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麗華
福安船舶業幾百年來一直牛
施麗華
明代為鄭和下西洋提供技術,如今是中國三大民間船舶修造基地之一。
經過一千多年的沉淀,福安船舶從打造一艘傳統小舢板開始,發展到建造十多萬噸貨輪,從賽江一艘艘航向無際的海洋。

萬噸巨輪下水(攝影/鄭華祥)

如今,福安市船舶產業定位為百億產業集群,船舶企業已經加快轉型升級步伐,致力改進生產工藝,促進產業優化升級,船舶產品結構調整逐步朝著海工船等精品船方向發展,在智能制造方面尋求新突破,爭取盡快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供圖/福安市攝影家協會)
福安市地處閩東沿海、環三都澳區域核心區,海岸線長達145公里,擁有福建海域重要的天然深水良港——國家一類開發口岸白馬港,港區內有大小碼頭泊位20多座,年貨物吞吐量居全省前列。
中國三大民間船舶修造基地,福安市就占了其中一個,同時還是福建船舶工業四大基地之一。福安船舶工業發展歷史悠久,曾經先后經歷了明清的興盛,上個世紀的更迭起伏。近年來,福安船舶業發展勢頭越來越強盛,整個行業逆流而上,實現船舶產業的整體創新轉型。
福安處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大經濟區域的中間段,東臨臺灣海峽。天然而獨特的地理優勢,使得福安自古便與泉州港南北呼應,成為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海上交通樞紐。
臨海自然要依靠船舶。在唐代之前,福安賽江深水港的民間造船業就已經開始出現,盡管當時建造的都是小木船。宋代之后,福安開始大量生產大型的木帆船,明清兩代,福安的船舶業發展速度并不快,還是停留在建造海上捕撈使用的漁船,以及近海港灣上行駛的小貨船。
賽江西岸造船業的繁榮,與福安地理位置優越密不可分,杉木、樟木等造船所需的原材料,在當地可以就地取材。
這一時期的福安船舶業,主要集中在賽江60公里海岸線上,當地很多人在這一帶捕魚,水上貨物運輸需求量也在擴大。當時,福安也曾涉及大型遠航貨船和軍用戰船的建造,但整船的獨立建造實力尚未成熟,主要為泉州等地港口提供相關的零配件。
明代時期,福安不僅設有國家鹽運公司,還大量建造標準化溪船來運鹽。此時,以修造業為主的民間船舶業,在大型福船建造中卻擁有了一項先進的技術“水密隔艙”。這一項重要的船舶技術,是中國造船史上的一大發明,它提高了船舶在海上的抗沉性,極大增加了遠航的安全性。
隨著明代中國海上航運日漸壯大,福建造船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鄭和七下西洋所使用的大型遠航船只,有三次都是到福建沿海征集,賽江沿岸的船舶業也參與其中,為鄭和的大型遠航船只提供最先進的“水密隔艙”技術。
清代到民國時期,福安賽岐的港口已經可以??看笮洼喆?,除了外海捕撈業在不斷擴大范圍,海上貿易也悄然興起,福安的船舶已經開始行駛在中國沿海的多個港口。軍隊用的中型船只,貿易公司的民營貨輪,有一大部分都是在當地建造下水。
1899年,清政府在三都島建立福海關,讓福安及閩東等地的沿海港口呈現千帆競發的熱鬧場面,洋行及政府管理機構紛紛開辦。1904年,福安人王太成立了太古輪船公司,是當時福建最大閩東最早的航運公司。1921年,曾經有福安外塘村的奇人張茂公,駕駛福安當地建造的70噸木帆船,第一次成功航行到沖繩島。

福安制造的港口疏浚船
上世紀70年代,福安造船廠試制成功了閩東第一艘水泥船。此后,福安民營船業重整旗鼓,主要涉及鐵殼船的修、造、拆解等業務。
1988年,福建第一家民營造船企業福安縣賽江造船廠,造出了第一艘鐵殼船“富海油1 號”。隨后,福安造船逐漸向改裝、修造鋼質船發展,創造了民間船舶交易市場的營銷優勢,成為全國最大的民間二手船舶修造基地。
本世紀以來,福安的船舶業規模繼續擴大,技術裝備趨于完善。福安船舶修造基地成為福建省四大船舶建造基地之一,福安的造船總量、總噸位、最大噸位居于第一位,是福建省百億船舶產業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福安市有船舶修、造、拆企業37家,船舶產業關聯企業663家,船舶修造行業完成工業產值約占福建同業的三分之一。
福安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沉淀,從打造一艘傳統小舢板開始,發展到建造幾十萬噸貨輪,到散貨輪、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它們正從賽江一艘艘航向無際的海洋。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