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在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法律方面的問題主要有立法層次低;法律規定的內容不全面;執法主體力量弱化等等。因此我們應通過完善立法,提高立法層次,細化責任,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等一系列措施,將畜禽養殖污染遏制在源頭環節,使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走一條和諧之路,這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關鍵詞: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4.223
1 我國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法制分析
當前我國與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相關的有八部法律在這些法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一部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做了清晰界定又詳盡義務的法律,指出從事畜牧業的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不僅應當依法履行保護環境和動物防疫義務,而且還應當接受和配合相關部門依法實施的監管工作。
與防治畜禽污染相關的部門規章大約有四部。原國家環保總局在2001年的時候先后頒布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和《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它們第一次對畜禽養殖污染的內涵進行了概括,對養殖場所管理原則、排污的標準、污染防治技術等都作了詳盡的細化標準論述。國務院在2001年的時候也對《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進行了修訂和頒布。以上這四部規章是目前我國防治畜禽養殖污染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政策依據。
全國各地為了防治畜禽養殖污染,依據地方實際也競相制訂了一些地方法規。以上海為例。上海市政府在1995年的時候就依據我國的《環境保護法》的原則制定了《上海市畜禽污染防治暫行條例》。
近幾年來,雖然政府在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層面上開展了許多工作,但與日益嚴重的畜禽養殖污染局面比較而言,制度這方面的建設顯得比較落后,我國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規定多但層次低。從法律層面上說《畜牧法》,它本身是一部“產業法”。它出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規范畜牧從業者的生產經營行為、維護畜牧業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推進畜牧業的循環可持續發展,而不是為了對畜牧業造成的污染進行防治。其它的七部法律,有的只是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作了簡單少量的敘述,有的卻是這方面的內容一點點都沒有涉及到。
規定內容不全面。首先體現在法律的適用對象上。在立法時,出現的“規模化養殖場”、“集約化養殖場”、“養殖小區”、“養殖區”等概念并沒有具體客觀的解釋;其次體現在實施過程中,具體執法難以實施。我國現有的有關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中大多是原則性和概念性的條款,缺少操作性強和具體指標化的措施;最后,經濟激勵性政策數量偏少,限制性政策數量明顯偏多。
執法不力。我國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法律體系不完善,較為薄弱,相應的法律責任規定也有一些模糊不清不健全的情況存在。我國環境保護領域采取的是分管和統管相結合的分層次多部門執法體系,于是執法主體就有很多,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肩負著統一監督職責, 法律的具體規定卻沒有讓它去實施執法監督權,因此對其它部門的環境執法工作很難監督, 導致在實際的環境執法過程中形成了執法的空白區。
2 我國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
提高立法層次。近幾年雖然我國在這方面的立法層面上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與畜禽養殖引發的污染程度和環境惡化速度比較而言,立法工作明顯還是比較落后。我國應當盡快出臺一部《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法》,通過專門立法來控制日益嚴重的農村畜禽養殖污染局面。
明確立法方向。我國畜禽養殖業生產主體可以分為飼養專業戶、公司型養殖場和散養農戶這三種。可是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主要是適用于公司型養殖場和工廠式養殖企業的,對飼養量較小的飼養專業戶和散養農戶的管制顯得力度較弱。因此,散養農戶和飼養專業戶的污染行為是政府管制的一個空白區域。對達不到養殖規模的散養農戶和專業飼養專業戶的監管問題應當在今后的工作給予十分的重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養殖小區。數量較多的飼養專業戶組成一個養殖小區。就單個飼養專業戶的飼養規模都不可能達到法律上所規定的管制限度,因此就可以很容易地規避法律約束和監控。所以今后我國的立法也要把對養殖小區污染防治的內容添加進去。
制定經濟激勵性法規。制定有經濟激勵性的法律法規就表現為提倡注重應用環境經濟手段來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我國的環境激勵性政策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可以通過明確排污收費責任,保障環境管理資金投入,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稅收優惠法律制度,建立押金退款制度和建立排污交易制度等手段來完善。所以政府部門要制定出更多的這類環境經濟政策,加快實現從“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發展”的管理思路的轉變。
強化環保法律責任。現今環境污染法律責任的承擔沒有被重視,以及養殖戶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等因素是畜禽養殖業帶來污染的根源之一。因此要加大宣傳,特別是加大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各級政府要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廣泛普及環境法制知識,強化普通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樹立他們的環保法制觀念,提高合理使用資源、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強化行政執法。第一,加大環境監測力度。建立農村畜禽養殖業環境監測管理體系,大力開對畜禽養殖業環境監測的工作,及時掌握畜禽養殖業環境污染現狀,為畜禽養殖業的科學發展提供決策依據。第二,是嚴格實行準入制度。對新建、改建、擴建的規模化養殖場(戶),必須嚴格執行環評“三同時”制度,經環境保護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共同對治污設施驗收后,才能投入使用。第三,是嚴懲違法違規行為。
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項很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技術手段、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共同協調,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法律手段。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一個層次嚴密且內容健全的、手段科學的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法律體系將在我國形成,并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完善,將我國環境發展與經濟發展協調起來,走一條健康科學的經濟發展之路,這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彭新宇等.《農村環保有法才能有治——從立法角度看我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J].環境經濟,2009(01):22.
[2]彭克明等.《新農村建設中環境保護法律途徑的完善探究》[J].農業經濟,2011(08):15.
[3]于長發.《我國農村畜禽養殖污染現狀及對策》[J].中國科技財富,2010(06):26.
[4]黃錫生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環境法律制度的歷史性變革》[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34.
項目基金:本文為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科研課題《生態文明建設視野下的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研究》(2014kykt010)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煉(1982-),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法律、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