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瑩(新疆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
淺析互聯網對我國當下電視文藝的影響
趙瑩瑩
(新疆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摘 要: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電視文藝心態,并且催生出一大批新的文藝形態,所以電視文藝的變革已經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但是,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如何變革。互聯網的發展既是對電視文藝的挑戰,也是發展機遇。作為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文藝的節目質量成為迎接互聯網挑戰的最佳武器。本文通過概述電視文藝的發展,講解互聯網對電視文藝的影響,并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電視文藝;影響
現在,互聯網已經迅速普及,截止2015年12月,我國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比2014年底提升了2.4個百分點。如此龐大的網民基數,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市場。并且隨著網民數量的增加,側面反映出來的就是對傳統媒體關注的人群數量正在下降,而這也是互聯網對傳統電視媒體產生沖擊的表現之一。并且,現在網絡中出現的更加多樣化的文藝類型,已經開始電視文藝搶占市場高地,因此互聯網對電視文藝的影響可以說是互聯網媒體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
電視媒體是電視文藝發展的源頭和基礎,電視文藝隨著電視媒體的誕生而出現。在1930年,世界第一個電視臺——英國廣播公司的運作方式,就是依靠轉播文藝節目而開始的。當然,不僅僅是英國廣播公司,世界上各國的廣播電視的節目形態都是文藝節目和新聞節目兩種,并且直到今天,電視文藝仍然占據著電視媒體非常重要的位置。電視文藝能夠經久不衰,其中的原因需要深入展開分析。
電視的表現方式主要是聲畫結合造型,而電視文藝就充分利用了這一吊線方式,在一定的藝術構思基礎上,將最優秀的視聽享受傳遞給觀眾,并且影響觀眾的情緒和心理宣泄。電視文藝的種類很多,除了新聞節目之外的電視劇、綜藝節目、電視紀錄片、文藝晚會等都在它的范圍之內。對比國內外電視文藝的發展,國外的節目發展起步相對焦躁,并且歐美和日本的節目對港臺節目影響最大,最后內地再借鑒港臺節目創作出自己的節目。當然,早期我國受限于制作條件和社會環境,初期的電視文藝內容形式上都比較單一,并且主要強調政治功能和教育功能。而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思想的逐漸解放,電視文藝迎來了自己發展的黃金時期。特別是1983年舉辦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更是成為轟動級別的文藝節目,成為除夕之夜許多家庭的必看年夜節目。而1990年開播的《綜藝大觀》更是被當時的業內人士稱為小純潔晚會,在國內及海外華人地區都有著廣泛的影響。
除此之外,在節目的制作上,國內的電視文藝節目也經歷了直播到錄播再到直播和錄播結合的播出方式,使得節目的編排上更加緊湊飽滿。在節目內容上,電視文藝的題材也更加豐富多樣,不再局限于主流意識形態。在節目的形態上,也擺脫了對歌舞、戲劇的簡單模仿,而是依靠這些文化形態發展出各種類型的文藝節目,比如歌舞類,從原來簡單的“明星+歌舞”模式開始轉變為才藝競賽、才藝選秀等多形態的文藝節目。在功能上,電視文藝也擺脫了傳統電視節目的政治宣傳和教育功能,轉變為娛樂和服務觀眾,并使電視文藝真正有了區別于其他節目類型的特點。
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視文藝開始受到來自新媒體的挑戰。比如2004年《綜藝大觀》成為央視文藝頻道首批淘汰的欄目之一,而陪伴無數中國家庭的春晚近幾年也頻頻遇冷,口碑不佳。曾經掀起知識熱潮的《百家講壇》如今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人們開始更多地向網絡轉移注意力,在這種現實壓力下,電視文藝的變與通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話題。
