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峰 鞠永暢

羅曼·羅蘭說:“要散布陽光給別人,首先自己內心要有陽光。”
這句名言放在鄭州第六人民醫院放射科主治醫師李富建身上,讓人感覺很是貼切。雖然今年已經45歲,但在很多人眼里,李富建就像一位大男孩兒,陽光帥氣,熱心公益,樂于助人,是一位“有態度、有愛心、有故事”的仁醫。
暮春四月,記者慕名走進鄭州第六人民醫院放射科,采訪了同事眼中的好醫生李富建。
捐獻骨髓,他義無反顧
2015年8月10日,對李富建而言,是不尋常的一天。
“為了這一天,我等待了9年,當省紅十字會通知我的時候,我欣然接受。”李富建告訴記者。
除了醫生職業之外,李富建還有一個身份——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者。從9年前的采樣入庫始,李富建就盼望有朝一日能夠為別人帶去“生命的火種”。終于,老天“眷顧”了他,李富建與武漢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女患者配型成功。
“當時沒敢告訴我的母親,害怕老人家擔心,畢竟在傳統眼光中,捐獻骨髓是一件極具風險的事情。”李富建說。
“妻子對此也不理解,非常擔心會造成身體傷害,好幾次,我都看到妻子在一旁偷偷抹淚”。李富建笑著說。
不過,16歲的兒子非常支持父親的做法,兒子認為,這是男子漢應該做的事情,而且兒子也表示“將來要做一名這樣的志愿者”。
最終,在妻子和兒子的陪同下,李富建在河南省人民醫院進行了造血干細胞移植,之后,“救命骨髓”被緊急送往武漢。
至此,李富建也成為全國第 5108例、河南省第504例、鄭州市第197例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
記者了解到,在他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之后,全院第一時間掀起了這種精神的學習活動,不久更是在全院組織開展了醫務人員大獻血活動。
“作為一名醫生,捐獻造血干細胞,既出自職業要求,也是職業本能的一種驅使。”李富建說。
在“態度”已經成為當下社會的一種稀缺之時,李富建用這樣的態度,點睛自己的人生。
偶然之中,包含太多必然
李富建捐獻造血干細胞,在很多人眼里并不意外,領導和同事都認為,“看似偶然的事情,實則包含著太多的必然”。
李富建說,小時候,自己就覺得醫生這個職業很神圣,很神奇,很有本事。及至負笈學醫,自己就決心當好一名醫生。
他的一位同事告訴記者:“從醫這么多年,李大夫是大家公認的好醫生,為人厚道、嚴謹認真,業務上有水平,對患者有耐心,這些年來,李大夫始終保持著患者零投訴,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還有更多的故事可以信手拈來——家鄉遠在周口扶溝的親戚老鄉,來找他看病,他總是跑前跑后,熱心幫忙;同事有事,他替別人加班,甚至連續幾天幾夜加班,已是家常便飯,乃至有人調侃他“把醫院當成了家”。
對此,李富建一笑:“作為科室的一位老大哥,在業務上對新人進行傳幫帶,這是本職,對他們生活上進行力所能及的幫助,這也真的沒啥。”
天道酬勤,梅花苦寒。
這些年來,身為鄭州市醫學會放射協會會員、全國艾滋病防治協會會員的李富建,多次榮膺醫院“先進工作者”、“勞動模范”等光榮稱號。
這是人生給予這位仁醫的最好禮贊和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