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軍
?
故鄉是美麗中國夢的根
楊昌軍
故鄉,不只是我們曾生活過、成長過的地方,它更是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是廣袤中國大地的根,是整體發展的基礎所在。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夢,離不開故鄉,離不開鄉愁,更離不開我們每個人貢獻力量。
美麗中國是我國的發展目標所在。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過去幾年,“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兩個詞在官方文件、新聞報道、學術著作中頻繁出現,已成為社會發展的整體目標,全體中國人的奮斗方向。
然而,有時也不得不思考,對個人的切實生活和所處環境來說,生態文明究竟意味著什么,美麗中國將是何種美麗?尤其是對于西部農村,無論是基礎設施、文化環境,還是人才資源、發展機會等都與大城市、東部發達地區有云泥之別的故鄉來說,這個問題更需要認真深入地思考。
美麗中國遭遇不美麗的困境。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歷史人文景觀居世界首位,同時景色秀麗、山河壯美,自然景觀也異常豐富。只要對中國稍有了解,美麗中國都會成為他們心底的印象。但近年來,美麗中國也遭遇了不美麗的困境:霧霾肆虐,空氣污染嚴重;水體變質,江河湖泊遭到污染;垃圾圍城、水土流失、森林破壞、草原退化等等。同時,貧富差距逐漸加大、階層固化日益嚴重、城鄉發展越來越割裂、社會公平與和諧越來越受到挑戰。這些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美麗中國似乎都在與我們漸行漸遠。
美麗中國與生態文明密不可分。清華大學萬俊人教授認為,“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文學隱喻,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全新視境。生態文明,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其不止要保護環境、愛護自然,更是要對我國發展的模式、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進行全面的改革。 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既是自然環境之美,也是社會和諧之美,還是發展合理有序之美。自然和人文在這里相與為一,共創未來之美。

美麗中國關乎故鄉的發展。我國城市化進展較快,雖然許多農民已經成為市民,但城市中很大部分人的根在農村。問他們中國哪里最美,很多人都會想起故鄉,因為那里有童年的記憶,有田園詩意般的美好。然而,故鄉也在不斷地變化,同樣遭受著不美麗的困境。最近幾年,每逢春節,總有各種各樣的“回鄉見聞”見諸于報端,或感慨故鄉的落后,或思考故鄉的未來走向。中國雖大,但也是由每個人的故鄉匯聚起來的,美麗中國,需要每個人的參與,需要每個故鄉的發展。
我的家在四川農村,嘉陵江上游,大巴山南麓,這里是曾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中心。跟大多數老區一樣,這里山陵眾多,交通不便,資源匱乏,發展長期受限。但也正因為如此,保留了較多昔日的面貌,這些與新時代的變化一起,構成了故鄉的美。
生態環境仍然較好。家鄉地處山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有較高的森林覆蓋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因大肆開荒,砍伐薪柴等,生態遭到了一定的破壞,但隨著經濟發展,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對農田的需求減少,一些耕地又重新變為山林。同時因地處偏遠,工業化進程一直較慢,中東部地區農村常見的因采礦、工業開發等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問題并未出現。近年回鄉,山比以往更綠,水更清,植被也更茂密,空氣一直保持在良好狀態,這相對于一些霧霾鎖城、黑臭水橫流的地方來說殊為難得,實為一美。
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家鄉是個打工大市,每年外出打工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占農村人口勞動力總數的80%以上,絕大部分流向江浙、珠三角等富庶地區。他們在外辛勤勞作,把大部分收入寄回家鄉,用于父母的生活、子女的教育、蓋房買房、添置家具家電等。同時,國家這幾年加大扶貧力度,對產業的支持增強,當地政府也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旅游業、休閑健康產業等,雖然尚未形成較大規模,但產值增長也算迅速。與過去相比人們的生活水平已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此又為一美。
基礎設施進步較大。曾幾何時,對故鄉的印象還停留在坑坑洼洼、狹窄得僅容一車的盤山公路上,還停留在一到用電高峰期就電壓不穩,甚至經常停電的黑燈瞎火上,還停留在缺少文娛設施,孩子們只能玩泥巴的臟兮兮的雙手和臉上。而近年回鄉,越來越感受到了故鄉發生的變化。水利整修使農田澆灌、生活用水不再困難,安居工程使村民大都建起了小樓,路面硬化、圖書室文化室、籃球場的修建等也使村子面貌煥然一新。生產生活硬件設施都在不斷改善,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再為一美。

