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芳
唐朝官式建筑的南方樣板獅峰寺全國僅存的兩座無釘建筑之一
劉艷芳

獅峰寺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觀音閣四個主體建筑組成,建筑布局錯落有致,表現出明顯的唐末建筑風格,享有“唐朝官式建筑的南方樣板”的美譽
大雄寶殿是獅峰寺的核心建筑,也是獅峰寺最具價值、保存最好、歷史最為悠久的建筑。大廳上的拱頂最為奇特,不用一枚釘、一根橫梁木,竟然可以構造得如此穩固。
閩東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見獅峰不見寺。”初見獅峰寺,映入眼簾的是靈動質樸的飛檐,襯著背后的青山藍天,愈發巍峨蒼勁。歲月將它的腳步封存進建筑之中,才得以讓我們在熙熙攘攘的塵世之中,在這一份靜謐的圣地中發現它的光芒。
獅峰寺又稱獅峰廣化禪寺,位于福安市柏柱洋獅峰山麓,始建于唐景福元年,距今有1200多年歷史,寺內有唐代栽種紅豆杉、檀香樹等千年古樹。
獅峰寺被稱為“唐朝官式建筑的南方樣板”。何為官式建筑呢?官式建筑通常也稱為宮殿式建筑,多用于帝王宮殿、官衙建筑以及一些佛寺和道觀。其建筑形制多為木構建筑體系,隨著朝代的更迭而變化,漢代逐漸成熟,至唐代達到高峰。其風格或粗獷雄渾或瑰麗柔和,而獅峰寺正是這巔峰時期的產物,氣質雍容大度,處處都給人以莊重大方的印象。
獅峰寺建筑群的第一座土木結構建筑——彌勒殿,也稱天王殿,為清光緒年間修建。這個建筑物的屋脊正中有樓閣造型,俗稱“太子亭”,頗具傳統地方建筑特色。墻體上大幅灰雕彩繪裝飾,是清代民間灰雕彩繪精湛工藝的結晶。檐下墻頭頂部飾作近2米寬,或作鏤空花卉人物、詩詞文字等,形成一組畫面壯闊的墻繪。
站在富麗堂皇的大雄寶殿前,仰首觀賞天王殿屋脊,方椽斗拱,飛檐畫棟,宛如一只凌空欲飛的蒼鷹。大雄寶殿是獅峰寺的核心建筑,也是獅峰寺最具價值、保存最好、歷史最為悠久的建筑。大廳上的拱頂最為奇特,不用一枚釘、一根橫梁木,竟然可以構造得如此穩固。大殿保持唐宋建筑風格,有24根方形花崗巖石柱,支撐著木結構的屋頂梁椽。大殿外圍尚有石柱16根,支托著飛檐翹角。外面兩重檐下均有200余根駝峰式的椽條,排列整齊地伸出。
大量的灰雕彩繪栩栩如生,圖案雖經年累月尚可依稀窺見當年風采。大殿供釋迦牟尼佛、地藏王菩薩等佛像,以及形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像。
大雄寶殿正中的六角形藻井頂部描龍畫鳳,工藝細膩精致,經歷400多年風雨侵蝕卻至今色澤清晰艷麗。大殿藻井彩繪的龍圖騰為三爪龍,在閩東明代彩繪中尚屬首次發現。
獅峰寺的般若殿,深具傳統建筑特色,為供僧人靜坐養心之所。最后面是修建于清嘉慶年間的觀音閣,旁邊有一株14米高的千年古柏,據說此地“未有此寺,先有此柏”。
此外,寺中還留有歷代文人墨客的名作佳句。據說明朝正德皇帝有一次游獅峰寺,見后廳池里魚多水清,就拿起筆來寫對聯,他先寫下“方池影動魚窺客”,卻寫不出下句來,只好罷筆。返程途中,聽到嶺上竹林發出一陣陣沙沙的響聲,他猛地想起了一句“半嶺聲來竹引風”?,F在這兩句對聯仍保留在獅峰寺魚池前壁上。而寺名“獅峰寺”三字,則是中國佛教領袖趙樸初親題。
除卻本身具有極高的文物建筑價值之外,獅峰寺還是閩東農民武裝革命的重要據點和指揮部所在地。時歷千年而廟貌尚存,這座閩東佛教千年古剎,始終香火鼎盛,隱身于群峰之中。

獅峰寺又稱獅峰廣化禪寺,是福安八大寺之一,建于唐景福元年(892年),雖經滄桑,仍保持唐代的建筑風格。大雄寶殿拱斗式疊建,24根方形大石柱挺立殿中,回廊曲徑,飛檐畫棟,工藝精湛(攝影/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