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公益做到鄉村去
由于城市化發展的需要,大量農村人口外出,鄉村有了很大變化。農村已經不是遠離環境污染的世外桃源了。農村生態環境、農產品安全問題以及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已成為各級政府工作中新的重點和難點,同時因其缺乏規劃、缺少投入、缺乏治理,破解難點重點已成全社會的問題。
所有的環境問題都是公共問題,城市化程度高,人們對環境有更高的質量要求。而農村生態、環境隨城市化率提高而下降,與人們對環境需求的生存本能和旺盛渴望背道而馳。環境保護本是惠及全體人民大事,但要真正實施起來又并非易事,政府下氣力,出臺很多政策措施,推動起來卻不盡人意。
據報道,我國農村每年有一億多噸的農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幾億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飲用水。究其原因,首先從政策法規和機構管理上力量薄弱;其次受傳統觀念影響,農民溫飽即足,只顧眼前利益,環境意識和維權意識普遍不高;第三農村從財政渠道幾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能力建設的資金。 第四大多數農民對科學用藥、平衡施肥知之甚少,化肥農藥利用率低,還對土壤水源造成了污染。
目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短板,農村養殖業污染、塑料薄膜污染、農村飲用水源保護、農村噪聲污染、農村生活和農業污水污染、農村環境基礎設施等公共利益建設,并不意味著必須完全依靠政府,更多地時候需要社會廣泛參與和統一行動。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公益行動應該在農村得到發揚光大,成為解決農村環境問題和建設美麗鄉村的輔助形式,通過散居在鄉村的農民自覺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 監督權,深度參與到環保公共事務中去,同時自覺培養起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依靠村民自己建設美麗鄉村。

讀者來信
@ 方心:
王振耀老師《定位轉折期的中國慈善》一文讓我眼前一亮。一直好奇,為什么這么多的人會選擇以“公益”為業?公益既達成了個人情懷,又成就了個人功名。施予者在得到成就感與幸福感的同時,也必然會收獲其他層次的回贈,個人和機構的形象因此而變得鮮活、溫暖。一旦擁有了“正能量”,附加值也將迅速成長。
@ 小黃:
公益就應該是人人公益,而不是只有少數人來做。對人人公益的宣傳和強調對于這個人與人之間聯系越來越緊密、利益越來越交織的社會來說非常重要。每個人都貢獻一點正能量,終能聚沙成塔。相信人人公益會讓社會更和諧、更美麗。
@ 姚先生:
在NGO打拼多年對“情懷”一文有感。如今的公益圈子,不同于早期的個人英雄時代,現在的公益從業者年輕化與組織運營制度化趨勢明顯。發展到今天,公益不再局限于好人好事、扶貧濟困那么簡單,已經觸及到了社會改良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