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建
精選閱讀材料 提升思維品質
金永建
近年來,高考英語(尤其是江蘇)的難度一下子增大,成為左右學生高考錄取的一門關鍵學科,特別是閱讀理解的字數增加,長難句變多,思想性和時效性加大,閱讀教學變得尤為重要。以一堂示范課來說明高中階段特別是高三精選閱讀材料,上好閱讀課,加大對學生閱讀思維和品質訓練的可行性與重要性。
高三英語閱讀;高考英語;精選材料;閱讀思維和品質
目前不少高中英語教師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公開課除外),在教材內橫沖直撞,拿放大鏡捕捉文本里面的每一個知識點,恨不得將教材內容磨成粉末,導致學生閱讀面狹窄、閱讀速度慢,閱讀的思維和品質得不到提升,最后面對高考中選題新、容量大、邏輯強、生詞多等閱讀理解文章時,心慌意亂,束手無策。基于此,精選閱讀材料、提升思維品質的重要性凸顯。
近三年來,江蘇省高考英語的難度一下子增大,全省考生均分在59-62之間(總分120分),可以說,英語成為左右學生高考錄取的一門關鍵學科。特別是閱讀理解的文章字數增加(有網友戲稱2015年江蘇省高考英語試卷共16頁,展開猶如一幅《清明上河圖》,為史上最長試卷),長難句變多,生詞量加大,思想性和時效性明顯,因此,閱讀教學就變得尤為重要。然而,在現實的教學中尤其是在高三年級,教師和學生基本上“徜徉”在“題海”之中。據筆者了解,目前很多高中在高二時就教完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前十個模塊,然后開始大量的復習和套題訓練,學生只是在簡單地機械訓練,教師更多的是強調解題方法與答題技巧。筆者認為,如果學生的思維、視野和詞匯量等得不到拓展,練來練去,必然是在原地踏步、躑躅不前,甚至會產生厭煩情緒和排斥心理,很難有質的提升。針對目前江蘇的高考情況,更為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高中階段特別是高三要精選閱讀材料,不斷加大對學生閱讀思維和品質的訓練。拓展的閱讀材料要與時俱進,貼近生活,語言地道,融通教材,科學與人文兼顧,理論和實踐并重,邏輯縝密,思維嚴謹,注重推理,強化分析。
以筆者執教的一堂省級示范課所選的閱讀材料為例。材料“Beijing smog:When growth trumps life in China?”是選自英國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的一篇報道,講述了一位生活、工作在北京的英國人通過自己的耳聞目睹、切身體驗,評析中國(以北京為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對環境造成怎樣破壞,對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政府如何應對、破解經濟快速發展、人們不斷追求現代化生活與環保二者之間的關系這一難題。作者的描述客觀冷靜,用詞準確精練,真實地再現生活現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人翁意識被自然地喚醒,對這一社會問題進行反思。
對于目前高三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來說,本材料難度適中,話題新穎,語言地道、生動,人物個性鮮明,情節真實,發人深省,時代感和使命感很強,特別類似于近幾年的江蘇省英語高考閱讀理解,能一下子扣住學生的心弦,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另外,由于本文章是敘事性的,真實反映作者心態,可讀性很強。
為了讓學生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教師在設計和安排教學活動時要循序漸進、由表及里、環環相扣,使學生在感悟作者的無奈與氣憤中,逐漸感知和理解國家的現狀以及各級政府所付出的種種努力,從而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讓學生在擴大閱讀面的同時,陶冶情操,學會反思,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方向和依據,決定著教學策略的選擇和運用。它應以有利于學生學習為出發點,側重知識與技能,注意過程與方法,兼顧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學定教,便于檢測。
這堂課旨在通過對本篇閱讀材料的學習,幫助學生通過閱讀篩選、加工有用信息,對材料進行適當地挖掘、探究、評判和延伸,從而學會分析、歸納和總結文章的能力,不斷拓充知識面,開闊視野,活躍思維,真正提升英語的讀寫能力。本文的話題是一個社會熱點問題,涉及霧霾等環保問題,有一定的專業詞匯,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無形的壓力。學生要學會根據上下文進行猜讀,依據作者的意態和遣詞造句,揣摩文本字里行間的意思,從而跳出文本解讀其背后的內涵。
本堂課主要讓學生了解有關霧霾等有關環保方面的詞匯與用語、讀懂人物心理、根據上下文對某一單詞和短語進行詞義猜測、鑒賞部分詞語、根據作者的遣詞造句揣摩其意態、分析文章結構、歸納段落大意、用30個左右的字(不能用文中已有的單詞和短語)來概括文章大意(這是近兩年江蘇高考書面表達剛出現的新題型,2015年的書面表達是要求學生對三段英語文章和一個曲線圖進行概括,要求高,難度大,學生頗感棘手,得分率很低)、增強環保意識、提升批判思維能力等。
1.備課思維過程。
本課是一堂基于讀寫的閱讀訓練課,強調“以讀促寫”。當前,不少高三英語課堂過分重視習題講評,教師和學生的興奮點都放在語法等試題的分析與講解上,對于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很多教師認為可作為的空間不大,有一種無從下手、力不從心、恨鐵不成鋼的無奈感,即便是對閱讀等能力題的分析,也只注重題目的選項,對文章本身分析很少甚至不處理,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當然提升不大。由于本課所選材料比較貼近學生日常生活,教學設計符合學生思維過程,所以該課取得了較大成功。

