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科技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數碼攝影的實用性開始遠遠大于傳統攝影,本文論述傳統攝影和數碼攝影的特點,并從高校攝影教育的現狀中分析高校攝影課程中傳統攝影課程與數碼攝影課程。
[關鍵字]:傳統攝影; 數碼攝影; 攝影教育
1975年,“數碼相機之父”塞尚(Steven Sasson)研發了第一臺不采用膠片記錄影像的數碼相機,經過漫長的實驗至1989年第一臺商品化的數碼相機問世,從此數碼相機技術飛速發展,攝影業開始從膠片攝影至數字攝影逐步轉變。至今,數碼攝影已經全面普及,單反相機、微單相機、卡片相機、單電相機、長焦相機和手機相機等都是數碼攝影技術發展的產物。
1、傳統攝影與數碼攝影的特點
從操作過程來看,傳統攝影較為復雜,使用膠卷感光的手動膠片機要求準確對焦、精確曝光才能獲得一張正常曝光的膠片。在暗房操作的過程中,從膠卷上片盤、藥水的配置、溫度的設置,每一步都需要仔細、謹慎,膠片顯影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是否要重拍。擴印時要對放大機的反復試驗來調整相片尺寸、明度、曝光度,最后再在藥水中顯影、定影才能成功獲取一張照片。而數碼攝影操作較為便捷,相機原理是利用電子傳感器(CCD或者CMOS)將光學影像轉化成電子數據,可設置全自動、半自動及手動模式來調整光圈、快門、對比度等參數,大幅提高了獲取正常曝光值的成功率。2.2從后期處理來看,傳統攝影是通過在暗房中利用各種不同的藥水和手法沖印出不同的效果,操作過程復雜,需要反復研究與試驗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具有耗時久、成功率低、難度高、后期效果種類少等特點。而數碼攝影可以直接在數碼相機上處理效果,也可以經過數據傳輸直接在電腦上利用軟件對影像進行修復和二次創作,在電腦顯示器中能迅速輸出調整后的影像效果,具有操作靈活、出圖迅速,后期效果種類豐富、普及性高等特點,有助于提升拍攝者的創意思維和圖像處理技術。
2.3從儲存和影像保護方面來看,傳統攝影的膠卷存儲量少,不能刪除更改,成本較高。膠卷不易保存,需要合適的溫度和濕度,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像質量會隨之損失。數碼攝影具有極大的存儲功能,現在主要使用的大容量儲存卡包括CF卡、SD卡等,數字化影像可直接保存在硬盤、光盤或者是網上云盤中,有利于影像的整理和查找,并且能長時間零損耗的保證影像質量。
數碼攝影是要優于傳統攝影的,但數碼攝影的出現并沒有阻礙攝影的發展,相反拓寬了攝影的領域,豐富了攝影的手段,兩者本質還是攝影,并不會因為手段和技術的變化而改變攝影的本質。
2、高校攝影課程中傳統攝影與數碼攝影現狀
2.1中國高校攝影教育起步較晚,發展至今有六十多年歷史,自上海復旦大學的新聞系開設的新聞攝影課開啟了中國攝影教育的先河,隨后尤其是近二十多年里攝影教育迅速發展,各大高校逐步設立攝影相關課程,專業性較強,涉略范圍較廣。其中藝術設計專業對于攝影的利用率高,是高校各專業開設專業攝影課程的重點,為培養藝術人才,攝影課程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具有傳承攝影文化和開拓創新的重要使命。隨著數碼攝影的發展以及對傳統攝影的沖擊,高校攝影教育在傳統攝影和數碼攝影的側重點上進而也出現一些問題。
開設攝影課程較早的高校保留了傳統攝影的設備和實驗室,注重傳統攝影的教育卻忽視了數碼攝影的重要性;而一些新開設攝影課程的高校完全摒棄了傳統攝影的教學,全部采用數碼攝影教學。攝影教育的區別,以下將以兩個高校為例來敘述兩種現象。
北京工商大學本科攝影專業的硬件設備上傳統攝影和數碼攝影兼備,設有專業攝影教室、膠片沖洗暗房、數碼攝影棚、計算機房,在黑白膠片攝影課程中配備黑白膠片機;在課程設置上依次開設攝影基礎和數碼攝影課程,教授攝影理論知識、膠片攝影拍攝和沖洗、數碼相機棚內外拍攝以及后期制作。總體來說,傳統攝影設備較為完善,教學也較為系統,黑白膠片攝影有利于學生對于黑白灰、對比度等視覺關系的訓練,可以衍生到數碼攝影的實踐中去。由于陌生的膠片設備和新奇的沖洗方式,老師都會在拍攝和沖洗過程中引導學生操作,并在實驗中反復給予指導直至作品完成。但數碼攝影課程采用的是先講授理論再實踐拍攝的方法,大量理論知識的傳授會造成學生在實踐中與理論知識脫節,課程作業無點評過程,學生難以進步;湖南師范大學本科攝影課程的硬件設施以數碼攝影為主,攝影室附屬于“湖南省非物質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的“湖南省非物質遺產研究與發展影像實驗室”,因此設備較為先進,種類齊全,可操作面積大,并配備數十臺計算機;在課程設置上只開設了數碼攝影的相關課程,但在教材上有配套的《數碼攝影基礎教程》,數碼攝影課程的教學相對系統,理論課與實踐課穿插進行,每次的實踐作業會在課堂上分析講解,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中的問題重新鞏固,學生對于攝影作品的欣賞水平和拍攝。
前者對傳統攝影教學較為系統偏重于傳統攝影,而后者對數碼攝影教育較為完善卻拋棄傳統攝影。這也是各大高校攝影專業所面臨的問題:如何在攝影教育中處理好傳統攝影和數碼攝影的關系。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新媒體對于數字攝影的需要使其成為攝影的主流,數碼攝影教育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也不能忽視傳統攝影的地位,傳統攝影的學習是對攝影原理的實踐性理解,是對歷史文化的影響的追溯,其自身發展過程所帶來的各種藝術思潮及成果對當今的意識形態有著深遠的影響。筆者認為傳統攝影和數碼攝影并不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如果僅僅只靠學習數碼攝影,雖然也可以拍出照片,但是其中有很多原理是學生在短暫的課程學習中不能完全理解的。所以,高校攝影課程的設置上如果能注重數碼攝影課程的同時結合傳統攝影課程的鋪墊,把握兩者間的特點,平衡兩者之間的優劣,就能讓學生好的理解攝影知識,更快的提升攝影能力。
[參考文獻]:
[1]肖鳳霞.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攝影教學探述[D].東北師范大學,2007.
[2]戴翀. 傳統攝影的不可替代性[D].中國美術學院,2010.
做者簡介:鐘添毓(1992.09~),性別女,籍貫(湖南省長沙市),單位,湖南師范大學,學歷(2014級碩士)研究方向:攝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