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軍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用這句通俗質樸的話語,明確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民群眾。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地處川滇黔結合部邊遠山區,是全省88個重點貧困縣之一。按照“脫貧是基本要求,防止返貧是核心要求,奔小康是最終要求”的總體要求,興文緊盯貧困人口,整合項目資金、創新扶貧模式、拓展扶貧途徑,走出了一條精準扶貧的路子。
脫貧目標“明”
興文縣委十二屆十五次全會作出了《關于凝心聚力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確保與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明確到2019年現有貧困群眾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摘帽。
為不落下一個貧困群眾,興文全面開展建卡貧困戶基礎信息再核準工作,按照年人均純收入在2736元以下列入扶貧對象的要求,準確掌握全縣貧困人口和貧困村的真實情況,形成了“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縣有檔”的資料體系,并報省市備案,錄入“扶貧開發建檔立卡信息管理平臺”,從貧困戶屬性、致貧原因、脫貧措施、結對幫扶等方面建立臺賬,實現聯網運行、動態管理。通過多種措施對貧困信息進行比對核實,確定了全縣貧困戶14617戶、50792人,貧困村57個。
脫貧措施“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興文縣圍繞省委全會確定的“五個一批”脫貧攻堅要求,結合苗鄉實際,編制了縣、村兩級扶貧規劃,實施多項精準扶貧措施,提升脫貧攻堅精準性。
產業開發,助農增收精準到農戶。興文縣為每個村配套20萬元產業發展基金,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重點發展富硒獼猴桃、生態方竹筍、山地烏骨雞、生態牛羊等特色農牧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進農村商業網點“線上線下”全覆蓋,積極培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持續推進以大壩苗族鄉四龍村“土地股金+務工收入+二次分紅”的經營模式,密切利益鏈接,多渠道實現農民增收,著力產業開發脫貧一批。
易地搬遷,房屋改造精準到危房。全縣通過調查摸底核實,確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3766戶13104人,統籌整合各類建房補助,規劃到2019年全面完成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任務和57個重點貧困村整村推進項目建設。推進貧困群眾公共租賃住房通過“租改售”等形式,為貧困群眾提供低于市場價的產權共有政策性住房。
醫療救助,經費保障精準到病人。興文對全縣7621戶需要醫療救助的貧困戶,嚴格落實各項醫療保險政策,加強對因病致貧戶、殘疾人、重大疾病戶的醫療救助,對需要個人負擔的費用,在年度醫療救助金限額內給予保障。每年財政預算200萬元以上,用于縣級公立醫院在公共衛生、緊急救治、支邊、支農、公共服務、重點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政府投入。實行“預交自付費用,出院報銷結算”的付費模式,切實提高患者實報比例。
幫扶聯系“緊”
幫扶資源是脫貧攻堅最重要的人力資源,興文縣整合各方力量,統籌各類資源,創新建立“三聯三結三強”扶貧模式。
“三聯”是指聯合組建黨總支,由縣級部門與幫扶貧困村共同建立,選派幫扶部門副科級以上黨員領導任57個貧困村聯合黨總支書記,該創新做法得到了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范銳平的肯定;聯合組建工作組,由幫扶單位領導、鄉鎮駐村干部、科技特派員、醫療機構負責人等組成工作組開展結對幫扶,57個貧困村駐村幫扶工作組全覆蓋。聯合組建宣講隊,設置宣講“菜單”,以“縣宣講團+鄉鎮宣講隊+村級宣講小分隊”三級聯合,通過政策宣傳、典型示范、技能培訓、法紀教育和新風培育,引導貧困群眾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三結”是指黨員干部結對幫,每戶貧困戶均有1名黨員干部對口幫扶;企業協會結對帶,每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有1個農業龍頭企業(或規模以上專合組織)幫帶;科技人員結對引導,每戶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都有1名科技人員對口引導。
“三強”是指強化責任落實,明確幫扶責任人、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聯合黨總支和貧困村兩委的扶貧攻堅責任清單;強化返貧控制,建立防止因災害、大病、失業、市場、生育返貧五大長效機制,健全貧困監測系統,強化貧困農戶的跟蹤調查和后續支持,實行脫貧不脫策,推進對口幫扶、干部駐村、財政扶持、社會扶貧等政策連續性;強化黨建引領,向每名村黨支部書記指派一名導師,充分發揮“雙強”功能,帶頭帶領貧困村群眾脫貧致富。
問題解決“實”
以往項目資金“撒胡椒面”式的扶貧,難以實現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按期脫貧,也是造成年年扶貧年年貧的原因之一。興文縣針對解決貧困區域突出問題,著力于項目爭取和整合,集中力量推進“農村住房、醫衛服務、教育均衡、交通路網、農村飲水、電力升級、網絡覆蓋、文化惠民、科技服務、生態保護”十大扶貧工程,把貧困群眾精準匹配到“五個一批”規劃中。
針對貧困村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規劃,興文縣發展烤煙、蠶桑、方竹、獼猴桃、核桃、葛根等特色效益農產品,推進肉牛、山地烏骨雞、生態黃羊等規模化特色養殖;推進職業技能免費培訓,讓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掌握1至2門實用技術或致富技能;到2019年完成57個貧困村整村推進項目建設和80%以上幸福美麗新村(烏蒙新村)建設;到2019年底化解常旱片區生活、生產用水難題,構建精準到戶的飲水安全保障體系。
縣里還編制2016—2020年10個扶貧專項實施方案,規劃項目1570個,項目總投資562.7億元。縣里明確縣領導每月一次、縣級部門每月兩次到省市對接匯報,實行“一月一收集一通報”,截至目前已爭取到省市專項扶貧資金3733萬元,爭取到項目資金8.2億元。
保障支撐“硬”
縣級政府要想適應新階段扶貧開發的新要求,既要抓住重點問題攻堅,更要從政策機制層面提供服務保障。興文縣緊扣實際,著力創新體制機制,構建務實管用的政策支撐體系。全縣發揮財政杠桿的撬動力,把扶貧資金納入財政專項預算,明確提高扶貧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扶貧資金按年均增長20%進行安排。縣財政為貧困群眾預算扶貧專項資金每人每年不低于500元;為每個駐村工作組配套10萬元項目資金,每名“第一書記”配套10萬元項目資金、2萬元工作經費;深化農民財產性收入改革,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形成資產,量化給貧困戶;把財政直接補貼的項目資金主要作為政策性貼息、擔保資金和風險補償資金,撬動更多資金投入扶貧。
此外,興文縣積極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推進金融服務“三農”改革,建立縣、鄉、村三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抵押登記服務平臺,推進農村產權、林權抵押融資貸款;率先實行土地收益權保證擔保貸款,推出小額度煙葉貸款、獼猴桃種植貸款等新興農村金融產品,探索推進農房抵押貸款機制;縣財政出資1000萬元,與銀行、保險公司建立農村扶貧“政銀保”合作機制;縣財政出資2000萬元,建立小微企業轉貸“過橋”機制,重點解決扶貧產業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縣財政統籌出資500萬元,建立扶貧小額信貸風險基金,撬動5000萬元金融資金投放貸給貧困戶發展增收產業;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貧困戶增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