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陳集傳奇
自古以來,但凡有神話故事誕生之處,都是人杰地靈、經濟繁榮的風水寶地,魯西南陳集鎮便是如此。
陳集鎮位于山東省定陶縣北部,地勢平坦,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洪流中,陳集猶如一朵綻放的奇葩,在魯西南經濟發展中熠熠發光。
張九勛是當地知名的農民企業家,在經歷大浪淘沙的歲月拍打后,他抖落一身春華,磨礪了厚實豐滿的人生經歷。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有著堅忍不拔、迎難而上、吐春報暉的剛毅性格和人格魄力。當地的老百姓對記者說:“陳集天翻地覆的變化,全仰仗黨的富民政策和張總這個人。現在咱們不僅吃穿不愁,還是拿著工資的市民;不僅收入翻番增長,而且不用像以前那樣為幾畝土地操勞,真的是奔向小康了。”
沿著歷史的脈絡漫溯至今,自有“陳集”二字,便有了諸多洋溢著的妙曼,抒寫著靈動的美麗傳奇。
陳集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助越王勾踐滅吳后,棄官經商,攜西施扁舟五湖,輾轉定居在這風景秀美,景色宜人的陶丘(今定陶因之而得名)。因西施有"食薯蕷,美形體"之好,定居后,常思家鄉苧蘿蕷(山藥)之美味,時不思食,日見消瘦。商祖范蠡密派下人到西施家鄉,購來了十數擔“苧蘿蕷”。
自此,在陶丘北40里今陳集鎮便開始了“苧蘿蕷”的訓植歷程。
千百年來,陳集山藥留下了一串燦爛的山藥歷史和文化,人們口耳相傳至今……
西施用苧蘿蕷為范蠡調理身體,效果頗佳,范蠡為之感動,一擲千金資助定陶農民,大力發展苧蘿蕷的種植。為感謝、紀念西施、范蠡資助之恩,當地人立志世代植蕷,并把苧蘿蕷改名為“西施種子”“西伯種子”(范蠡字少伯)。
時至明朝,陳集“西施種子”的藥用價值、保健作用已廣為人知。其滋陰補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藥性,已被當時的名醫、郎中所應用。
2016年4月6日,記者驅車行至張九勛創辦的山東天久實業集團陳集山藥合作社大門前,只見那里排滿了賣山藥的車輛,群眾感激地說:張九勛是個大善人,好人好報,他的企業和他將會長命百歲。
善人善舉
張九勛對記者說:“我是個農民企業家,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什么時候都要保持農民的本色。雖然住進了洋樓,坐上了轎車,資產數億元,但我仍然深深愛著生我、養我的村莊,掛念著伴我成長的鄉鄰,我的心永遠屬于家鄉的黃土地”。
張九勛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國家脫貧致富奔小康,實現百年“中國夢”號角的鼓舞下,他把扶貧工作列入了公司的年度計劃,成立了以他為首的扶貧工作領導組,主動擔負起3個自然村,90個貧困戶,385名貧困人員的幫扶任務。他經常帶上扶貧組成員親自到幫扶戶家中了解情況,把貧困戶分類建檔,根據每家的不同情況,有勞動能力的全部安排到公司上班,無勞動能力的分門別類,該給錢的給錢,該送物的送物,分別制定出具體幫扶計劃。
張九勛所在村張朝亮夫婦患有智障,家境貧寒,張九勛主動登門拜訪,出資6000元錢為其買回30只青山羊,助其發展養殖業,隨著青山羊的繁殖發展,張朝亮每年收入3萬元以上,扒掉了舊房,蓋起了新房,從窮坑里爬出來。七一村有位56歲的老王,家庭負擔重,底子薄,在村里窮得出了名,張九勛帶著扶貧隊員拉著山藥種子、肥料送到老王家,并多次去地頭教他管理技術,年底純收入2萬多元,老王激動地說:“俺這輩子第一回掙了這么多錢,這都是張總和公司幫了俺,啥時候俺都忘不了張總的大恩情,您真是大善人呀!”在陳集鎮,像張朝亮、老王這樣得到張九勛資助的貧困戶還有很多,張九勛把辛辛苦苦積攢的財富毫不吝嗇地奉獻給了家鄉,因為他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
