李琨 薛述強
【摘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我國跨境電子商務步入迅速增長的快車道。這一新興業務的發展,使外匯監管面臨著諸多挑戰,亟須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大數據 跨境電子商務 外匯監管 挑戰 對策
隨著互聯網、電子支付和跨境物流的迅速發展,電子商務開始跨越國界的限制,發展成為跨境電子商務這一全新的貿易模式。尤其是2008金融危機后,國際貿易正逐漸從“集裝箱”式的大額交易向小批量、多頻次的跨境電子商務轉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跨境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并進一步促進了跨境電子商務的可持續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在全球范圍的異軍突起,正在深刻改變著中國的對外貿易產業鏈布局,也對這一新興業務的外匯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
(一)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
從2006年開始,我國電子商務逐漸突破國界的限制,跨境電子商務在國內市場嶄露頭角。2008年,金融危機使得歐美市場消費能力下降、消費心態謹慎,傳統的海外進口商出于緩解資金鏈壓力和控制資金風險的考慮,傾向于將集中采購變為零散采購,長期采購變為短期采購。同時,傳統外貿的模式制約了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依賴傳統銷售、買家需求封閉、訂單周期長、匯率風險高、利潤空間低等問題更加凸顯。在此背景下,憑借國內制造業的強大優勢,我國電子商務行業全面進軍跨境電子商務市場。
2014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4.2萬億,同比增長33.3%。跨境電子商務的興起與發展,同時帶動了金融、物流、互聯網和軟件等諸多相關產業的發展。面對跨境電子商務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經濟效益,2014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從戰略高度推動出口升級,增加國內短期產品出口,擴大跨境電子商務試點。一時間,跨境電子商務被視為中國外貿增長新支點,數十萬家中小企業尤其躍躍欲試,各地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不斷涌現。隨著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國外大型電子商務企業也開始重視中國跨境電子商務。例如,2014年8月20日,世界第二大電子商務企業美國亞馬遜公司落戶上海自貿區,除了亞馬遜中國網站上的2500萬種商品,中國客戶在支付相應的物流費用和行郵稅后,可以“同期、同款、同價”購買亞馬遜美國、歐洲等境外網站的貨品。
(二)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政策試點
2013年2月1日,為積極支持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綜合司關于開展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的通知》(匯綜發[2013]5號),決定在上海、北京、重慶、浙江、深圳五個地區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嘗試開展貨物貿易和部分服務貿易項下的小額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同時制定了《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旨在規范支付機構跨境互聯網支付業務和防范互聯網渠道外匯支付風險。2013年8月21日,為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商務部等九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實施支持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有關政策意見的通知》。
(三)大數據時代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機遇
在大數據時代,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可以更加高效深入地獲取和分析市場信息,更加快速便捷地實現客戶溝通和支付結算,有效整合商戶境內外資源,減少中間環節,優化運營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大數據的深入應用,將徹底改變跨境電子商務的模式,通過商戶和客戶相互共享的數據,可以挖掘出對他們最有效的信息,為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首先,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可以通過采集和更新境內商戶的營業執照、經營場地、被授權人信息和主營產品等關鍵信息,逐步提升整個平臺以及買賣雙方的信息度;電子支付機構最大的優勢和資產就是客戶數據,憑借積累的客戶交易記錄、經營情況、資金流向等,并運用大數據分析系統將用戶行為模型化、企業信用數據化、數據資產化,形成資金流和信息流的交易數據閉環,從而可以為商戶疊加更多增值服務,讓商戶獲取多方位的效率提升。
其次,以海量異構數據為基礎,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得以整合各產業集群地的優質境內商戶,然后根據客戶的采購需求快速匹配,有利于有效縮短尋找商戶周期,使客戶個性化、精細化的需求滿足的同時,也將客戶的需求同步給了境內商戶,讓境內商戶根據市場需求主動調整自己的生產計劃和產品,甚至聯合實現供給;電子支付機構通過支付跨界疊加類業務平臺,借助大數據的互聯網技術,對用戶的行為特點和經營數據進行分析,在支付的基礎通路上發展營銷和客戶關系管理、理財服務、融資服務。
最后,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可以通過利用海量數據,了解到全球市場客戶的采購偏好以及國際貿易格局發生的變化,然后將這些數據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研究后,定期根據平臺需求發布對于國際貿易趨勢的預測,從而幫助商戶更好地選擇合適的產品和市場進行發力,并逐步形成跨境電子商務中的信用體系,讓更多的商戶和客戶受益。
二、跨境電子商務外匯監管面臨的挑戰
相比于傳統的貨物貿易,跨境電子商務存在諸多獨有的特點,從而使外匯監管面臨全新的挑戰。
(一)數據采集存在缺陷
