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關鍵詞】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認知;理解;創造
【中圖分類號】 G63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4—0053—01
初中語文教學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個部分,其中閱讀教學又糅合了語言的積累、理解、運用和情感的熏陶,是語文學習的重中之重。教學中,教師要緊扣字詞句段篇,切近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需要,基于文本,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一、基于文本的認知性閱讀教學策略
1. 字詞語境理解教學策略。字詞的理解離不開所在的句子和語言環境,結合語境理解字詞意思又有利于深入理解文本。如,在教學《老王》一文時,為了幫助學生深刻了解老王的性格,從而進一步理解文章主題,對于“他一手拿著布,一手攥著錢,滯笨地轉過身子”的理解,就應抓住關鍵字“攥”,結合語言環境分析——老王在當時的處境下還能給楊絳一家送東西,楊絳反而給錢,“善良”誤解了“善良”,致使幾年過去以后,漸漸有了“愧怍”之情。
2. 字詞溯源理解教學策略。對于有些篇目的閱讀教學而言,追溯字詞的本義,有利于獲得獨特的閱讀感悟和體驗。如,教學《記承天寺夜游》一課,在引導學生理解“閑人”的含義時,不妨對“閑”字溯源。當學生了解“閑”字的意義后,再結合蘇軾的生平處境,讓學生理解此文主題就會更容易。
3. 誦寫強化教學策略。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決定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一定要建立在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積累的基礎之上。背誦有規范語言、積累語言材料、積累篇章、積淀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興趣等多方面的意義,加強背誦是語文學習走向成功的基本條件。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從多讀多背入手,對那些要讀要背的文章,要誦寫結合,這樣才能形成夯實的語文基礎,真正解決語文教學的積弊。
二、基于文本的理解性閱讀教學策略
文本意義的理解是閱讀的核心,也是語文教學的核心。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對文本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能領悟作品的內涵。因此,基于文本的理解性閱讀教學策略有:
1. 深鉆教材,精研文本。教師對教材編排的理解和對文本意義的把握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所以課前教師務必深鉆教材,精研文本。如,《斑羚飛渡》雖然入選到動物單元,并且編者也在誘導師生樹立人與動物共存的意識,思考人與動物的關系,但從《斑羚飛渡》文本本身出發審視文章的主題,應該達不到編者的這些意圖,或者要大打折扣,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深鉆教材,精研文本。
2. 依文究理,生為主體,師為主導?;谖谋镜睦斫庑蚤喿x教學,就是要讓學生依托文本,真正找回自己的主體地位。這其中不能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要在閱讀中理解,在引導中理解,在樸實的教學中理解,不超越文本理解。例如,在教學《范進中舉》時,關于讓學生理解細節描寫對于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時,可以把范進中舉后發瘋的丑態,和《儒林外史》第六回《鄉紳發病鬧船家,寡婦含冤控大伯》中刻畫嚴監生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氣的場景進行比較閱讀。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品析人物在特定場景中的語言、動作和外形,充分依托文本語言增強教學效果。
三、基于文本的創造性閱讀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應提倡對文本的創造性理解,重視有創意的閱讀。對文本的創造性閱讀就是要創新文本,即創設新意境,創建新材料,創寫新語言。
1. 模仿遷移策略。學生語言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模仿,因此,閱讀教學應充分利用文本資源,讓學生進行有意識的模仿。如,在教學《理想》一詩時,讓學生模仿續寫詩歌,收效甚好。
2. 共因遷移策略。基于文本的閱讀教學,會讓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識經驗、技能,而這種知識經驗和技能又會遷移到對其他文本的解讀中。所以只要能尋找到已有知識經驗、技能和受遷移文本間的共因成分,就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3. 情境遷移策略。在基于文本的閱讀教學中,創設適合文本意義場的情境,進行創造性的閱讀,才能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才能使創新文本不偏離符合事物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的軌道。例如,學習余光中的《鄉愁》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抒寫愁思,學生感受自會獨特新穎。
基于文本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旨在探求語文教學的真諦,關注學生的閱讀方法,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喚醒學生的言語生命意識,讓閱讀教學回歸語文本色,還語文課堂以語文味,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人文素養,促使其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5]GHB0800)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