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福
摘 要:現今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手機、網絡等介質平臺的發展在為人們提供便利的同時,大量的信息充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本文首先對現代通訊的發展進行簡單描述,接著分析了現代通訊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以及如何趨利避害,使現代通訊更好的提供服務,最后指出現代通訊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現代通訊;日常生活;影響;互聯網
通訊是人與人、人與社會溝通的必要手段,是實現信息便捷、有效流通的一門復雜的系統性學科。現代通信技術是生產力進步的標志,它以計算機、網絡等相關科技作為基礎性知識,實現長距離音頻信號、視頻信號等有意義信息的傳輸,是當代人們必不可少的關鍵性技術。
一、現代通訊的產生與發展
古代傳遞戰況信息靠“烽火”,緊接著人們用“快馬加鞭”遞送重要信件,后來又出現了“飛鴿傳書”,這些古老的通訊方式早已成為歷史書中悠久的一頁。1838年莫爾斯發明有線電報,開始了電通信階段,宣告了快捷通訊新紀元的到來。1950年時分多路通信應用于電話系統;1958年第一顆通信衛星發射;1962年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發射;20世紀60年代彩色電視問世,計算機網絡開始出現;20世紀70年代商用衛星通信、程控數字交換機、光纖通信系統投入使用;20世紀90年代蜂窩電話系統開通,各種無線通信技術不斷涌現。隨著光纖通信得到迅速普遍的應用,國際互聯網得到極大發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真切的感受到現代通訊的快速發展:在物價水平非常低的時代,一部售價高達幾萬的大哥大風靡上海灘;漸漸傳呼機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擁有一部傳呼機也是一件樂事,當所有人都以為傳呼機時代會持續時,沒過兩年,傳呼機快速消失;隨之而來的是彩色電視、傳真機、電話座機、手機、電腦等,可是當時這些通信工具并不普遍,技術尚待改進,供給較少,價格昂貴,只有極少數人能夠使用這些高科技產品。但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手機、電話、彩電、電腦、Internet走進全球絕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中,現在,幾乎所有的人都有一部手機,電腦也遍及千家萬戶,手機、電腦、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二、現代通訊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現代通訊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之一,就是利用通信技術把許多計算機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互聯網。它的形成使計算機不但能處理信息,而且可以獲得和傳遞信息,其迅速發展對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它的出現完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空間。現今,互聯網改變了人們對距離的認識,移動通信改變了人們對地點的認識,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的結合,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人們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去做他們想要做的事。現代通訊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并產生著深刻影響。
(一)現代通訊方式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一是對學習方式的影響。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教學模式也在發生變化,以往的以板書形式為主的教育形式也逐漸被多媒體所取代。將互聯網應用于教育,使單一的“班級授課制”轉變為多樣化的網絡授課,將發達地區更好、更優的師資力量投入到偏遠地區的教育中。同時,利用互聯網可以十分便捷的得到世界各地的教育資料,實現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網絡技術的發展也使無法進入學校讀書的人獲得必要知識成為可能;通過多媒體教學的逐步普及,教育可以調動學生多重感觀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雖然網絡給教育事業注入了新鮮活力,但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拉大了教師和學生面對面的互動,同時對于思想處于懵懂的中小學生來說容易假借學習之名陷入網絡游戲中。
二是對工作方式的影響。由于計算機互聯網的產生及普及,以及云計算的大面積使用,電子商務能夠更好地利用現代通訊技術。以我們集團公司供應系統為例,我們利用互聯網這個平臺,做市場調研,與生產廠家溝通,制定合同,使物資的訂單、下單、制作、盤貨、退貨、銷售、售后服務等變得更加快捷和有效,這樣企業能夠更加準確的整合運營中各方面信息。傳統行業為了適應互聯網發展的要求,紛紛在網上提供各種服務,除了通過建立企業網站進行產品展示、企業宣傳、客戶服務等之外,網上書店、網上銀行等都是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結合的產物。此外,各級政府部門不斷深入開發電子政務工程。政務信息的公開增加了行政的透明度,加強了政府與民眾的互動;各政府部門之間的資源共享增強了各部門的協調能力,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政府通過其電子政務平臺開展的各種信息服務,包括面向個人的各種申請服務以及面向企業的征稅等服務,為廣大人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更重要的是,現代通訊技術使我們煤炭行業的工作變得更加安全。在新元公司內部,井下的人員定位系統,瓦斯等有害氣體的檢測,各種設備的安全運行,通過互聯網都能夠及時監管到位,職工的生命安全和設備的正常運行有了可靠地保證。但是這種方式在給人們提供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不少安全隱患,比如黑客會利用網絡漏洞,對企業的機密信息進行竊取。
