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最近遇到一個養老社區的廣告,大體內容是老年人把房子轉讓給他們,他們讓老年人住進養老社區度過余生。項目在線下線上各種媒體上購買了流量投放廣告,結果幾乎沒有轉化。
為什么呢?
其實,只要把自己假設成一個中國的普通老年人,就會發現這個廣告不靠譜:
攢了半輩子錢買了一套房子,就因為偶然路過公交站牌,看到一個“XX之家,把你的未來交給我”的廣告,就會心動要把自己最大財產轉讓給他們?
這個廣告投放量再增加10倍,轉化率也一定很低——用戶的“信任”“動機”等問題沒有解決,即使呈現再多次廣告,又有什么用呢?
在很多人創業者眼里,營銷就是不斷地獲得流量、吸引曝光,好像不論什么產品,只要有足夠的曝光展示,用戶就會埋單,其實他們是患上了流量迷戀癥。
“美麗的泡沫”
掉入流量圈套的例子屢見不鮮:App投入幾十萬元預算買流量和曝光率,結果轉化了個位數的下載用戶;公眾號發了無數紅包,吸引一大波新粉絲,結果閱讀量還是維持原樣。
為什么大量的流量會沒有用?為了了解這一點,必須先知道“為什么有些時候,單純曝光就管用”。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純粹接觸效應”,指某種外部刺激,僅僅呈現的次數頻繁,用戶就會變得對它越來越喜歡。因為人天然會更加喜歡熟悉的事物。
很多人總覺得自拍照不好看,是因為自拍照跟照鏡子經常是相反的,相當于在你眼中自己變得陌生了,從而降低了喜好。所以,現在好多手機自拍功能都變成了鏡像的。
可是為什么有些時候“純粹接觸效應”會失效呢?
任何的廣告,本質上都是為了影響決策。而單純的產品信息、賣點曝光,能夠直接影響的決策,實際上僅限于低認知參與的決策。
比如你本來沒有打算買某個巧克力,但看到了電梯口的廣告,覺得很誘人,就下單了。買錯了巧克力反正沒什么損失而且決策復雜性低,投入的腦力非常少,算是低認知參與的決策。
對于這類既不復雜又不重要的決策,簡單的信息曝光,大規模投放,一般都能帶來銷量。甚至僅僅把_產品的名字喊出來,都會直接增加銷量一洗腦廣告玩的就是這么一出。
而對于另一種決策——高認知參與決策,單純的大量流量、曝光如同“美麗的泡沫”沒有太大直接作用了。
當一個產品滿足以下這些條件,就屬于高認知參與決策:決策重要性高(比如買房很重戛買巧克力不重要)、決策復雜程度高,需要搜集信息(比如決定留學去哪個、學校很復雜,決定買哪家白菜很容易)、違反過去的習慣(比如老年社區和用戶過去習慣不一致,需要慎重考慮)。
流量轉化的五道坎
對于高認知參與度的產品,如果不解決理解、動機、信任、行為門檻、群體規范等問題,無論曝光多少次,都難以被購買。
比如上面的養老社區項目,如果老年人能夠充分理解養老社區的狀況,能夠事先產生動機(比如家人鼓勵),如果充分信任這個品牌(比如有背書),如果初期行為門檻很低(有反悔期),如果普遍老人群體覺得這個選擇好,那么這時候,曝光才會產生價值。
所以,流量的確是個好東西,但是前提為你的“高認知參與度”產品解決用戶決策的阻攔。
1.理解——利用基模詮釋未知
當用戶無法對產品本身建立充分理解的時候,再多的曝光也缺乏效果。
比如這個廣告文案:“20161LIFE科技誠意創新新品XXXXX/我們只想給消費者一件滿意的產品/一款真正滿足消費者需求大面積濕拖機器人”。
濕拖機器人是什么?用戶看了之后無法迅速在腦海中建立理解,不論呈現多少次都沒有用。
這個時候,最經常的做法是:利用用戶已經理解的事物(基模),來解釋未知事物。比如當年第一代iPhone,喬布斯沒有直接說未知概念“智能手機”,而是先說“一個大屏iPod+一個手機+一個上網瀏覽器”。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基模本身也可能造成誤解,要避開不必要的基模。舉個例子:過年回家,你可能會被親戚阿姨問做什么工作,你回答產品經理。阿姨一定覺得你很牛,手上至少管了幾十號人。實際上,產品經理并不是她們所理解的“經理”。
遇到這種情況,最好先講你具體是做什么的,然后提出“產品經理”的概念,這樣別人就不會受到基模的干擾而產生誤解了。
2.動機——提示不合理
對于高認知參與的產品購買決策,如果不解決動機問題,讓用戶產生需求,那么再多的曝光也沒有效果。
解決用戶動機的關鍵,就是讓用戶在關注產品之前,先關注自己——意識到過去的行為存在某種不合理,從而渴望通過購買產品來解決。
比如,一款200元的洗發水,單純靠鼓吹產品品質,很難賣出去,因為跟傳統產品相比太貴了。但是先讓用戶關注自己過去的某種不合理,就容易多了:
“你用著上千塊的香水,但是卻用39元超市開架洗發水”。
再比如3D定制西服,直接說“定制你的專屬西服”,用戶很難接受——我為什么要改變自己?