在互聯網環境下誕生的新媒體,與傳統的電視媒體相比,擁有與生俱來的優越性。首先,互聯網并不像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一樣主導信息傳播,受眾只能被動接受,更沒有自由選擇信息內容。但是,互聯網媒體中,受眾已經從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了信息傳播的主導者,并且還能對信息發表自己的意見,實現與信息發布者的實時互動;其次,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信息共享性,也是傳統媒體所難以企及的。作為一個開放的信息平臺,任何人都能成為一個信息“媒體”,可以在網絡上發布信息,所以網絡成為一個海量信息庫,并且信息量還能無限擴充;再次,網絡媒介信息傳播的同步性和即時性,也讓電視媒體望塵莫及。因為電視媒體是線性傳播,所有的節目都必須通過編排,才能進行播出,所以這大大增加了信息傳播的時間。而網絡媒體不同,它能夠第一時間的進行信息發布。因此,對于一些新聞事件的報道,網絡媒體往往是反應最快的;最后,信息傳播成本問題,電視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都比網絡媒體要多得多,所以在信息傳播成本上也比互聯網傳播更高。正是因為互聯網擁有這么多明顯的優勢,所以它對電視文藝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其主要表現為以下3個方面。
1.電視受眾的減少。據廣電總局的報告顯示,北京地區的電視機開機率已下降至30%,上海則跌至27%以下。近五年來,觀眾收看電視的時長不斷下降,2015年上半年觀眾每天收看電視時長156分鐘,比2011年同期下降12分鐘。截至2015年6月底,全國有線電視用戶數2.3億戶,比2014年減少515萬戶。除了用戶總量減少之外,在用戶群體的分布上,同樣可以看見電視受眾的流失。數據顯示,電視觀眾中6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不但沒有下降,還比往年有上升的趨勢。但是這個結果并非是讓人欣喜的,因為老年受眾的上升,說明了年輕群體的流失,這說明現在的電視媒體已經很難吸引青年人的注意了,這對于電視媒體的未來發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相應地,電視受眾減少,電視文藝的受眾也會下降。以春晚為例,從2008年鼠年春晚有公開數據可查開始,2010年虎年春晚收視率為38.26%,2014年馬年春晚收視率為30.98%,2015年羊年春晚收視率為28.37%,可以看出春晚作為一檔全民聯歡節目,收視率下降的問題也不可避免。
2.互聯網與電視文藝同質化競爭嚴重。在電視文藝中,綜藝節目和電視連續劇是支撐電視媒體的兩大法寶,比如央視最具有代表性就是《春節聯歡晚會》,而地方衛視湖南臺有《快樂大本營》《爸爸去哪兒》以及瓊瑤劇,浙江衛視則有《中國好聲音》《壹周立波秀》兩檔標志性的文藝欄目,江蘇衛視的欄目主要以《非誠勿擾》《最強大腦》為代表,這些欄目都以獨特的制作方式和運作,創造了很高的收視率。但是,在互聯網中,雖然也有一些出彩的自制劇,比如優酷出品的《曉說》和《侶行》,愛奇藝的《奇葩說》等,還有網絡連續劇目《盜墓筆記》《無心法師》等都創造了不錯的點擊率和口碑。同時,也可以看出,除了電視媒體,連續劇和綜藝節目同樣是網絡媒體的收視保證,由此引發的就是互聯網與電視文藝之間的同質競爭,更有甚者通過抄襲和模仿來提升各自的收視率。比如電視文藝中,浙江衛視推出《非誠勿擾》之后,許多地方衛視都紛紛推出相親類節目;而網絡媒體中,對于歐美劇的模仿和抄襲特別嚴重,比如《屌絲男士》就是直接翻拍德國的《屌絲女士》,這種只是一味追求收視率的做法,不僅不利于電視文藝的發展,也會阻礙互聯網媒體的進步。
3.移動終端的普及加快電視受眾的流失。網絡媒體的載體除了電腦之外,各種移動終端也是它的傳播神器,比如平板和手機,這些移動終端因為攜帶方便,成為許多受眾的第一選擇。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底,全國移動電話用戶凈增1964.5萬戶,總數達13.06億戶,移動電話用戶普及率達95.5部/百人,比上年提高1部/百人。”而根據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最新的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平板用戶預測為10.6億,其中三分之一的用戶在中國,人數超過3.28億。由此可見,在互聯網和電視媒體雙方的競爭中,互聯網的多終端運行顯然更具有競爭力,并且這些都會加快電視受眾的流失。
