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琴
摘 要 休閑是人的本質存在方式和重要發展途徑,對于個體的成長、升華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個體的進步與發展影響著社會的繁榮。休閑觀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高度體現,亦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階段擔任著學校體育過渡至社會體育的重要角色,是學生由校園走向社會的關鍵銜接期,也是學生形成正確三觀的關鍵時期,健康積極的休閑觀有助于大學生們收獲自由與幸福,對其思考行事都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大學生群體被視為當代社會的生力軍,必須做到休而不閑,閑而不俗,與自身和諧相處;休之有序,閑之不亂,與他人融洽相處,進而休亦有道,閑之有義,做到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相處。
關鍵詞 大學生 健康休閑觀 和諧社會
一、大學生現存錯誤休閑觀念
(一)休閑無用論
受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當代大學生自小便接受“學生的本職工作就是學習”的說法,乃至到大學階段仍舊認為休閑屬于玩樂、浪費時間、玩物喪志,從而將其視為學習的對立面進行排斥。甚至會在學習生活之余進行其他休閑活動時,出現愧疚、自責等心理負擔,并且出于壓力而選擇進修班、各種考試來填充閑暇時間使自己更加精疲力竭。
(二)休閑方式選擇不當
高校課程安排靈活性大,學生們的自由可支配時間增多。出現了高達70%~80%的學生將大部分時間用于聊天和網絡游戲的情況,在其中用于閱讀和查找資料的時間則少之又少。學生們錯誤的將休閑等同于消耗學業之余的閑暇時間和剩余的精力,從而影響了其休閑方式的選擇:普遍追求在感官和生理上的滿足且休閑質量低下,嚴重時可能出現大學生誤入歧途沾染黃、賭、毒等違法現象。
(三)貴族休閑主義
部分學生片面地認為休閑即金錢和高消費的代名詞,是富人的專屬運動。甚至只參與高消費的運動排斥日常健身娛樂活動,這樣的觀念很容易形成盲目的攀比之風、拜金主義,不利于同學們之間的人際交往和休閑運動的長遠發展。
(四)休閑文化的缺失
1919年的“五四”青年運動時期,學生們的言行、服飾風格、類似“詩社”等學習生活風尚等都成為引領社會風潮的典范,而現當代大學生作為時代的最強音、民族的希望,卻未能充分突顯該群體獨特的人文、創新、活力的休閑特點來引領時尚、社會,反而受制于現下一些低俗無趣、難登大雅之堂的市井消遣娛樂方式,這直接表明了我國當今大學生在高尚典雅休閑文化上的極大缺失。
二、健康休閑觀對于和諧社會的意義
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物質條件的滿足和人身心、情感、精神的協調發展,以及個人價值的實現。
(一)科學塑造完整人格
健康的休閑觀對于人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正確積極的休閑觀念的引導下,大學生們會科學選擇休閑方式來釋放日常高壓生活學習下產生的負能量,以柔和、藝術的方式表達宣泄而出。文明和諧社會必然是多元化社會, 是一個提倡合作和寬容的社會, 需要寬容友善的氛圍和精神。
(二)收獲幸福生活的基礎
休閑需要人們付諸實踐例如身體運動從而感知運動知覺和愉悅快感,完整的快樂是建立在健康身體的基礎之上的。快樂以身心健康為前提,而快樂與強健體魄又是幸福生活的基礎。社會個體收獲了幸福生活,家國天下以小家見大國,也就是和諧社會的真諦。人們可以得到對集體、社會的信賴感、依托感, 在和睦歡樂的氣氛中, 享受到生活的歸屬感和穩定感,人們因愉悅感和快感而情滿胸臆, 使個體從社會健康中獲益。
(三)增進人與個體、集體的和諧
當今大學生迷茫與學業和就業壓力,在物欲橫流、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疲于尋找方向,忽視了人與人的交往和情感交流,壓抑了自身的特異性和創造力。健康的休閑觀、集體活動增進了同學、鄰里、同事間的情感溝通,通過休閑共處使同樣優秀、志同道合的年輕精英們交換意見、迸發靈感,使各種關系都處在和諧的氛圍中,營造溫暖、閑適、友好的學習、生活、工作環境和社會環境,提高生活滿意度之余也成為推動社會發展最持久的動力。
三、小結
(一)提高對休閑的思想認知
健康休閑觀的樹立是一個科學、系統、循序漸進的過程。除了相應休閑專業的學生以外,普通高校對休閑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都相對貧乏,高校可結合資源狀況和學生興趣點多設計、組織課余休閑、娛樂運動,當代大學生應結合自身興趣愛好投身到積極向上的休閑方式中,從實踐中感受休閑帶來的益處也收獲更深層次的認識。
(二)提倡創新、品質的休閑方式
充分發揮大學生的潛力和創造才能,鼓勵并提倡大學生自己組織和開發的休閑方式,大學生在利用家庭、學校這些空間之余也應充分運用社區或及社會資源來開創組織最適合他們自身特點的集體活動。體現大學生的主體性、青春活力之余,也提供了優秀個體之間的交流平臺、機會,利于開拓自身視野和思維,為和諧社會注入新鮮活力。
(三)讓休閑融入家庭生活
小家以成大國,和諧社會的構建絕不能忽視千萬家庭的作用。每一個個體都置身于自己的家庭中,個體的成長也離不開家庭的氛圍、熏陶。目前我國部分家庭仍存在不和諧現象, 如:代溝,家庭暴力、謀殺等,父母的休閑觀念,必然會影響子女的生活態度及休閑觀。因此,家長應正確引導孩子們并根據家庭條件帶領和支持家人參與恰當的休閑活動,更要注意從小培養他們參與休閑活動的興趣和習慣,為形成健康的休閑觀以及正確的生活方式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 杰弗瑞.戈比,田松等譯.你生命中的休閑[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2] 馬會梅.和諧社會呼喚休閑教育[C].現代教育論叢.2006(3).
[3] 約翰凱利.走向自由——休閑社會學新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4] 蔣鑫.淺析大學生休閑體育意識[J].科教縱橫.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