表1“Beijing smog”一課的教學過程簡表
2.課堂教學活動。
本堂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見第45頁表1)。
3.關注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是指個體在思維活動中智力特征的表現,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思維活動上表現的差異,它包括:思維的廣闊性與深刻性;思維的獨立性與批判性;思維的邏輯性;思維的靈活性與敏捷性。要提高個體的思維品質,必須著眼于以上四個維度的訓練,將其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為此,閱讀教學從選材到講授,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選擇豐富多彩的題材。確保學生的閱讀素材面廣量大,視野開闊,有豐富的思維源泉,從而做到見多識廣,見怪不怪。如要各種文體兼顧、各學科均有涉及,還要適當加大學生不喜歡的議論文和說明文的權重,等等。
②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平時訓練時要限時定量獨立完成,不查閱參考任何資料,也不能討論,現在有些學校和教師似乎很熱衷于小組合作,動不動就進行討論,說實話,并不是所有內容和課型都適合討論的,高中特別是高三階段的閱讀課還是以獨立思考為宜,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做到生本互動,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深刻地體悟作者的意圖和態度,理性地分析文章的脈絡與結構。
③克服思維定勢,辯證地分析問題。有不少學生做題時容易先入為主,將主觀推測代替作者意圖,在這樣的思維定勢下分析問題,無疑是緣木求魚,定會南轅北轍。要客觀地把握文章大意,理清脈絡,綜合地分析與判斷,有時候只是部分人或者某一個子觀點,會被理解為通篇的想法等等。如果不能全面地、細致地、辯證地加以分析,就很容易以偏概全,形成思維定勢,這時情人眼里出西施,怎么看都覺得自己是正確的,所以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感受,英語題目做完了是很難復查出錯誤的,關鍵是沒有找住思維的入口。
第一,文本貼近學生生活,社會現實意義強,具有實戰性。閱讀文本的選擇要具有人文性、實效性、現實性、可讀性。本文選自國外新聞媒體的一篇報道,語言地道、內涵豐富、針砭時弊、發人深省、難度適中,非常適合高三學生閱讀和思考,有利于他們創造性地、個性化地解讀文本,對他們的創新性思維和批評性思維的培養有益。
第二,教學環節步步深入,環環相扣,能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入。對文本的理解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則,從對文章整體的理解到段落的劃分,從部分較難單詞和短語的猜測到對文章的高度概括,從對每部分大意的歸納到對作者意態的揣摩,經過層層鋪墊,步步追問,學生對文本的挖掘和理解漸入佳境,語言的輸出也水到渠成。
第三,生成自然,互動充分,做到寓教于樂。在整堂課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處處可見,由于所涉及話題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做到人人有話說,個個有見解,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置,打消了學生的畏懼感,讓他們能踴躍發言,積極思考,有利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訓練。看圖說話、觀看視頻、親近文本、合作探究、賞析歌曲等環節讓學生遠離枯燥,好奇不斷,使得課堂高潮迭起,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第四,教師專業素質過硬,教學智慧豐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語、帶有磁性的語音語調、風趣幽默的語言、優雅的教學姿態、豐富的教學機智、不凡的翻譯經歷提升了親和力,讓學生產生崇拜與敬仰,無意中拉近了師生距離。師生做到了水乳交融,和諧默契,教中有學,學中有教,使學生在輕松愉悅、適度緊張的氛圍中得到語言的浸潤,思維品質得到升華。
[1]尚媛媛,楊夢.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模塊八 Unit 2 The Universal Language補充閱讀文章“What is life?”[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5(05):1-8.
[2]柴華,常山.人教版《英語》九年級Unit 2 Section A 3a Full Moon,Full Feelings[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5(5):9-17.
[3]王守仁.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5]PATIENCE M.Beijing smog:When growth trumps life in China[EB].Beijing BBC news,www. bbc.co.uk,2013-01-27.
G633.4
A
1005-6009(2016)28-0044-03
金永建,江蘇省栟茶高級中學(江蘇如東,226406)副校長,高級教師,南通市名師,如東縣名師創新團隊領銜人,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