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群
【摘要】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巧妙地借助信息技術創設良好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提高課堂效率,達到高效課堂目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筆者的教學實踐,認為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在小學《科學》高效課堂中能起到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助力;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是當前所倡導的課堂。什么是高效課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認為,高效課堂是教學目標實現較好、教學任務完成效率較高的教學課堂活動。我認為,真正的高效課堂是徹底讓學生做主人,把課本知識當成“游樂園”,教師帶著學生在知識的園地游玩,學生主動學習,在快樂中接受知識。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本質是讓學生愿意學習,學會學習的同時形成自學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是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礎。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的學習工具,它在打造小學《科學》高效課堂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
一、在導入新課環節助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茖W課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一樣,導入新課也是教學的首要環節,好的導入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燃求知的火花,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促進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犊茖W》的宗旨:是以問題為紐帶進行科學教育,從激發學生發現問題開始,到產生新的問題終止。作為信息技術的多媒體以其美妙的聲音、美麗的圖象和活潑的動畫及其豐富的色彩對學生更富有吸引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導入新課,能激活學生探究的興趣,引起學生研究的欲望,效果更好。
例如,《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一課,導入課題,提出問題時,我用一體機播放CAI課件──潛水艇的游弋,激發興趣。在學生觀察后,引導學生說出“你看到了什么?”由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引發學生思考,提出新問題“潛水艇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為什么潛水艇能在水里自由上浮與下沉?”進而展開學習“探究怎樣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有了強烈的探究欲望,在之后的教學中學生主動投入學習,課堂效果較好。
二、在揭示一些科學原理和規律時助力
小學《科學》教材中的許多內容涉及到一些原理、規律性的東西,例如:地球的公轉和自轉,風的形成過程、日食和月食、巖石的形成過程等,是我們無法直接看見的,憑借傳統教學模式,老師口述或圖片展示,沒有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不僅枯燥乏味,還很難講清楚。如果將信息技術引入到這一課的課堂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融合的文字、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信息資源,給學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運用課件或在互聯網搜集到可用有效信息,可以將漫長的氣候變化隨時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可以將罕見的日食現象及時地再現,也可以將人的眼睛難以觀察到的巖石的形成過程,通過視頻或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使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認識和掌握其規律。
三、在科學實驗過程中助力
實驗是學好《科學》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實驗,可以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情感,有效的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發展學生的能力。但對于過程較長,無法在當堂課觀察實驗現象,無法分析實驗結果的實驗,具有危險性的實驗,可借助信息技術,利用多媒體來展現,使學生如臨其境,印象深刻,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打造高效課堂。如《蠶豆種子的萌發》,這一節課有兩個實驗活動“浸泡”“發芽”都是需要持續一段時間才能完成的。而從浸泡到發芽這個過程,學生無法觀察到,也就感受不到:種子萌發是需要水分的,不同的種子需要的水分是不一樣的。這時可在演示了浸泡實驗后,利用多媒體動畫展示種子浸泡后的變化及發芽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了種子發芽的過程,通過教師適時地點撥很容易讓學生得出“種子的萌發需要一定的水份”等結論,使整堂課穩步推進。
四、在鞏固實驗結論,分析實驗現象,再現實驗過程時助力
在實驗過程中,由于部分學生觀察不仔細,對實驗現象觀察不到位,致使在實驗結束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時出現了困難,不管老師怎么引導,學生都很難分析出結論,此時,只有再現實驗過程,引導學生再觀察細節變化,才能實現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得到正確結論。但由于一節課的時間有限,不允許再重復實驗,這時候,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再現實現全過程,費時較少,實驗清晰可見,并且具有可控性,當視頻播放到關鍵環節時,可暫停強調學生觀察,引導學生思考、分析,便于讓學生更深入地總結實驗結論,真正體現學生主體性。
總之,信息技術進入小學《科學》課堂,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拓展了教學模式。它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封閉的課堂變成了現代的、動態的、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使《科學》課堂更形象生動,更富有感染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助推了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