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風流人物還看福安
那可歌可泣的年代,曾經漫長而艱辛的一幕幕,猶如一部無聲的電影,是如此清晰而逼真地呈現在眼前。
歷史總是需要我們去回顧。在福安的紅色革命熱土上,從上個世紀20年代開始,從土地革命到工農運動,從三年游擊戰到北上抗日,20多年間,有多少人民驕傲的兒子,他們的革命鮮血永遠在這塊大地上流淌,他們的英勇事跡也一直流傳著。
1927年,柏柱洋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3000多名農民成立農民協會,與地主豪紳展開抗捐抗債斗爭,這是閩東土地革命的萌芽時期。
第二年8月,在福州從事地下革命活動的馬立峰,回到闊別快三年的家鄉福安,開始組織工人罷工游行,到處宣傳革命思想。他與郭文煥、陳鐵民等人,組織反帝大同盟和互濟會,成立賽岐港工會,掀起賽江沿岸碼頭工人運動。
馬立峰雖然年紀輕輕,卻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早在福州求學期間,他就已經參加了各種反抗運動,是革命互濟會和反帝大同盟的活躍分子。回到福安以后,他把共產主義進步思想傳播給父老鄉親,試圖喚起他們參與反抗斗爭的覺悟。
1929年,為人仗義的詹如柏,在福安縣城認識了律師施霖及其表弟馬立峰。雖然詹如柏比馬立峰大了7歲,但兩人一見如故。此時福安縣黨組織還在醞釀之中,像詹如柏這樣的反抗斗士,剛好就是黨組織的重點培養對象。
詹如柏是個富有正義、不畏強權的鐵漢子,心里就想著怎么樣和地主豪紳斗爭,對革命理念缺乏認識。經過馬立峰的引導和啟發,詹如柏對革命有了新的認識,人生觀發生了巨大變化,懂得了很多道理,最后走上了革命道路。

(攝影/鐘楠)
1932年11月,福安中心縣委在福安步兜里成立,馬立峰任書記,以福安為中心的閩東武裝革命正式拉開序幕。為進行更大規模的武裝斗爭,由馬立峰先后領導成立了福安四個區的農會,下轄50多個鄉農會,福安農民革命熱情空前高漲。
此時,另一位影響閩東革命的英雄人物阮英平剛17歲,他在賽岐鎮上認識了共產黨員陳洪妹。在陳洪妹的啟發引導和指派下,阮英平回老家下白石和甘棠等地開展農民運動,從此投身革命事業。
1932年,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書記陶鑄來到福安,組建成立了以詹如柏為隊長、馬立峰為政委的閩東工農游擊隊第一支隊。福安鳳林的“蘭田暴動”,打響了閩東革命的第一槍。
中秋節前一天夜里,馬立峰、詹如柏、陳挺帶著20多名游擊隊員,化裝成團丁,敲開了反動民團團部的大門,繳獲了長短槍數十支。
同年8月,時任團省委宣傳部長、共青團福州市委書記的葉飛,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的派遣到福安加強黨的領導工作。葉飛的到來,改變了閩東革命的命運,在閩東6年的革命戰斗中,他率領閩東革命隊伍從危難困境中走向勝利。
1933年1月,馬立峰在福安北區被捕,詹如柏接替了他的領導工作。詹如柏經常單槍匹馬來往于閩東各縣之間,積極建立閩東各地支部和農會。這一年的11月,經福州中心市委營救,馬立峰、范式人等人終于獲釋。1934年1月1日上午,“賽岐暴動”成功制勝。當天,葉飛、詹如柏、馬立峰等人率領游擊隊和紅帶會,不費一槍一彈,繳獲了大量槍支及物資。詹如柏等人打開鹽倉糧庫,將2萬多擔鹽和糧食全部分給貧苦百姓。
隨后在詹如柏、曾志、阮英平、施霖、任鐵峰領導下,“甘棠暴動”在劉祠打響了,國民黨海軍陸戰隊一個排被擊潰。在短短的十幾天里,革命武裝部隊先后消滅了虎巖、南塘、赤溪、班宣等地的反動民團大刀會,繳獲槍支40多支。
他們又在甘棠田野、街巷口設伏,圍殲前來支援的國民政府海軍陸戰隊兩個連。此時,閩東游擊隊聲威大震,令敵人和地主豪紳聞風喪膽。
這一年,閩東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柏柱洋召開,福安縣成立蘇維埃政府,詹如柏擔任主席,葉秀藩任副主席,“閩東紅帶會總部”也在柏柱洋獅峰寺成立。隨后,曾志起草了《分田大綱》,福安等縣的五六十萬農民分到了田地。