然而,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怎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群眾貧困的問題,讓大家真正富裕起來過上好日子,成為張九勛深深思考的問題。
在經過多方調研之后,“借助科技的力量把農產品轉化成工業原料,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發展高效農業、現代農業,讓企業和老百姓長期受益,互依生存”的規劃形成了。
張九勛銳利的目光盯在了陳集山藥上。陳集山藥是地方特產,具有沙、面、香、甜獨特優點,但過去200多年間,農民只知道山藥是個好東西,并沒人愿意大面積種植。現如今,利用企業發展山藥加工,就能帶動很多群眾大力發展山藥種植,讓更多地群眾增收脫貧,實現共同富裕。
2008年,張九勛主動與上級職能部門對接,為陳集山藥申請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稱號。2009年發起成立“陳集山藥合作社”,投資560萬元扶持合作社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起1000畝示范基地,開展山藥標準化生產。
為提高陳集山藥的市場知名度,張九勛先后投資200多萬元對陳集山藥進行大力宣傳。2011年初,天久集團和地方政府聯合舉辦的“陳集山藥新聞發布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落下帷幕。自此,有大批新聞媒體對陳集山藥進行了大力度宣傳報道。2012年8月12日,張九勛出現在濟南形象總店舉辦的開業慶典上,之后北京、上海、南寧等地產品直銷旗艦店、形象店紛紛開張。同時,張九勛還及時注冊了“天智綠葉”、“西施種子”等山藥品牌,多次率隊參加國內農產品展銷會,對陳集山藥進行大力宣傳。目前,陳集山藥在全國已成為名牌暢銷產品。
為防止谷賤傷農的悲劇發生,張九勛斥巨資建起了6座大型恒溫冷藏庫,為山藥的庫存創造了條件。為把陳集山藥做大做強,為農民爭取更大的利益,張九勛許諾,成立合作社實施山藥良種、農資、農機、技術統一管理,統一供應,以低于市場價的5%供應給社員,并與社員簽訂了產品價格保護收購合同,以高于市場價5%~10%收購社員的山藥,還開展代儲、代賣業務,確保農民年年增收。2016年的山藥市場出現了始料不及的變化,年前地頭收購價一直保持在每公斤10元左右,而年后一開春,山藥價格大跳水,一下跌至每公斤4元左右,不是合作社社員,又沒有與合作社簽定合同的群眾慌了手腳。由于某種原因,河南、河北、安徽的商販都沒來收購,眼看高溫即將來臨,山藥最佳保存期已過,家里、地里存著那么多山藥,擱在誰身上能不急?村鎮領導找到張九勛求援,他爽快地說:“我比你們還急呢!這樣吧,在咱這周邊市場,我出每公斤7元的價格暢開收購,有多少收多少。喜訊傳開,每天公司大門前排滿了賣山藥的車隊。
目前,在天久實業集團這個龍頭的帶動下,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已經形成。陳集山藥也由原來的零星種植轉向了科學化種植,規模化發展,陳集山藥合作社已發展社員2000多戶,其中貧困戶300多戶,帶動周邊2萬多戶,種植面積達5萬多畝,為本地群眾增收近6億元。
苦難少年
人不能選擇家庭背景,但可以選擇奮斗歷程,既然選擇了遠方就不顧風雨兼程;既然選擇了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
1956年,張九勛出生在陳集鎮張莊一個兄妹9人的家庭里,他是老八,缺吃少穿。對他而言,最深刻的記憶就是每天為填飽肚皮而奔波勞碌。一家人住在三間破房里,屋里沒家具,睡覺沒有床,父親用高梁桿捆在一起,用木棍楔在地上,里面填上豆秸,麥秸和干草樹葉,靠墻筑起了一個大地鋪,男孩一邊,女孩一邊,成了兄妹9人的“沙發床”。吃飯穿衣更不用說了,整天吃了上頓愁下頓,常年都是一日兩頓飯,衣服更是老大穿過給老二,老二穿過給老三,當輪到張九勛時衣服已經破爛得不能再穿了。
貧窮成了張九勛人生的一大財富,給了他日后創業的毅力和改變人生的動力。上世紀60年代中期,還處在少年時代的張九勛就把偉人毛澤東“窮則思變,要干,要革命”的語錄抄在紙上,貼在墻上,記在了心中。