不如先找出過去的不合理:“人的體型成千上萬種,但西服的型號只有10種。”
3.信任——尋求權威背書
有些高認知參與度的產品,因為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很大,要求企業有較強掌控風險的能力,面向消費者者第一步則是建立信任。
比如一個P2P理財產品的項目,在廣告中花費大量篇幅在講超高收益率,打出去后轉化率很低。這是因為該廣告只喚起了動機,但基礎的信任問題沒有解決。
而優秀的營銷方案,則經常能準確識別當下階段的限制因素(比如信任問題),并且通過廣告等方式來解決。
比如某個手機貸款App,主打“隨借隨還的手機App貸款”,應該在廣告中主要解決什么問題呢?
首先“理解問題”非常容易解決,因為貸款產品非常簡單,沒有人會不懂“什么是貸款”。
然后“動機問題”也容易解決——傳統銀行貸款手續復雜,用戶痛點非常明顯,已經不需要大力激發。
那么最難解決的就是信任問題——作為一個創業型企業,貸款的信任問題就變成了相對銀行的劣勢,可能會變成用戶決策的關鍵阻攔因素。
所以這家企業在推廣時,主打“信任”問題,整個突出“唯一入選美國沃頓商學院的金融案例”,通過背書作用來減少不信任對用戶決策的阻攔。
4.行為門檻——提供體驗和試錯
高認知參與度的產品,之所以經常讓用戶思考再三,還因為它們往往有一定行為門檻。
比如一個做智能兒童水杯的企業,產品幾百塊錢一個準備在幼兒園做推廣并且貼廣告,一開始廣告的思路是讓別人換一種喝水方式。
只是做平面廣告就讓用戶理解什么是智能水杯、刺激他們產生動機、建立信任等,然后促使他們改變過去的習慣,一下子買一個幾百塊的杯子,這顯然不太現實,最終轉化率也會非常低。
倒不如把產品介紹式的廣告換成對幼兒園活動的廣告,促使兒童和家長參加體驗,然后轉化用戶購買——對于一個幾小時的活動來說,達到這些復雜的目標就容易多了。
總之,有些高認知參與度的產品,理解、動機、信任等問題都可能影響用戶決策,用戶幾乎不可能單純掃一眼廣告就能做出決策。
但是可以想辦法降低用戶的行為門檻,比如:
刺激用戶試看、試用而不是購買(所有的房地產廣告,都是刺激用戶去看房,而不是直接刺激他們去買房);
刺激用戶去你的另一個營銷活動(比如講座);
刺激用戶先嘗試你的免費產品(比如打廣告讓用戶關注公眾號,送免費試用名額);
降低用戶的后悔成本(設置購買后的反悔期等)。
5.群體規范——別讓用戶有壓力
用戶做出購買決策的時候,經常與自己所在群體的普遍規范進行比較,如果現在做的行為不符合群體的普遍規范,就容易阻攔購買,最終導致再大推廣曝光也沒有用。
比如之前美國剛推出紙尿布的時候,明明是個非常棒的產品——減輕了媽媽換尿布的麻煩,但是整個推廣的轉化率非常低。
為什么呢?
因為用紙尿布,給這些母親造成了負面的群體形象——用紙尿布,說明我是一個懶媽媽,為了自己的便利,竟然給孩子用紙的尿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重新修改了宣傳點——重點突出紙尿布的干爽功能,可以讓嬰兒更舒服。
這個轉變解決了媽媽在群體規范下的壓力,結果促成了大量購買。
認知在前,流量在后
很多創業公司看到成功者在做大做強之前,獲得了持續大規模的曝光機會,因此羨慕他們有錢可燒,有流量可買,甚至有堪比“網紅”的創始人。其實,他們只看到了表面。
以小米手機為例。
新品牌的手機是一個高認知參與度的產品,用戶需要各種比較才能購買。那么為什么小米剛推出的時候,打電梯框架海報廣告,仍然很成功?大量的流量產生了效果?
這是因為此前小米已經通過各種發布會、新聞稿、營銷活動等解決了關鍵的理解問題、動機問題、信任問題等,米粉們已經覺得“小米手機不錯,我相信雷布斯,的確我需要換一個更好用的安卓機了”。
這個時候,再投放大規模產品展示廣告,相當于不斷對用戶進行提示,最終就會促成購買。
而上面社區養老的案例中,一個老人站在廣告前,沒有聽過關于它的任何故事,不理解,不信任,腦中無法喚起任何記憶,自然不可能購買服務。
所以,很多人盲目崇拜流量,認為大量的曝光、傳播、甚至十萬+的文章,就會帶來銷量和轉化。這種“只要我有足夠付出,就會有收獲”的心態,跟喊起沖鋒口號,讓士兵盲目送死的將軍沒有什么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