不久,馬立峰、曾志率領部隊攻占柘洋并成立蘇維埃政府。曾志帶著一名助手來到霞浦西洋島,將島上的柯成貴部隊收編為閩東紅軍獨立團海上游擊獨立營,這是福建沿海第一支紅色海上武裝。
閩東浩浩蕩蕩的革命運動,引起國民黨的極大恐慌,下令“通緝”葉飛、馬立峰、詹如柏、曾志等15個主要領導人,并在報紙上登載懸賞公告。隨后,國民黨部隊對蘇區發動大規模的“圍剿”。
1935年之后,閩東蘇區淪陷,福安根據地的武裝力量開始轉入三年游擊戰。特委決定成立閩東紅軍獨立師,葉飛任政委,組織和領導閩東蘇區游擊戰爭。不久,國民黨的主力部隊撤離,革命武裝力量休整后繼續在閩東各地進行抵抗。
1935年2月,馬立峰被叛徒所殺,這一年只有26歲。詹如柏接到馬立峰被殺害的消息,心中萬分悲痛。8月,中央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途經閩東,攻下了羅源縣城后向福安挺進,與葉飛、詹如柏率領的閩東獨立團一舉拿下穆陽鎮。
隨著形勢的直轉之下,不久詹如柏因為叛徒出賣被捕。詹如柏在刑場上高呼:“鄉親們,紅軍只是暫時撤走了,革命沒有失敗,要相信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很快就會打回來的……”詹如柏話音剛落,尖刀就插進了他的心臟。
三年游擊戰中,國民黨軍隊瘋狂“圍剿”,加上革命隊伍中的告密和反叛,大批蘇區領導人和革命戰士被捕或犧牲。就在詹如柏被害不久,閩東獨立師政治部主任、閩東蘇維埃政府副主席葉秀藩,在突圍時不幸中彈犧牲。
面對敵人的瘋狂“圍剿”,葉飛、阮英平等領導同志率領閩東獨立師部隊在各地轉移抵抗,在重重封鎖之下,以游擊戰術對敵人進行襲擊殲滅。陳挺在后來的回憶錄這樣寫道:“在這艱難困苦的日子里,葉飛同志起了主心骨的作用。”
1937年,閩東蘇維埃政府改為“閩東抗日軍政委員會”。第二年,紅軍閩東獨立師改編為新四軍三支隊第六團,葉飛為團長,阮英平為副團長,陳挺為第一營營長,全團1300多人北上抗日。
此外,還有300余名閩東青年,被編入第二支隊第四團、第三支隊第五團。在新四軍成立之初的1.03萬名將士中,閩東健兒近1700人,占16.5%,是5000名福建籍將士的三分之一。
從挺進蘇南敵后、東進殺敵到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六團縱橫馳騁于大江南北,夜襲滸墅關、火燒虹橋機場、保衛郭村、決戰黃橋、血戰蘆家灘……六團將士以狠勇著稱,在戰場上屢建奇功,抗日戰爭中共殲滅日寇2萬多名。
抗戰勝利后,六團被編入山東野戰軍,后為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一師,在解放戰爭中南征北戰,先后參加了泰安、宿北、魯南、萊蕪、豫東、淮海、渡江等戰役,直到解放上海后又南下解放閩浙贛地區。
在萊蕪戰役中,六團一連榮獲“人民功臣第一連”稱號。新中國成立,六團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軍,屬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
就在福安解放前夕,1947年5月,阮英平奉命回到福建,擔任閩浙贛區黨委常委兼軍事部長、閩東地委書記,組織和領導閩東地區的革命斗爭。1948年2月3日,這位曾經參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擔架上指揮戰斗的人民英雄卻不幸遇害。
1949年6月15日,南下解放大軍進入福建境內,向福安挺進,賽岐、穆陽等地相繼解放。7月19日下午,解放軍93師副師長蔣學道率領278團經坂中、富春溪,順利進入福安城關,福安全縣正式宣告解放。
從柏柱洋農民運動開始,到閩東地方黨組織、閩東蘇區、工農武裝的建立,再到三年游擊戰,一直到北上抗日和解放戰爭,在這漫長的20個年頭里面,僅福安市就留下了60多處革命歷史遺址,有無數漢畬革命烈士和群眾付出了寶貴的生命。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