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玲
摘要:傳統的禮儀教養在現在的學生身上,尤其是一部分農村學生的身上已經看不出什么痕跡了。我們教育工作者所面對的,不僅僅是傳授給學生知識,更是要教會學生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生存,教會學生在一點一滴中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關鍵詞:強化;文明禮儀;德育;環境
在校園當中不時可以看到或聽到許多令我們為之痛心疾首的行為或言行,深深刺疼我們身為人師的心靈。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禁要問:這到底是怎么了?文明古國,文明大國時過境遷?……社會不良風氣的熏陶,留給我們的只是這種莫名的痛!教育先哲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我非常贊賞這句話。文明習慣教育雖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卻是現今教育中最“急”的部分。正如有的教育專家說,要看一個學校的教育如何,只要看學生的行為習慣就基本知道學校的情況。
一、學生形成不文明習慣的原因分析
通過幾年的教育實踐和專門的調查分析,特別是對違紀學生的調查,我認為許多不文明習慣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環境。我校地處農村地區,學生大部分是農家子弟。農村經濟、文化相對滯后,不文明現象比比皆是,粗話、吵架、打架現象時有發生,因小事而大打出手更是大有人在,粗言俗語,鄰里關系緊張,環保意識差,社會公德,公共秩序遵守差。社會環境的混亂,嚴重影響了大部分學生的成長,在意識深處留下了劣根。
2、家庭環境。家長的素質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隨著經濟的發展,不少學生家長只一味大搞經濟建設,將精力投在如何供孩子吃好、穿好上,而忽視了精神上的培養,忽視了孩子的思想教育,養而不教。有的家長過分溺愛,養成學生自私自利、心胸狹隘、為所欲為。近年來,農村離異家庭不斷增加,對子女缺少管教和關愛,使學生壓抑、孤僻,出現不當行為,甚至釀成犯罪。
3、心理因素。許多違紀事件的發生大多是由于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在教育的過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總是處在邊緣地位,只能是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談及教師的言傳身教等方式潛移默化,但卻不一定能接觸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加之學生一多,可能忽略個別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導致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
4、教育和意識。我國,由于地域的不同,造成了教育理念和意識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教育方式和方法落后。特別是西部地區,雖然近年有大的進步,但相對而言,學生文明意識淡薄,勞動意識、個人生活能力差,勤儉節約和艱苦樸素意識根本不存在。
二、培養學生養成文明習慣的方法策略
培養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是一項艱巨的而又長期的德育工作,需要教師用細致的態度和運用科學的方法,下面談談個人的看法。
1、制定詳細規章制度,建立文明教育宣傳體系。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從學校的角度來講,必須制定必要的紀律和規定、制度等約束學生,使其按正確的要求去做,并逐步養成文明習慣。 大部分學生自覺性不高,需要有一定的紀律去約束,既需要內部的意志力和恒心,也需要外部的強制力,同時還需要建立強大的教育宣傳體系。 并且注重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在班會課、綜合教育課及課外活動時間,加強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教育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2、嚴格要求,反復訓練,完善監督機制。教育貴在堅持。文明習慣的養成不能靠簡單的說教,還必須反復訓練和持之以恒。比如我校學生佩戴胸卡的問題,抓一段時間效果較好,過一段時間情況就差,則只有反復抓,堅持抓。同時學校要加大對學生日常言行的監督力度。除發揮學生會和學校的值周制度外,多增設學生監督崗位和教師監督崗位,檢查學生的文明禮貌用語和行為;增設專門的學生衛生監督員,檢查學生亂扔亂倒垃圾的工作;增設禮儀監督員,檢查學生的著裝打扮和佩帶首飾等情況,逐漸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3、堅強榜樣示范作用,獎優罰劣,賞罰分明。文明習慣教育中,班主任老師應注意對學生的良好行為提出適當的表揚、獎勵、肯定,使得好的習慣得到鞏固,對學生的不良習慣或不當行為提出批評、懲罰、否定等,使某些行為減弱,消退,幫助學生克服不文明習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示范,促進學生的上進心,好勝心,提高學生的競爭能力。首先,班主任應“正人先正己”,為人師表,在文明行為習慣上處處給學生起帶頭作用,同時,在學校每學期評選“三好”學生和優秀學生、優秀團員的基礎上,班級當中也給予其適當的獎勵,也能有效地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三、結語
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做大量細致、長期的工作,使學生形成一種條件反射,發生某種行為時,立刻能在腦海中反映出是好是壞,從心理上養成文明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