2009年以來,隨著外匯管理手段的不斷優化和外匯業務便利化水平的逐步提高,銀行代位監管的職責不斷擴大。為了有效保證銀行代位監管的作用,外匯局已經開始規范采集與外匯業務相關的銀行電子數據。然而,由于電子支付機構在跨境電子商務中居于核心地位,目前對跨境電子商務中發生的跨境收付及結售匯業務數據的采集,以試點電子支付機構自主報送為主。實際情況中,數據采集存在質量不高和范圍不全兩個方面的缺陷。
一方面,由于跨境電子商務的諸多特殊性,交易信息缺乏規范和標準,支付機構報送數據的質量往往無法保證。例如,大量跨境電子商務的支付主體實際為客戶代理商,造成在還原申報環節,支付機構只能還原申報至代理商,而非實際最終客戶。由于很多跨境電子商務中僅可獲取客戶護照號和姓名拼音,造成支付機構無法還原至個人結售匯系統。
另一方面,除了電子支付機構及其合作銀行,跨境電子商務還涉及跨境物流企業和倉儲企業兩大重要環節。但是,目前對物流和倉儲數據尚未采集,嚴重影響了對跨境電子商務整體業務情況的判斷。
(二)業務審核難以把握
在跨境電子商務中,真實性審核的責任主體發生重大變化,由銀行轉變為支付機構。但是,跨境電子商務中業務審核存在較多新的困難。
一方面,由于跨境電子商務具有虛擬化的特征,客戶實名制在實際交易中難以保證。大多數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為了擴大自有商戶規模,對注冊商戶普遍缺乏嚴密的審核程序。大多數銀行尚未建立完善的商戶準入和管理機制,并未進行適當的運營組織重構和業務流程再造以切實控制新生風險。
另一方面,跨境電子商務具有電子化的特征。交易信息均以電子單證形式實現傳遞,電子單證可被輕易修改,導致傳統的單證審核失去抓手。另外,由于電子商務涉及商品的多樣化,其中不乏虛擬電子物品,相比普通進出口貿易,對電子商務跨境交易真實性的審核更加難以把握。一旦交易真實性無法保證,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實現的異常流動資金尤其是恐怖融資資金將很容易失控。
(三)監測分析缺乏抓手
2012年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以來,來自海關的進出口報關數據成為貨物貿易外匯管理的重要抓手,全新的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為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提供了強大的系統功能。但是,目前對跨境電子商務的監測分析尚缺乏有力的抓手。
一方面,缺乏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的報關數據。為配合和促進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出口業務的發展,海關總署于2014年2月10日增列了跨境貿易電子商務(9610)海關監管方式,將電子商務獨立出來監管,并啟用了海關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通關服務平臺。但是,外匯局目前尚未共享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的報關數據,從而導致對跨境電商企業的核查管理無法正常開展。
另一方面,缺乏跨境電子商務監測分析的系統功能。目前從支付機構和銀行采集的交易數據分布在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情況報表、國際收支網上申報系統、個人結售匯系統及外匯賬戶管理信息系統,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及其他系統都未提供適合跨境電子商務的監測分析功能。
三、加強跨境電子商務外匯監管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數據多口徑采集體系
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逐步完善跨境電子商務數據的多口徑采集體系,顯得尤為重要。考慮到支付機構和電子商務平臺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現狀,應該密切結合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特點,按照“渠道統一,標準一致,管理規范,共享使用”的原則,增加對電子商務平臺的數據采集,制定并發布針對支付機構和電子商務平臺的統一數據采集規范,尤其強調對物流和倉儲信息的采集力度,加大對跨境電子商務數據采集的治理力度,建立統一的跨境電子商務數據質量管理體系,實現對跨境電子商務中跨境收付及結售匯業務數據的高效采集。
(二)增強各系統監測分析功能
在外匯管理從事前審批轉為事后監測的大背景下,加強跨境電子商務外匯監管,關鍵在于利用各系統現有數據實施深入地監測分析。應該盡快在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情況報表、國際收支網上申報系統、個人結售匯系統及外匯賬戶管理信息系統基礎上整合跨境電子商務相關的數據,建立相對完整的主體監測分析框架,增強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及其他系統對跨境電子商務的監測分析功能。
(三)建立多部門信息共享機制
跨境電子商務的監管,涉及到外匯、工商、稅務、海關、商務、公安等多個監管部門,落實交易真實性的審核,需要各部門信息共享和協調配合。海關總署于2014年7月23日發布的《海關總署關于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進出境貨物、物品有關監管事宜的公告》(公告〔2014〕56號,2014年8月1日起施行),明確規定了通過與海關聯網的電子商務平臺進行跨境交易的進出境貨物、物品范圍,以及數據傳輸、企業備案、申報方式、監管要求等事項。應該盡快協調海關總署,將海關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通關服務平臺數據納入貨物貿易外匯管理的范疇,加強物流與資金流的匹配管理。同時,應該定期向稅務部門調閱境內交易主體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對外支付產生的稅務信息,從而核實交易的真實性。對涉及恐怖融資的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行為,及時移交公安部門,遏制可能的社會危害。
參考文獻
[1]王杏平.跨境電子商務與第三方支付管理研究[J].南方金融,2013(12):54-56.
[2]蔡思雋.參與跨境電子商務盛宴[J].中國外匯,2014(13):44-46.
[3]張末冬.跨境支付:第三方支付萌出“新觸角”[N].金融時報,2014-08-08(2).
作者簡介:李琨(1987-),男,甘肅民勤人,工學碩士,工程師,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薛述強(1984-),男,甘肅民勤人,工學碩士,工程師,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