他曾感慨地說:“我要感謝童年少年時的貧窮,如果沒有那段刻骨銘心的經歷,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1975年,剛滿18歲的張九勛高中畢業了,為了改變家庭面貌,減輕家庭負擔,他放棄了學業走進了村辦企業玻璃廠。盡管工作中張九勛也有過幾次被玻璃溶液燙傷的經歷,但他從不叫苦叫累,一干就是三年,用微薄的收入,為父母減輕壓力,為家庭做出貢獻。1978年他又進入了社辦企業鞋廠,由于表現突出,他被提升為鞋廠會計,后來又被派往企業在深圳的辦事處工作。
1988年8月,張九勛臨危受命,接任了陳集鎮工業公司已虧損達80多萬元的條編工藝廠,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折。張九勛上任后,從強化管理和開發新產品入手,對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由于張九勛在深圳辦事處期間,接觸到許多外貿信息,得到了條編工藝品能出口創匯和醫用沙布能出口的信息,在求得縣外貿單位和青島工藝品進出品公司同意和支持后,大膽開發條編工藝新產品,廠里沒有錢,他四處借錢,購進原料,加班生產,7個月后,公司開發的新產品不僅占領了本地市場,好幾種工藝產品還打入了國際市場,企業一舉扭虧增盈38萬元。
小試伸手,喜獲成功,這更加堅定了張九勛干事創業的雄心壯志,他認為,路靠人走,事在人為,只要看準方向,腳踏實地,敢于擔當,勇于拼搏,腳下這塊貧脊的土地也能挖出金子。
夢開始飛翔。
點糧成金
領辦條編工藝廠的成功讓張九勛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憑借著獨具的慧眼和超人的智慧,開始譜寫他壯麗的人生詩篇。
商場如戰場,張九勛深解其中之意。他深有感觸的說:“做企業和賣菜的商販、種菜的菜農一樣,也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專,未雨綢繆,只有始終創新,站在時代的前沿,才不至于在商海的風浪中觸礁沉船”。
1990年,張九勛通過山東省食品發酵研究院一位姓袁的專家,得到了利用玉米生產飴糖的信息。他在職工大會上介紹新項目時說“玉米深加工是個利國利民利企業的好項目,玉米渾身都是寶,能出淀粉、出飴糖、出胚芽油、胚芽餅、蛋白粉,最后的玉米皮做飼料,就連浸泡玉米的廢水也能提取制藥的原料。”一席話把大家聽的熱血沸騰,拍手叫好,全體員工都用火一般的熱情投入到玉米加工項目建設中。
多少個夜晚,張九勛徘徊在建廠工地上,大腦時而興奮,時而沉思。該項目總投資一千萬元,他手里只有這幾年企業盈利的三百萬元,怎么辦?錢、錢、錢,去哪里找錢呢?老員工看著白天黑夜連軸轉連眼都不眨的張九勛,流下了心疼的眼淚,哽咽著勸他,張總,你別閑俺臟,在我床上躺一會吧……。
1991年的冬天并不漫長,轉眼就到了百花盛開的春天。張九勛一個金融界的朋友無意中說出央行有領導要來參加牡丹花會,說著無意,聽著有心,這個消息像一股電流一樣擊中了張九勛一向敏感的神經,他立刻意識到機會來了,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抓住這根救命稻草。
牡丹花會閉幕的日子,也是張九勛時來運轉之日,央行批準了他的貸款申請,但只有200萬元。200萬元也不少,他望著眼前的貸款批復,心中升騰起無限的希望。
一向賢慧的妻子心疼作難的丈夫,把自己平時節省下來的私房錢拿了出來,懂事的閨女和兒子把自己積攢的壓歲錢也交給了爸爸,還有親朋你500元,他1000元,使一直認為自己是鋼鐵漢子的張九勛剎時流下了欣慰的淚水。
隨著玉米深加工項目一期工程開工建設禮炮的點燃,張九勛一頭扎進了建筑工地,他組織全體職工參加,把各類建筑用料精心分配到每個班組,要求做到不浪費一塊磚頭,不丟棄一粒黃沙,不拋撒一把水泥。經過三個多月晝夜奮戰,最終在上海相關單位的幫助下,形成了日產300噸玉米淀粉,企業進入了產銷兩旺的黃金時段。買產品的排隊等候,交玉米的車輛排成長龍,日夜不停。當年,就上交國家利稅400萬元,成為全國飴糖生產質量最好、產量最高的生產線,堪稱全國第一。