三是對生活方式的影響。“媒介即訊息”是20世紀加拿大新聞傳播理論家麥克盧漢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這個觀點更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印證。網絡作為承載信息的工具,不僅在信息傳播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甚至也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目前,對于近一半的中國人而言,日常生活幾乎都無法脫離互聯網。節假日如果想足不出戶,往往打一個電話,就可以實現外賣上門的服務;家庭水電費的交付,可以通過手機與互聯網的關聯,實現一個電話就繳費的便利;家電維修,一個電話,廠家或商家就可以上門服務。現代商家促銷信息鋪天蓋地,通過手機短信、互聯網、電視廣告等等,讓消費者了解最新的促銷信息;農業領域的糧油、蛋肉等農產品,人們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來銷售和溯源,用二維碼追溯農產品的產地來源......不可否認,互聯網正在改變中國,乃至世界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人們成為信息的共同體。這些事物的產生打破了以往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產生了些許問題。網絡陷阱、網上傳銷、數字的困惑與失盜、隱私權的被侵犯、人性的異化等問題給我們帶來許多困惑與難題。而全球定位系統的錯誤指示,也是導致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有調查顯示近年來因為手機而引發的交通事故呈上升趨勢。有些人因為長期使用手機還會出現幻聽,總認為電話在響,這些都是手機給我們帶來的危害。
四是對社會交往方式的影響。一百年前,人們要給異地的親友送去問候,大多要依靠驛差的長途跋涉。如今,坐在家中的電腦前輕點鼠標,遠在萬里之遙的友人便可在瞬間收到你發去的電子賀卡。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傳統書信已經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人們不再長時間的苦苦等待千里之外的一封書信。短短一、兩分鐘,一封電子書信就可以傳達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人們的一切交流、學習、會議等活動也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現代通訊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再停留在傳統的交流方式,使得人際關系越來越自由化和隨時化。人們可以通過手機、網絡等快速的聯系上遠方的親朋好友,借助現代通訊技術,人們能夠實現遠程交流、可視化交流。人們依靠通信技術產生便利的同時,也容易產生人際交往的局限性。人的生活是需要與社會和人接觸的,但是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人們的情感關系容易被人與機器之間的對話所異化了,人與人面對面的機會大為減少,就容易產生孤僻、冷漠的問題。
(二)正確處理現代通訊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在人類進入現代通訊時代的今天,現代通訊技術提高了生產力,對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同時,也由于其高速和便捷的特點,給社會發展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問題。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正反兩面,并且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條件下,矛盾是可以相互轉換的。相信我們只要抓住社會發展的這一根本原理,不斷努力,社會將沿著歷史的軌跡不斷向前發展。
由于通信技術的發展,生產力已經從以物質能量為主轉換到以信息知識和技術為主,從讀寫為主的真實時代轉換到視聽為主的虛擬時代。虛擬使現實中的不可能在虛擬空間中復活、再生、創造發展,從而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和控制了人的生存方式,它也改變和控制了人的生存觀念和生存狀態。現在讓我們想象一下,當人們對網絡的需求性和依賴性達到一定的程度時,一旦離開網絡,人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已經喪失了某些基本的生存本領,甚至諸如到銀行取款、到超市購物都成了令人生畏的事情。在我國發展較快的城市中已經可以看到,由于電腦、電話的普及,很多中小學生的書寫一塌糊涂,很多青少年開始習慣用電子郵件、電子賀卡進行交友互動,并使用網絡用語,有的在電腦上寫各種作業,他們手書的字已變得難以閱讀,甚至錯別字、錯拼、錯寫及語法錯誤比比皆是。有些孩子沉浸在網絡虛擬世界中,不愿與人交流,時間久了,連基本的會話功能都會喪失,人們把這種情況稱為電腦網絡時代的“失寫癥”、“失語癥”。高科技網絡在為人們提供前所未有的效率、便利和舒適的同時,也在悄悄地誘使人們向生存本能日益退化的沼澤滑去。因此,在全球網絡化的進程中,要不斷提醒自己,認清現實生活和虛擬人生的差異,分清楚兩者的區別,否則只會使人在社會發展中偏離正確的方向。
不管科學技術如何發展,人都是出于主導地位。隨著科技的飛速前進,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變得更具多樣性。這里主要從意識方面看是人的思維占主導性還是以網絡、手機為代表的通訊技術占主導性。隨著網絡的不斷拓展,各種信息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不能及時清理一些垃圾信息,那么網絡就會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消除異端思想和另類聲音的工具,而不是真正反映社會發展的平臺。就像馬爾庫塞當年警告后工業社會中的大眾一樣:“社會以科技為合理性武器,粉碎一切超越性思想,同化了所有反對派意見,消滅了不同的聲音。”我們在使用通信工具的時候要認清自己想要做的和需要做的,而不是被其中的虛假或不良的信息改變態度,我們可以放任其多樣性的發展,但不能被其控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生活在通信如此發達的時代。
三、現代通訊的發展前景
“十三五規劃”指出,要拓展網絡空間,牢牢把握信息技術變革趨勢,實施網絡強國戰略。這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作為國家戰略要素首次被寫入“十三五規劃”中,意味著在未來的5年,甚至更長遠的未來,“互聯網+傳統行業”模式將不斷壯大,逐漸滲透到各個行業中,潛移默化的改變行業的結構和規則。
“互聯網+一個傳統行業”的模式,不僅可以實現交通運輸、商貿旅游、物流配送、餐飲家政、育幼養老、在線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的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還能夠催生一大批新的消費業態。比如,大規模在線教育培訓平臺的搭建,新型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形成,智慧物流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構建等。甚至政府公共服務也已經開始積極地擁抱互聯網,實現更深層次的改革。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讓居民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簡除煩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眾有更平等的機會和更大的創造空間。”2016年,配合“十三五規劃”創新發展的理念,各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領域將繼續進行深層次的改革。比如,騰訊即將與地方稅務系統合作,實現發票的電子化,政府服務機制的改革,將在未來打造出更高效、更簡潔的政府服務模式。
參考文獻:
[1]包春平.現代通訊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8).
[2]董立剛.論現代信息通訊對大學的影響[J].中國新通信,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