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盈
區域協調發展,最難協調的就是利益。
因此,合理的利益協調制度,也就成為縣域長期協作的制度基礎。
健全的利益協調制度,有三大基本要素。
要素一:利益分配機制
先看一個例子。
有一艘漁船出海捕魚。
船上有船長、舵手、捕撈手三人。
航行到深海,全船成員通力合作,結果滿載而歸。
歸航后,問題出現了——賣魚的錢分不平均。
船長說:“我判斷出了魚群位置,因此我功勞大。”
舵手說:“是我駕船到達了捕撈地點,因此我功勞大。”
捕撈手說:“是我撒網作業,因此我功勞大。”
三人爭執不下,從此不再合作出海。
【點睛】
人與人的協作需要明確利益分配形式,地區與地區之間也一樣。在區域合作過程中,各方應依據各自作用大小,通過地方政府間行政協議、行政契約等方式,確定協作成功后的利益分配機制。
要素二:利益補償機制
再看第二個例子。
工業國甲和旅游國乙毗鄰——甲海拔高,位于上風處;乙地勢低,位于下風處。
因為甲大力發展工業,雖然自己經濟發展迅速,但是卻污染了空氣,導致乙境內烏煙瘴氣,治污成本激增,旅游客源銳減。
為此,甲和乙大為不快,彼此劍拔弩張,一場戰爭一觸即發。
危急關頭,國際社會派出特使進行調解。
一開始,特使勸兩國各退一步。
沒人搭理他。
無奈之下,特使想出了一條妙計:甲不僅要加大減排力度,還必須每年支付一大筆經費給乙,作為后者治理環境的補償。
于是,迫在眉睫的戰爭偃旗息鼓。
【點睛】
因為分工不同,區域協作參與各方付出的成本及可能面臨的風險各有高低。因此,協作各方必須事前約定,當各種可能的風險來臨時,付出成本較大的一方應得到何種程度的補償,以避免事后產生糾葛。
要素三:利益激勵機制
請看第三個例子。
有一個農夫,天生力大又心靈手巧,收割谷子效率極高。
每次和鄉親們一起收割,他總是第一個收割好自己的谷子,然后跑去幫助其他人。
久而久之,一些村民心生懶惰,就指望著好心的農夫來幫忙。
而農夫也感到了異樣,幫助別人的積極性大減。
為此,鄉親們主動提出,他每幫別人收割一畝地谷子,就賞他三文錢當報酬。
從此,這個善良的農夫又開始積極幫鄉親們收割谷子了。
【點睛】
任何協作組織要持續發展,都必須對自己的優秀成員進行激勵,同時對協作不力的成員進行懲戒。區域協作也不例外。因此,區域協作啟動前,各方需要制訂合理的激勵機制和標準,作為對協作成員的約束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