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厚生
《越劇發展史》是“越劇藝術叢書”最后出版的一本,由宋光祖主編,分為四編:早期越劇(第一—二章),越劇的新生(第三—四章),越劇的大發展、大繁榮(第五—十二章),越劇的浩劫與復蘇(第十三—十五章)共五十多萬字。“越劇藝術叢書”由《越劇藝術論》《越劇音韻手冊》《越劇〈紅樓夢〉藝術談》《上海越劇演出廣告(1917年—1949年)》《越劇發展史》五本所組成,該“叢書”是在時任上海越劇藝術研究中心袁雪芬主任親自主持下,組織有關專家學者與越劇界有關同仁共同努力下,歷經23年編撰而成。
收到上海黃德君同志寄來的《越劇發展史》的樣稿,厚厚的約五十萬字,我感受到一種鄭重的欣慰之情。因為我首先聯想到袁雪芬同志。
上海越劇藝術研究中心在雪芬同志領導下,黃德君等同志的輔助下,近幾年陸續編印了以“越劇藝術叢書”為名的多種有關越劇的專題著作,比如《越劇藝術論》《越劇〈紅樓夢〉藝術談》《越劇音韻手冊》《上海越劇演出廣告(1917年—1949年)》等等。這些書都可以說為越劇理論建設作出了貢獻。而這一切的根源則是雪芬同志早在三四十年前就積極重視史論工作,不僅鼓吹倡導,更具體建立研究機構,組織和培養研究隊伍,踏踏實實地開展專業研究。在許多戲曲劇種的領軍人物中,她是深知理論研究重要意義的先行者。
當她在看到幾種越劇研究出版物時,都是異常關心和喜悅的。她曾幾次和我談及蘇石風同志主編的《越劇舞臺美術》,高興的心情,溢于言表。編寫越劇史當然更是她念念不忘的重點任務,而且由她親自主持建立了編委會。現在書已成,這是為越劇繁榮發展作出的有益之事。主編此書的宋光祖教授為此書辛勞多年,令人感佩。
我年老體衰,還未細讀全書,只得先翻閱我比較熟悉的歷史時段,立時,一批熟悉的名字又跳入我的眼前。不僅是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陸錦花、呂瑞英、金采風、戚雅仙、張云霞、畢春芳等觀眾熟知的名演員,更有像南薇、韓義、吳琛、黃沙、鐘泯、陳鵬、徐進、紅楓、劉如曾、周寶財、蘇石風、鄭傳鑒等編、導、音、美主創藝術家。無數說明書上都會有他們的名字,觀眾卻不一定能記住他們,但他們都是越劇大廈的梁柱,是決不應忘卻的人。而由此引起我想得更多的是這些主創名家之后的基層越劇演員、樂師、舞美工作者以及行政人員。一個劇團、一出戲,主創人員是頭腦,普通基層人員則是身體四肢,兩者必須合成一體,結合得越好,人體才能活動得更好,才更能創造。今天我們談歷史,寫越劇史,不會忘了那些立了大功的主創藝術家,更不應忘記那眾多的普通戰士。越劇的光輝歷史是所有越劇工作者共同創造的。
越劇在中國數以百計的年輕劇種中是發展提高最快最好的少數劇種之一。這當然有其有利的客觀環境和時代條件,比如她出生于浙東人文薈萃、民間文藝積淀深厚之地,成長于杭州、上海等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大城市,等等。但是,同樣或類似的生存環境中,為什么同樣年輕的姊妹劇種的發展提高還是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巨大的區別?顯然,這里還有一個劇種自身的主觀努力問題。一個劇種,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或快或慢,總會出現或大或小的領軍人物和有代表性的主創藝術家集群。他們在自身劇種的藝術創造上和事業發展中是容易滿足還是勇于進取,是自滿于少數人的既得名利,還是關心整個劇種的長遠前途,往往會影響到劇種的命運走向。直白說,一個劇種的領軍人物和主創藝術家群體有沒有深切并長期關心劇種發展前途,團結廣大基層工作者樹立自強自立精神,積極創新,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需求,是劇種發展提高的決定性因素。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我認為,在當代現實情況下,地方戲曲劇種舞臺藝術和經營運作的繁榮發展,直接地說,需要三方面的努力:一是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二是各種社會力量的支持;三是各個地方劇種工作者的自身奮斗。我以為,領導無論怎樣正確,社會各界無論怎樣出力支持,都不能代替戲曲工作者直接的藝術勞作、上臺演出。提高發展地方戲曲,出人出戲,揚眉吐氣,只能是各劇種工作者當仁不讓、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要走出當前的困境,每個劇種的從業人員都應樹立起責無旁貸、“命運在我手中”的自強自立精神。
說實話,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腦中是時時閃爍著越劇百年歷史中的種種形象故事。
越劇當年,男班不發達,就創造女班;初期女班欠景氣,存在隱憂,就再努力改造提高,不是自強自立嗎?女班在上海爭得了觀眾,藝術上卻走向淺俗,于是改革,邀請新編新導,創編新戲;但不徹底,于是又不滿足于膚淺的初步改革,進而明確提出請話劇、昆劇“乳娘”,建立正規編導制;再進一步擴大劇目內容題材,提高其思想價值,編演魯迅小說《祝福》為《祥林嫂》……這不都是為了生存發展的自強自立精神的體現嗎?越劇界公認雪芬同志是領軍旗手,但她從來不是單槍匹馬個人奮斗,在她之前有姚水娟等,緊隨她的有尹桂芳等等,一直到以十姐妹為代表的大團結,不都是自強自立的人物嗎?再下一代,即使還沒有進入歷史的近二十多年,浙江越劇小百花異軍突起,再編《西廂》,再改《梁祝》,再創系列新戲,更體現了新時期更深刻的自強自立精神。沒有一代一代的自強自立精神和人物,越劇就不會有今天的全國性發展。
我以為要寫越劇史,就必須顯示出整個越劇界的這種自強自立不斷創新的精神及其實踐。說到底,這也就是不用別人推或拉,不坐著等待天降好運,而是自覺主動并堅持不懈地推陳出新精神。
越劇史書出版的已有或繁或簡的幾種,各有側重,各有長短,是好事。現在這本由宋光祖教授主編、多人合作的越劇史,就我看過的部分說,我以為是突出體現了越劇前輩幾代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自強自立精神,符合越劇的歷史實際。同時,書中著重闡述越劇藝術的代表性劇目和代表性藝術家的成就和經驗,史中帶論,使之成為今后越劇發展的豐厚資源,更是富有啟發意義的特點。
(本文為《越劇發展史》一書序,標題為編者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