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玉
金剛臺位于商城縣東南部,距縣城20多公里,呈東西走向,長約16公里,寬約10公里。整個山勢逶迤蜿蜒,山峰巍峨峻拔,千米以上的高峰近10座,山峰海拔1584米,比五岳之首的泰山玉皇頂還高出60米,遠遠望去,宛若一堵連天接壤的的巨幅屏風,拔地而起,氣勢磅博。
金剛臺山高洞多,這些大大小小自然形成的石洞,或藏身于深山老林,或藏身于懸崖峭壁,或隱身于亂石堆中,或隱身于山澗溪旁,而且形狀怪異,深淺莫測。
讀者朋友,你可曾知道,這些大大小小的山洞,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最艱苦的歲月里,這些山洞在保存革命有生力量,掩護紅軍傷病員,打擊敵人等方面,都發揮了重大作用,當地群眾敬仰地稱它為“紅軍洞”。
要說這些紅軍洞的來歷,故事還得追溯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那是1934年的冬天,戰斗在大別山地區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長征北上,留下一些傷病員和地方武裝繼續堅持鄂豫皖根據地的斗爭。這時,國民黨反動派利用根據地主力北上的時機,糾集大批正規軍和地方民團等反動武裝,對鄂豫皖根據地進行瘋狂“清剿”,提出“有民就有匪,民盡匪盡,雞犬不留”的反動口號,到處移民并村,殘酷屠殺紅軍留下來的傷病員和革命群眾,妄圖把根據地的紅軍和地方武裝殺絕,以解心腹之恨,意思一時把根據地搞得烏煙瘴氣,一片凄涼。
這時,中共皖西北特委,為了保存革命力量,堅持根據地斗爭,便決定將皖西北各地方堅持斗爭的機關人員轉移到金剛臺上,同敵人周旋,進行隱敝斗爭。
1935年初春,在此堅持斗爭的同志,他們組成了中共商南縣委(商城南部地區),張澤禮任書記,陳華宏、徐其昌、史玉清等為委員,并成立了商南游擊大隊,余緒龍任大隊長。為了機動靈活開展斗爭,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游擊大隊化整為零,分為七個便衣隊,秘密活動在方園百余里的金剛臺上,開展游擊戰爭。
當時,金剛臺上的艱難困苦是難以想象的。敵人對金剛臺進行經濟封鎖,強行移民并村,把金剛臺一帶搞成無人區,妄圖困死革命者,斷絕革命者與群眾的聯系。金剛臺上的山果和野菜就是他們的最好食糧。這些大大小小的山洞、崖縫就成了他們住宿、開會、保存文件和隱藏食物的最好場所。
冬天,大雪紛飛,他們仍穿著破爛的單衣和草鞋。晚上他們就在這山洞里度過漫漫長夜。夜晚凍得實在受不了,他們就割把茅草點燃御寒。由于長期的歺風露宿,幾乎所有人都染上了痢疾,身上長滿了疥瘡,但生活的磨難,并沒有嚇倒這些革命者。他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高唱:
山林巖洞是我房,
青枝綠葉是我床,
野菜葛根是我糧,
共產黨是我親爹娘。
任憑白匪再猖狂,
堅持斗爭不投降。
的豪邁戰歌,同數倍的敵人周旋斗爭,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使大別山的紅旗高高飄揚在金剛臺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剛臺上還有一個婦女洞。這是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婦女同志在金剛臺上居住過的。整個山洞隱藏在大山的深處,口小洞大,非常隱蔽。
三年游擊戰爭時期,中共商南縣委專門給上山的婦女同志和縣委的家屬及小孩安排的,一共四十多人。為了便于領導,商南縣委給她們編成一個排,俗稱婦女排,排長袁崔明,女縣委委員史玉清負責婦女排的工作。她們有嚴格的紀律,規定“若被敵人發現了,小孩不許哭,打傷不許叫,寧可犧牲自己,也不許出賣同志和組織”。一次,商南縣委書記張澤禮的妻子下山購買東西時被敵人發現,敵人跟隨她,他怕連累同志們,她把敵人引領到懸崖邊,自己跳崖,英勇就義。還有一次,婦女排一個同志帶著她的不滿兩歲的小孩去送情報,不幸被敵人發現,為了防止小孩哭鬧,她用手巾塞住孩子的嘴,和敵人周旋,最終擺脫了敵人,將情報送到紅軍手中。像這樣的事例還很多。
婦女排還擔負著救護傷員的任務。每當有紅軍戰士受傷,便衣隊便把傷病員運到這里,婦女排的同志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為了傷病員,她們精心護理,她們吃野菜野果,把僅有的一點糧食讓給傷員吃。當時由于敵人的封鎖,藥品非常困難,她們就用“開水沖傷口,被套當棉球,豬油涂傷口,破布當紗布”,就這樣,她們把一個個傷員醫治好,又投入到打擊敵人的斗爭中去。為了防止敵人的襲擾,她們不斷變換住處,來迷惑敵人。在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婦女排成了紅軍和游擊隊的大后方,她們一直堅持到抗戰爆發。
如今,昔日的金剛臺己舊貌變新顏。為了牢記革命前輩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壯舉,激厲后人,商城縣人民政府將金剛臺紅軍洞群這處革命遺址,作為革命傳統教育的最好陣地保護了起來。這處珍貴的革命文化遺產,2006年6月8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在此樹立了保護標志,永久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