1.以節目質量取勝。隨著國家廣電總局《關于加強互聯網視聽節目內容管理的通知》的出臺,加大了對于網絡盜版的打擊力度,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正版影片的網絡播出版權費開始急速上漲,從2009年的每集4000到5000人民幣,到2010年每集已經上漲為每集10萬,迫于巨大的經濟壓力,許多網絡門戶開始進行自制劇的創作。但是這些自制劇的問題非常突出,比如劇情抄襲嚴重、劇情單一等,這些都使網絡自制劇的質量不可能與電視文藝節目進行對比。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電視文藝要持續發展,最根本的就是保證節目質量。比如2013年湖南衛視推出的《爸爸去哪兒》第一期到第四期的收視率和收視份額都排在了同時段的第一位,不僅如此,其節目在網絡上的點擊率也是擊敗網絡自制劇拔得頭籌,由此可見,電視文藝的發展的根本出路還是在質量上。
2.實現網絡平臺和電視媒體的共建。現在,不少的電視臺在發展自身優勢的同時,又開始建設自己的互聯網平臺,期望實現線上和線下的雙線發展。比如于2009年正式開播的中國網絡電視臺,就是央視為適應互聯網媒體發展所作出的策略。中國網絡電視臺將會充分發揮電視和網絡的雙平臺優勢,建設成為最具有公信力和權威性的網絡互動傳播網絡。央視的這種做法就是基于互聯網模式下的變革,實現電視媒體的可持續發展。當然,網絡電視臺不能僅僅滿足于節目播放,而應該和電視媒體一樣,以創造優質節目為根本,并構建一個多功能平臺,吸引更多的網絡受眾。在保證節目質量的同時,還兼具網絡的靈活性,實現兩種媒體形式和諧融合。
3.注重用戶體驗和信息反饋。網絡平臺的優勢之一,就是能夠及時掌握受眾的需求,以用戶為中心實現市場資源的搶占。因此,電視文藝也應該具有這樣的互聯網思維,將用戶的體驗和信息反饋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節目的制作,以避免市場投放的盲目性。現在電視媒體基本都有論壇、微信、微博互動平臺,電視節目可以從這些信息中了解到市場需求。比如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一年級》就通過微博互動的形式與觀眾進行交流,特別是“一年級”的官方微博關注人數有35萬,而微博數量為1700多條,觀眾可以在微博中看到節目的花絮、下期預告以及話題討論等,實現了線上和線下的有力互動,大大提高了節目的關注度。并且還能從受眾反饋的信息中,得到寶貴意見。
互聯網的發展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浪潮,所以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電視文藝的出路就是變則通,通則靈。雖然當前看來,互聯網對電視文藝的影響較大,無論是受眾流失還是競爭同質化,都是比較致命的。但是電視文藝也應該以互聯網思維來進行自身變革,實現完美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雨人.彰顯雅致品格 傳播經典藝術——論文化藝術類專業電視頻道的發展現狀與可能路徑[J].中國電視,2014(11).
[2] 胡智鋒,劉俊,等.2014年中國電視研究論文述評[J].當代電影,2015(3).
[3] 徐明卿,張雯雯.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文藝批評的價值堅守與文化引領——從《人民日報》對《甄嬛傳》的批評說起[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6).
[4] 趙靜,李毅.文化產業大發展下的演藝產業發展路徑探究[J].企業經濟,2013(10).
[5] 歐陽宏生,李城.新世紀電視文藝受眾理念的嬗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
[責任編輯:思涵]
作者簡介:趙瑩瑩,女,新疆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要從事網絡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23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4-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