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頌杰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人均收入不斷增長,傳統的儲蓄存款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于自己剩余儲蓄的投資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將自己的資產配置與股票、債券、基金、貴金屬等金融資產上,以期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傮w上看,我國居民金融資產配置呈現多元化趨勢。但我國居民金融資產在快速增長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金融資產總量偏少,結構較為單一,無風險資產占比較高等。本文通過研究我國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結構的特點及金融市場的發展現狀,為我國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配置及金融市場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家庭金融 金融市場 配置 發展
一、居民金融資產的定義
金融資產是對未來收益索取權及實物資產的所有權的憑證。根據臧旭恒等學者的定義,家庭金融資產是指家庭持有的金融債券以及權益性憑證形成的資產,是用居民貨幣收入減去消費金額所形成的金融儲蓄,是居民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體表現形式。金融資產按其功能和形式可分為:現金、存款、保險、股票、基金、債券、貴金屬以及衍生證券等,具有反映功能、配置功能和調控的功能。金融資產的數量和結構及其占社會總資產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國經濟金融化的水平。
二、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的現狀
根據2013年西南財經大學發布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整體上看,我國家庭金融資產中,銀行儲蓄存款所占比重最高,為57.75%;現金其次,占17.93%;股票第三,占15.45%;基金為4.09%;銀行理財產品占2.43%。銀行存款和現金占比重較高,債券和金融衍生產品基本沒有進入大眾的投資視野。從近幾年的發展來看,我國居民金融資產主要有一下三個特征。
(一)居民資產總量呈幾何式增長
根據安聯集團2015年《全球財富報告》,我國目前的人均凈金融資產位7,990歐元,排在第33位,自2000年以來上升了九位。從總量上看,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約為81.5萬億人民幣,是1997年的64199億的12.5倍。可以看出我國居民金融資產從存量上來講,較2000年已經有了一個較為顯著的提升??梢园l現,由于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其對于居民財富的貢獻是巨大的。
(二)居民金融資產種類不斷增多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尚未建立統一的資本市場,居民的投資僅限于儲蓄存款和現金。隨著改革開放后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我國居民可配置的金融資產種類逐漸增多。1982年我國發行了真正意義上的國債,隨后我國于1990年和1991年相繼建立了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標志著我國資本市場的正式形成。隨后,我國金融改革不斷深化,金融期貨、期權等衍生工具及黃金投資也進入了公眾視野,我國還于2015年啟動了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的相關業務,并計劃于2016年開始注冊制改革,這一系列的改革給了居民更多的選擇,也讓居民金融資產的結構變得日益多元化和合理化。
(三)居民金融資產結構呈優化趨勢
總體上看,無風險資產所占比重過高,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從以往的學者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從1999年至2011年,我國居民金融資產中儲蓄和現金所占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而股票持有比重呈上升趨勢,基金持有量占比例較為平穩。從這個結構可以看出,我國居民金融資產配置相對不合理,結構較為單一,無風險資產仍占較大比重,沒有實現分散化和多元化投資。
三、我國居民金融資產配置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市場發展滯后,金融產品不能滿足大眾需求
相較于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我國居民在配置資產時的可選項偏少,且整體質量不高。首先,我國實行嚴格的資本管制,居民不能充分持有外國股票,不能實現資產配置的充分分散化;其次,我國債券市場相對滯后,公司債券發行很少,且不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導致債券基本沒有進入公眾的投資視野;最后,我國提供金融資產管理的基金公司,無論是從數量、質量還是規模上,都遠遜于發達國家的水平。
(二)居民理財意識差,股市監管不到位,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股市“羊群效應”明顯
根據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我國居民對股市的參與率為8.84%,對基金市場參與率為4.24%,對債券市場則僅為0.77%,總體參與度不高。大部分家庭都將錢放在銀行賬戶里“靜待”其貶值,而參與進股票市場的投資者持有股票的比例又過大,且大多數沒有接受過系統專業的金融方面的訓練,我國股市“羊群效應”明顯,經常呈現出大漲大跌的“股災”行情,股市的投機性過強。
四、對我國居民合理配置金融資產及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建議
(一)提升居民理財意識,優化居民金融資產結構
與發達國家美國相比,我國居民金融資產收益率較低,不利于居民資產的保值升值,受保守思想的影響,居民呈現明顯的風險厭惡,而真正參與進金融市場的居民們自身又缺乏相應的理財意識,加上我國股市監管存在漏洞,我國股市投機性較強,不利于居民金融資產的保值升值和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對此,我國應加大對金融知識的宣傳力度,普及金融知識,居民自身應提高理財意識,主動配置自己的金融資產,遵循分散化的原則,充分吸收消化非系統風險,實現資產的合理收益,不要讓錢在自己的口袋一天天貶值。
(二)大力發展金融市場,為居民投資提供更多手段
居民金融資產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水平。發達國家普遍有著較為繁榮的金融市場,企業融資多采取直接融資方式,因而居民持有股票的比例也較高,除此之外,美國及歐洲各國還擁有許多實力雄厚的基金管理公司、投資銀行及各種投資信托公司,為投資者們提供了質優價廉的各類服務,且這些公司不斷進行金融創新,創造了更多可供投資者選擇的金融工具。因此,要改善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的結構,必須進一步推動我國金融市場改革,加強監管,同時繁榮我國的金融市場,創造有利制度環境,推進金融服務業的發展。這樣不僅可以為我國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還為我國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干預標的,可謂一箭雙雕。
(三)大力發展社會保障體系,為居民合理配置金融資產解除后顧之憂
客觀來看,我國居民持有較大比例的存款和現金,和現階段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有很大關系,導致了居民貨幣需求中的預防性動機較高,更多的愿意將貨幣持有在手中。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明顯落后,不能起到一個社會安全網的作用。因此,要想發展我國的金融市場,讓更多的錢流入到更需要它們的地方,我國就必須大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居民投資理財解除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臧旭恒等.居民資產與消費選擇行為分析[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西南財經大學.我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我國家庭金融調查報2013[N].中國證券報.2013.
[3]安聯集團.全球財富報告[R].2015.
[4]河海大學.我國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結構的演變和選擇[Z].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