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莉
南宋愛國詩人謝翱武助文天祥征戰文改宋末卑弱文風
林麗莉
兩人一見如故,文天祥非常欣賞謝翱的才氣與智謀,隨即任命他為諮議參軍,共同謀劃軍中大事,他們由此結下深厚友誼。

謝翱(1249—1295),出生于穆陽十五都樟南坂,南宋愛國詩人,曾與好友文天祥一起抗擊元兵,在中國文學史上有“文學忠義昭宋季”之稱,與另一位愛國詩人謝枋得并稱“南宋二謝”,著有《晞發集》《登西臺慟哭記》,編有《天地間集》《浦陽先民傳》等。
南宋恭宗德佑二年,帝都臨安被元兵攻陷,不久之后,文天祥在福建號召愛國人士抗擊元軍。一時間,閩贛等地很多青年紛紛響應,從四面八方奔赴其麾下。
一心等待施展抱負的謝翱,很快加入文天祥軍中,兩人從此結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誼。謝翱曾經與文天祥輾轉閩贛及兩廣等省,一起征戰沙場,文天祥兵敗后殺身成仁,謝翱痛不欲生,留下著名的懷念文天祥的《登西臺慟哭記》。
文天祥起事的時候,28歲的謝翱,還是一介布衣,在老家舞文弄墨。本來就苦嘆不得志的他,眼看著家國陷入戰亂、人民流離失所的慘景,心中更加憂憤難平。

姑蘇西臺與越臺,都是當年文天祥足跡所經之處。而西臺(又稱釣臺)在浙江省富春江畔,謝翱和三位好友曾經在此哭祭文天祥
不久,謝翱聽到文天祥的愛國壯舉,心中為之大振。文天祥的名字和為人謝翱早有耳聞,此時對其義舉更是十分欽佩,他毅然傾盡家財,棄筆從戎。
謝翱開始大量招募周邊的鄉兵,不日就集合了數百人的隊伍,連夜前去投奔文天祥。聽說有人傾家蕩產前來協助,生性豪爽的文天祥既感動又欣喜,馬上把謝翱迎進帳中。想不到兩人一見如故,文天祥非常欣賞謝翱的才氣與智謀,隨即任命他為諮議參軍,共同謀劃軍中大事,他們由此結下深厚友誼。
此后,謝翱開始全力輔佐文天祥,轉戰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省。在殘酷的戰斗中,因為有謝翱出謀劃策,大軍捷報頻傳。
可惜,此時的南宋江山早已岌岌可危,而元軍的實力卻一天比一天更加強大,文天祥組織的抗元隊伍連連失利。
在江西贛州,文天祥命謝翱趕赴廣東潮汕戰場,兩人在贛州江邊分手時,他送給謝翱一方硯臺留念。沒想到這一次離別,竟然是他們有生的最后一面。
謝翱按文天祥的軍令,趕到潮汕準備重新招兵買馬,以待日后匯合成更大的軍事力量。而文天祥江西方面的兵力,與元軍太過懸殊,在調兵前往廣東潮陽途中,還遭遇了元軍突襲。
當謝翱趕到潮陽時,他還沒有來得及組織人馬,文天祥就已在混戰中被元軍俘虜。謝翱獲悉之后非常自責,怪自己沒有辦法在關鍵時候助文天祥一臂之力。
不久,南宋朝廷滅亡,更替為元朝。文天祥被捕后誓不投降,被殺于燕京柴市。
噩耗傳到廣東,謝翱萬分悲痛,將妻兒藏匿于潮陽白土村,從此隱姓埋名四處流亡。謝翱在流亡中,每遇到山水亭臺,就引發對文天祥的哀痛和思念,每每想起贛州離別時的情景,便情不能自已。
“ 殘年哭知己,白日下荒臺。淚落吳江水,隨潮到海回。故衣猶染碧,后土不憐才。”
在浙東流亡期間,元朝對謝翱的追緝頻繁。他也不想住在友人家中連累朋友,只能隱居山林,顛沛流離,以販柴換米艱難度日。
在這段時間里,謝翱也沒有停歇過抗元復國。他積極聯系南宋遺民,與方鳳、吳思齊、鄧牧等文人創辦“汐社”,進行抗元的宣傳活動。他們以詩會友,以詩結義,聚集民間力量,準備再次抗元。
八年過后,謝翱將他在此期間的經歷,以及對文天祥的深切悼念,寫成《登西臺慟哭記》。該文多為隱語,以哭為主情調,含悲哀沉痛、泣血吞聲之情,表達對文天祥離去的沉重哀痛。
正是這種對故國的懷念,使謝翱的筆端充滿節氣和力量,從而改變了宋末詩詞的萎弱習氣。《登西臺慟哭記》被中國詩壇稱為“血和淚凝結而成的文字”,明代著名文學家楊慎,稱謝翱的詩歌是“宋末詩壇之冠”。
元成宗元貞元年秋,47歲的謝翱肺病復發臥榻不起隨后病逝,好友方風、吳思齊等人遵從遺囑,將其埋葬于愛國隱士嚴子陵釣魚臺南面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