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藝紅

摘要:目的:在醫院神經內科中對于舒適護理模式的應用情況進行探討。方法:采用對照實驗的方法,將將神經內科患者分成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包含60例患者。對照組的患者接受神經內科的常規護理,而60例觀察組的患者實施舒適護理。最后比較兩個組的患者的情況,記錄分析并比較結果。結果: 經過比較分析,發現觀察組在眾多指標上都比對照組取得了更為滿意的結果,無論是在生理、心理、社會環境方面其滿意度達到98.33%,而對照組的患者總體滿意度只有78.33%。而這之間的差別比較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在神經內科護理中采用舒適護理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有助于幫助患者盡早的康復。
關鍵詞:舒適護理;滿意度;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96-01
所謂的舒適護理是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護理模式,它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的心理,生理,社會上進行全方位的護理,是比較人性化的,個性化的,創造性的,以患者舒適愉快為目的的護理方式。關于舒適護理,筆者查找有關資料,總結了神經內科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這段期間內舒適護理案例以及進行了患者滿意度調查,結果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筆者從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患者中隨機抽取120例患者,其中女性患者46人,男性患者74人,年齡最小的25歲,年齡最高的78歲。病程最短的半年,病程最長的達到七年。這些患者自愿參與這次研究,并且簽訂了知情同意書。根據實驗要求,這120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各包含60例患者,其中對照組包含23例女性患者,37例男性患者;實驗組與之相同。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患者在年齡,病情,性別方面均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可比性。
(二)方法。
1.觀察組 (1)為患者提供舒適整潔的環境。對于病人尤其是神經內科的病人來說,保持良好的,舒適而整潔的生活環境是護理活動的第一步。只有清潔,優雅,舒適的環境才能減少病人的緊張情緒,放松他們的神經,愉悅他們的心情。好的環境需要保證房間內的空氣流通,光線適中,無特別氣味。還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分散患者對于治療和疾病的注意力,比如安裝光線柔和的壁燈,色彩鮮艷明朗的壁畫等。(2)體位舒適護理。醫生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應該盡量的排查那些導致患者不良情緒的誘因,及時去除。比如對于左心衰竭患者,他們容易出現呼吸困難這樣的病癥,護理人員就應該多讓他們保持舒適的體位,比如半坐位或坐位;而對于腹痛的患者來說,最好采取臥位或者半臥位,有利于緩解他們的腹痛。肺心病的患者易產生疲勞感,相借助于一定的支撐架可以讓患者感覺更加舒適。(3)生活舒適護理。這一項就要求護理人員幫助患者來實行個人基礎護理。包括換洗衣物,消毒隔離,飲食睡眠等日常生活護理。護理人員應該根據患者不同的體制和情況靈活的制定個性化的舒適護理方案,但是基本上要遵循一個原則就是清淡飲食,低脂低糖,少量多餐,營養均衡,少吃肥肉,動物油等難以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這樣才能保證大便暢通,排泄功能正常,放松身心。(4)心理舒適護理。神經內科的很多患者都是常年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些消極的負面情緒,比如焦慮,自卑,恐懼,敏感等,這時護理人員要耐心疏導,向病人介紹一下科室的情況,從而讓患者更快的適應醫院的環境。幫助患者樹立起堅持治療的信心,讓他們積極主動的配合醫生接受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對于患者的疑問積極進行解答,釋懷他們內心的不安。尊重他們的人格,照顧他們的情緒,與家屬做好積極地溝通,配合醫務人員進行工作。(5)社會環境舒適護理。這包括患者和周圍人的關系等,具體有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病人與病人之間的關系等等。
2.對照組 僅給予常規護理。
(三)評價指標。調查者自己制作《患者舒適需求》調查表,問卷可以由患者本人填寫,也可以讓其親友代其填寫。
(四)統計學方法。在進行數理統計的時候需要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采用c2檢驗,P<0.05,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患者滿意度調查。經過比較分析,發現觀察組在眾多指標上都比對照組取得了更為滿意的結果,無論是在生理、心理、社會環境方面其滿意度達到98.33%,而對照組的患者總體滿意度只有78.33%。而這之間的差別比較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具體見表1。
1.組病人住院天數比較見表2。
三、討論
早在1998年,臺灣蕭豐富先生就曾經提出過一個嶄新的護理模式的概念,稱為“蕭氏雙C護理模式”,在這個概念中蕭先生就舒適護理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認為對于舒適護理的研究需要加強,將研究成果盡快的應用于患者。蕭先生認為患者的舒適問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生理、心理、社會、靈性。這說明舒適療法所關注的不僅僅是病人的身體舒適,而且要精神愉悅,滿足靈性需要,從而給予神經內科的患者更好的服務,讓他們達到一個更好的生理,心理狀態,有利于病情的恢復。通過這次研究,對精神內科的部分患者給予全面的舒適護理,最后經過患者的反饋,筆者得到一些信息如下:對于實行舒適護理來護理的患者,其滿意度達98.33%,而且經過舒適護理的患者身體恢復較快,縮短了住院時間。比如實驗組患腦梗死,腦出血的病人經過舒適護理以后出院時間明顯提前2.81天,其他的非急癥患者出院時間也提前5.35天。因此舒適護理的效果有目共睹,值得大力推廣。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是一項極具人性化的護理方式,它充分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宗旨,是醫院服務質量提升的顯著標志。采取舒適護理不僅能為患者減輕心理上的壓力,為他們提供一個舒適的醫療環境,還能夠增加他們對疾病的認識,學會自我護理的一些方法,加快患者康復,爭取早日痊愈出院,既為患者減輕負擔,又能夠提高治療的效果。因此護理人員要學會與患者相互溝通,給予患者更加舒適全面的護理。
參考文獻:
[1]李楊;住院腦震蕩患者應用舒適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15年12期.
[2]李梅英;舒適護理在神經內科護理中應用的體會[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