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述平
“這是我們的‘騰計劃工程,這個項目還將服務30萬家企業。”王海波指著辦公室走廊上的展覽宣傳畫說。
早上九點,剛到上班時間,王海波帶著一個由地方政府招商部門和企業組成的考察團參觀公司,這只是王海波今天要接待的好幾個考察團中的一個。王海波創辦的這家名叫網庫的公司,目前已在全國主要城市設立了80余個區域運營中心,員工近5000人,服務著30多萬家實體企業。
在B2B行業采購平臺盛行的時候,王海波認為單品采購才是B2B的發展趨勢:他又在電商零售火熱之時,提出產業平臺經濟才是實體企業的未來。似乎每次他都能踩準節點。
抓住單品鏈條
時間撥回到2004年前后。彼時,B2B采購在中國才剛剛取得一些發展,阿里巴巴、慧聰都推出B2B采購平臺,之前一直從事114網上查號服務的網庫受到搜索引擎的沖擊,平臺流量漸減,也開始謀求轉型。
在阿里巴巴、慧聰這樣的巨頭占據B2B綜合采購平臺大部分市場份額時,市場玩家們紛紛開始在垂直領域尋求突破。“那會兒,國內出現了8萬多家行業B2B交易網站,僅服裝網就曾一度多達數十家。”王海波回憶起那時B2B采購市場的狀況。
王海波偶然發現,采購商們在網絡上搜索單品的頻次遠遠高于行業,比如當時網庫建立的蘿卜單品網的搜索瀏覽量就遠遠超過蔬菜網。這讓他意識到B2B采購平臺發展的方向就在單品。
以單品切入市場,現在已被各大公司奉為圭臬。但這些玩家多為打造一款爆品,而王海波想的是要打造成千上萬條單品產業鏈。這樣的想法無疑是瘋狂的——在B2B實體采購領域,行業眾多,每個行業又涵蓋了成千上萬的單品,如蔬菜這個大類就包含上百種單品。
王海波很快用行動證實了這樣的想法是可行的。
網庫派駐全國的地推團隊到各地去尋找特色產品,除了產品要具有特色外,主要供應商還必須是全國排名靠前的。比如,網庫和紅棗行業的好想你公司合作搭建的中國紅棗交易網,和徐工集團打造的中國挖掘機交易網。
在這些行業領軍品牌的背書下,不管是網庫平臺的供應商還是采購商,對平臺的信任度都增加了很多。
有了好產品,但大部分實體產業的供應商并沒有網絡營銷經驗,如何避免單品網形成一個品牌獨大,讓搭載在單品網上的供應企業都有收獲,網庫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網庫專門推出了一款名為單品通的產品,幫助供應商對主推的單品開展網絡營銷。借助單品通,就算很少涉及網絡營銷的農產品生產企業,也可以在網庫上搭建專賣店,進行全網分銷,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形象。
到目前,網庫已經搭建了近2000個垂直單品網,去年平臺完成了近4000億元的采購交易。
王海波在轉型迷路中為網庫探到了一條大道,他同時也為單品產業鏈上的企業探尋到了新的出路。
做B2B中的“2”
在采訪之前,《商界》記者參觀了網庫北京總部的單品陳列室,其中一面墻上掛著一塊巨大的電子顯示屏,屏上呈現著網庫平臺的實時交易數據。記者注意到,在上午10點鐘時,當日的采購成交筆數就已過萬。
網庫進駐商家購銷的活躍度為何如此之高?在王海波看來,實體經濟中的供應商和采購商,都應該是B2B中承上接下的一環。如服裝產業,終端服裝品牌商是無法做供應鏈的,單牛仔褲和襯衫的供應鏈就完全不相同,每個單品都有自己完整的產業供應鏈。
王海波將分布在產業鏈上的原料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都稱為一個“B”,它們兩兩之間都需要一個“2”,而網庫要做的就是中間這個“2”。
為此,網庫對發生在平臺上的購銷都有一定的獎勵機制。供應商在網庫平臺上銷售產品,網庫會收取3%的交易傭金,但如果其又在網庫平臺上進行采購,平臺又會按采購金額的2%補貼回來。這樣在網庫平臺上的供應商,勢必多數都會轉化成平臺的采購商。
另外,網庫還將服務從采購交易上延伸至產品生產階段,特別是農產品,網庫能提供從育苗到后續加工一系列的服務。如單品網上的咖啡,網庫會為咖啡種植商提供諸如氣象、種植技術培訓等方面的服務。
這些舉措在為網庫平臺貢獻交易量的同時,也在幫助實體企業成長、發展。
在經濟新常態下,傳統產業有急迫的轉型升級需求。如化工行業中,上海優塑的產品質量過硬,但面臨著產能過剩、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網庫便和優塑一起成立了優塑商城,通過網庫的銷售渠道,上線不到一周,整個商城的交易額就突破1000萬元。
王海波的網庫雖然服務于幾百萬家企業,年成交額也上千億元,但王海波并沒有賺得缽滿盆滿,他將網庫的資源又投到了下一個風口上——縣域經濟。
小城掘金
王海波非常看好縣域經濟的增長,網庫大部分地方團隊都下沉到區縣一級。前文中王海波向考察團介紹的“騰計劃”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騰計劃”是網庫為了幫助縣域企業開展電商運營,啟動的帶公益性質的幫扶項目。在今年,“騰計劃”將會舉辦2000場以上的培訓活動,來幫助這些縣域實體企業電商化。
在網庫的縣域經濟藍圖中,這樣的規劃還有很多。如“百縣千億”,網庫會投入10億元基金,用3年時間,搭建100個縣域特色產業帶,每個產業帶預計會產生10億元的效益;又如“千品孵化”,幫助地方打造一些特色單品。這些計劃有的已經初見成效——江油市的模具鋼、山陽縣的核桃,都是網庫打造的特色產品基地。
對于王海波而言,這還不夠。“縣域企業多是從事傳統生產制造,少有電商運營的經驗,有些技巧必須手把手教授才能領會。”王海波還真這么干了,他要求網庫在全國的每一個分支機構必須嚴格執行“234”工程——每周星期二、星期三及星期四,網庫將派工作人員上門為企業進行電商運營集中培訓。
同時在硬件上,網庫也投入重金打造“電商谷”——網庫與地方政府、企業合作在當地建立線下綜合運營中心。在這里,網庫會為企業提供從倉儲、物流到金融結算等方面的服務。
這些扶持計劃同時也在為網庫導流,當縣域企業電商意識成熟之后,會讓網庫聚合更多的爆款單品,促成更多的采購交易。這也是王海波一直強調的“產業平臺經濟”,“只有當平臺促進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那平臺也才能進一步發展。”
王海波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特別滿,在工作間隙,王海波會在自己的辦公室通過練拳的方式放松一下,然后又立馬投入到工作中。他希望在下一階段,網庫能夠推動上百家實體企業達到百億元市值,而關于他個人的下一步規劃,“我們服務的企業發展得好,我個人也就好。”王海波笑著告訴記者。
網庫曾從一根蘿卜找到了打造單品產業鏈的秘訣,而今王海波又帶著網庫掘金縣域,向產業平臺經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