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選取中國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月度居民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通過非線性的因果分析方法即頻域方法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中國的通膨在短期內是需求推動型,在長期則是成本推進型。
【關鍵詞】CPI PPI 頻域方法
一、引言
一直以來,價格作為市場經濟運行的核心指標之一,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傳統觀點認為PPI主要通過生產鏈條引導CPI,即只存在從PPI到CPI的單向因果關系。后來有學者提出,存在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雙向的價格傳導機制。一方面,PPI會通過成本推進影響CPI,主要是上游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帶來企業生產成本增加,進而企業會減少產品供給,最終導致下游產品價格上漲,這種價格傳導機制被定義為成本推進型通脹;另一方面,CPI會因需求拉動傳遞給PPI,由于下游產品需求增加導致產品價格上升,企業為增加利潤選擇擴大產品供給,最終上游原材料因供不應求價格上升,這種價格傳遞路徑被稱為需求拉動型通脹。
針對本文所提出的問題已有大量的學者做出了研究。然而,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因果關系的方向,較少涉及因果關系發生的頻率,從而忽視了因果關系的方向和強度可能會在一段時期內發生變化。是CPI引導了PPI嗎?或者剛好相反?或者存在雙向傳導?什么時間能?什么時間不能?對于這些深入的問題,很少有學者做出過全面的回答,本文將采用頻域分析的方法考察中國CPI和PPI之間的因果關系。
二、文獻回顧
國內外的學者對CPI和PPI相互關系的研究由來已久,總結而言,大致有以下三種不同的觀點:
一方面,有觀點提出存在CPI到PPI的單向因果關系。Colclough and Lange(1982)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指出CPI應該決定PPI。劉鳳良和魯旭(2011)認為國內已有對CPI和PPI之間傳導機制的文獻普遍存在著實證方法誤選或因遺漏變量導致“虛假傳導”的問題,他們引入貨幣政策的分析框架結果發現CPI是引起PPI變化的Granger原因。
另一方面,也有學者得到了恰恰相反的結論,即PPI是引導CPI原因。Clark(1995)的研究提供了從PPI到CPI的價格傳遞機制,他提出由于PPI內部可能存在的抵消作用,致使價格傳遞路徑可能被扭曲。劉敏等(2005)的研究認為PPI與CPI之間存在線性相關關系,且PPI的變動一定會影響CPI的變動,即PPI是引導CPI變化的原因。
此外,也有研究指出,CPI與PPI可能互為因果關系。Jones(1986)認為同時存在需求拉動和成本推進型通脹,而且他預期CPI與PPI存在雙向引導關系。經過實證,Jones揭示出經過季節調整的CPI和PPI的變動在月度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張成思(2010)運用向量系統下協整分析方法,分析上中下游價格動態傳導特征。結果發現上中下游價格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且上中游價格對下游價格具有顯著動態傳遞效應,而下游價格對中游價格以及中游價格對上游價格分別存在反向傳導的倒逼機制。
在實證方法上,傳統的格蘭杰因果檢驗只是一次性檢驗,即將檢驗的結果應用于考察的每一個期間。而且之前的大部分模型都是線性設定的,因此會使得檢驗的結果存在誤解。Geweke(1982)和Hosoya(1991)的開創性工作提供了一個頻域分析的方法(也被稱作“譜密度方法”),該方法為非線性設定,將頻率引入進來。Brietung和Candelon(2006)進一步改進了這一方法,在既定的頻率上他們同時考慮了引導關系的強度和方向。
三、實證分析
(一)數據的選取
本文選取了中國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月度CPI和PPI數據,以及CPI的8個部門和PPI的7個部門的價格指數。價格指數均以2010年為基準(2010=100)進行調整,為了盡量減少季節波動的影響,CPI與PPI均選取以上年同月為基期的同比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二)CPI與PPI的頻域檢驗
運用Breitung和Camdelon's(2006)提出的頻域分析方法(具體過程推導參見原文獻),將數據處理后代入Matlab軟件進行數值計算,得到兩個價格序列的頻域檢驗結果。圖中的虛線分別表示頻率時10%和5%的臨界值點,兩條虛線均平行于頻率所在軸線。時間長度P按月計,其中。當統計值位于虛線下方時,接受原假設,即認為CPI與PPI之間不存在顯著因果關系;當統計值位于虛線上方時,拒絕原假設,即認為CPI與PPI之間在一定的顯著性水平上存在某個方向的因果關系。
從圖1可以看出,當ω∈(0,2.2)時,檢驗統計量位于虛線(5%的臨界值)下方,CPI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不能引起PPI,即在中期和長期CPI對PPI沒有顯著影響;當ω∈(2.2,π)時,檢驗統計量位于虛線上方,且統計值明顯高于臨界值,即CPI在3個月以內顯著地對PPI起引導作用。當ω∈(0,0.07)時,檢驗統計量位于虛線上方,即在9個月以上PPI對CPI起引導作用,并且這種因果關系較為顯著;當ω∈(0.7,π)時,檢驗統計量位于虛線下方,PPI在5%和10%的顯著性水平上均不能引起CPI,即在短期和中期不存在PPI對CPI的顯著影響。
因此,從2001年1月到2015年12月,中國的CPI與PPI互為因果關系。但CPI只在短期內(3個月以內)對PPI有影響,在中期和長期引導作用不顯著;而PPI對CPI的引導作用在短期和中期不顯著,但在長期(9個月以上)較為明顯。所以,從對PPI和CPI頻域分析的結果來看,中國的通貨膨脹在短期內是需求拉動型,在長期則是成本推進型。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首先使用頻域方法考察了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和生產者物價指數,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的CPI與PPI互為因果,在短期內(3個月以內)CPI影響PPI,在長期(9個月以上)PPI引導CPI,而在中期二者之間的關系不顯著。即中國的通膨在短期內是需求推動型,在長期則是成本推進型。
對于中央銀行而言,可以根據物價變動的機制(是CPI引導PPI還是相反)來靈活制定貨幣政策,有效管理通脹。對生產企業而言,企業可以根據市場CPI和PPI的變動路徑和趨勢來形成自己的合理預期,以此來合理確定企業的生產規模和融資缺口,最終實現利潤最大化。具體而言,當企業預期當前的通脹是需求拉動型時,企業可以結合自身所處的行業選擇適當擴大生產,增加融資規模;當企業預期當前的通脹是成本推動時,企業可以考慮減少供給,縮減投資。此外,本文的研究結論對于個人而言,在理解中國當前的經濟運行態勢以及通貨膨脹的成因等方面都有著積極作用。
作者簡介:劉英順(1990-),男,漢族,武漢大學經管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貿易融資和證券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