山東天久實業集團有限有公司應運而生,張九勛就象一個經驗豐富的舵手,駕駛著天久集團這支航母在浩瀚的商海里揚起了遠航的風帆。
目前,山東天久實業集團已下轄山東天美生物、天智綠葉生物科技、天久置業、中食多肽等9家天字號企業,主要從事以動植物為原料的生物制品,保健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成為國內較大的蛋白肽類產品生產企業,產品市場占有率達75%。目前公司的各類產品已通過QS質量管理體系,清真食品、綠色食品、猶肽等多項認證,所有生產車間全部按GMP標準改造,從原料、人員、設施、設備、生產過程、包裝運輸、質量控制等方面都達到了國家有關法規和衛生質量要求,使三廢排放低于國家標準。主要產品已應用到體力恢復劑、飲料、酒類制品、保健食品、麥片、焙烤、麥乳精、咖啡、制藥等領域,銷售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并出口到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臺灣地區。2015年實現出口4000萬美元,創造產值2億元,上交利稅4000萬元。
感恩社會
張九勛的事業成功了,他沒有忘記感恩社會、感恩鄉鄰的心愿。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張九勛捐款30萬元。2009年,公司出資20萬元支持陳集鎮中學改善辦學條件。2011年定陶縣人大組織百萬冊圖書進校園活動,他率先捐款15萬元。2012年春節,公司出資10萬元向全鎮貧困戶發放了慰問金。2015年人大系統開展“千名貧困學子救助”活動,他又慷慨捐款12萬元。2010年,公司投資200萬元在陳集鎮建起占地1.2萬平方米的文化廣場,辦起了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免費向群眾開放。
他心懷慈善,時時關注著村里父老鄉親的生產生活,主動出資60多萬元為村里修了柏油路,安裝了路燈,建起了能容納16個教學班的教學樓。十多年來,每逢中秋、春節,村里的困難戶、五保戶及70歲以上的老人都能領到張九勛發放的米、面、油和現金。
2005年以來,公司多次被評為扶貧、慈善先進單位。張九勛也先后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山東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富民興魯”的勞動獎章,同時被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2015年,張九勛又獲得“和諧菏澤十大最具公益與社會責任企業家”稱號。
山東天久實業集團辦公樓一層大廳內“為感恩而創業,為責任而奮發,為發展而創新,為貢獻而拼搏”的語錄格外醒目,這是張九勛的肺府之言,心靈寫照。
“最近,我們新上馬的植物提取醫藥中間體、亞麻油速溶粉等項目已開工建設,爭取使更多的農產品躋身高端,讓更多的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踏上小康大道”。張九勛興奮地對記者說。
張九勛濃重的反哺和感恩之情,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讓人感慨萬千,他傾其所有為家鄉的深情和其創新進取、科學發展的管理理念相融合,扎根在陳集這方沃土上,把握新的發展機遇,書寫著農業產業化的傳奇。他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和山一樣的脊梁,濃墨重彩地書寫著他的寫意人生,描繪出陳集美麗的畫卷。
我們相信,陳集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天久實業集團一定會創造出更加輝煌燦爛的業績,支撐起我國廣大農村脫貧致富的一方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