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麗艷
【關鍵詞】 小學生;自學能力;培養;方法;習慣;動機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4—0044—01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知識成倍增長,人類新生代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但是,人類需要掌握的最基礎知識不變,需要具備自學能力的要求不變。一個有自學能力的人,他總是能夠根據自己的工作需要、知識體系結構、興趣愛好,主動積極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去實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能夠自己去獲取知識。“教”是為了“不教”,如何讓學生主動自學,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教給正確的自學方法
1. 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預習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措施,故教師不僅要備好預習課,而且要指導好學生做好預習工作。(1)在上新課之前以書面作業的形式進行自學,主要內容有:把本課中你不認識的字詞摘抄下來,利用工具書給生字注音,給生詞釋義;課文各段落是按什么順序串聯起來的,即課文的寫作順序是什么;課文主要告訴了我們什么及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關于這篇課文你最想問的問題是什么。(2)在上課時教師要用一節課的時間對學生的預習作業進行點評,并對典型問題進行討論、交流。(3)教師對此次預習作業進行總結,對認真的學生及時給予表揚。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時應根據不同的課文類型給出不同的自學提示及要求,盡量使預習作業形式多樣、生動活潑,時刻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檢查預習作業時應重點放在認真程度和習慣的養成上而不是正確率上;在預習作業的評價上應以正面肯定為主,注意維持學生較高的學習動機水平。
2. 要求學生做到讀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兩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認識到了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小學生在閱讀時往往是讀歸讀,寫歸寫,想歸想,讀書不拿筆現象十分普遍,沒有養成邊讀邊想的良好習慣。因此,教師要督促學生做到不動筆不讀書,養成讀思結合的好習慣。
二、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1. 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良好的作業習慣包括:先復習后作業的習慣,即教育學生在做作業之前先復習所學知識,然后再做作業;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即反復告誡學生作業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因此不可抄襲別人的作業,不能不懂就問,不能知難就退;專心做作業的習慣。很多小學生在作業時不太專心,在作業的過程中經常伴隨其他活動,如邊看電視邊做作業、邊吃零食邊做作業等。這種不良行為不僅直接導致學習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后還會導致學習分心、錯誤百出;做完檢查的習慣,即做完作業之后及時檢查,可以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改正錯誤,可以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
2. 養成記筆記的習慣。一是養成記課堂筆記的習慣。學會記筆記是一種重要的自學能力,教師要教給學生運用不同的記筆記的方法,如批注、圈點、劃線,并定期檢查批閱。二是養成記課外閱讀筆記的習慣。教會學生摘抄、剪輯、讀書卡片等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三是培養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學生的自學不限于課堂內,大量的還是課外自學,各種工具書和資料就是他們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利用各種工具書如字典、網絡和資料進行學習的能力。
三、激發高水平的自學動機
高水平的學習動機是培養小學生自學能力的保證。因此,教師要注意激發小學生高水平的自學動機,促使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首先,激發學習興趣。學習是一個艱辛而枯燥的過程,尤其是自學更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這是因為一則自學既無教師的輔導無同伴的幫助,二則在面對現代如此多的娛樂媒體,靜下心來自學需要較強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最大動力”。作為教師一方面教師要在學習形式上激發學生興趣,如布置自主探究性和活動性作業;另一方面要在學習內容上激發學生興趣,如作業可以是背誦、收集資料、實地調查等。其次,提高志向水平。教師要以榜樣和英雄人物的力量來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讓學生體驗成功愉悅來維持他們的志向水平。最后,建立激勵機制。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受外部因素如教師的表揚、家長的贊許、同伴的尊重等精神方面的影響較大。實踐證明,合理的獎勵機制能很好地激發和維持學生高水平的自學動機。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