牧歸圖。
攝影 陳偉標
然而,整體上來說,故鄉不美的問題卻更為突出。知名博主、財經作家向小田對微博上2016年的多篇“回鄉見聞”做了總結。在他看來,當前中國內陸的農村、小縣城等正面臨著人口凈流出、房地產觸頂、產業鏈斷裂等諸多問題。而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彥隨認為在片面追求高速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國農村已經患上了一種“鄉村病”,包括農業生產要素高速非農化、農民社會主體過快老弱化、農村建設用地日益空廢化、農村水土環境嚴重污損化等。這之中的絕大部分問題,我的故鄉同樣面臨,而就自己最切身的感受來說,真正的不美也許還有以下幾點:
意識仍然落后。與城市的日新月異相比,農村的發展意識、政策意識等當然不如前者,然而更值得注意的也許還是對教育、對文化以及對子女前途的看法。長期以來,故鄉的年輕人只有兩條路,要不一直讀書,走出山野,在城市落腳,要不趁年輕外出打工,結婚生子,重復上輩的生活。照理走出的人越多,榜樣越多,但這些年村里卻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后者,“讀書無用論”重新流行。回鄉之后,大部分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都已結婚,靠打工的收入也能活得安穩自在,于是更堅信了知識無用。走出去的不再回來,留下的沒有較高的文化水平,農村更陷入無人可用的境地,此為不美之一。
巨大信息鴻溝。互聯網使地球越來越成為了一個村,而真正的村里狀況卻并未因此變得更好。基礎設施方面,網絡村村通工程已有較大進展,接入互聯網比過去要容易得多,但互聯網在農村發展及村民生活中發揮的作用還是微乎其微。一是平時村里面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他們對新事物接受較慢,網絡和電腦他們來說太過復雜,另一個則是互聯網多數時候只發揮了娛樂和溝通功能,對發展未起到真正作用。近年來,信息化加速城市發展,農村卻仍然滯后,若不加快改進,差距會越來越大,此為不美之二。
雖然整體發展較緩,但鄉村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這就要在突出差異化的基礎之上,明確城市和鄉村的功能定位,實現二者的互補。
發展失去活力。發展與資源有關,與基礎設施有關,與政策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與人有關。正因為人口長期流出,故鄉變得死氣沉沉。平日回鄉,村子已很少見到年輕人,都是在這里守護了一輩子的老人,而且因年齡、疾病、同子女移居城市等,老人也越來越少。在村里走一圈,老人們空洞的眼神,坍圮的老房子,長滿野樹的田地、山路,有時只讓人覺得壓抑。記憶中的一家有事全村幫忙,每逢興修水庫、公路等公共設施時就熱火朝天的景象再不復現。雖然有春節時的一陣熱鬧,但仍免不了故鄉的逐漸沉寂,此為最不美之處。
故鄉的美與不美,也即農村發展的優勢與劣勢。當前我國正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從自然、環境、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來提升發展水平。每個地區、每個村莊所面臨的情況都不一樣,更需立足實地、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科學發展。
尊重規律,順應時代發展。對我的家鄉,尤其是家鄉的大多數農村來說,因條件受限,人口流出的趨勢會一直持續。這其實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進程,因此雖然不美,但也不必感傷。《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人口市民化,推進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它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在這期間,有不少村莊會消失,但只要新進城人口能有充分就業,福利體系健全,制度公平完善,這也是故鄉之美。
合理定位,發展自身特色。雖然整體發展較緩,但鄉村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這就要在突出差異化的基礎之上,明確城市和鄉村的功能定位,實現二者的互補。既要針對生態環境較好的村鎮繼續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落實生態補償,為城市發展提供生態保障和生態資源,也要充分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農家樂等,盤活當地經濟。
加強政策和制度保障,使轉型順利實現。大多數農村目前都正面臨著轉型,特別是西部農村,從較為傳統的農業經濟模式向現代化轉型,從閉塞保守向開放轉型,從城鄉二元向城鄉一體化轉型。這當中,不但需要行政治理模式的轉變,也需要加大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的投入和引導,充分發揮潛力,全方位提升農村水平。
故鄉,不只是我們曾生活過、成長過的地方,它更是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是廣袤中國大地的根,是整體發展的基礎所在。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夢,離不開故鄉,離不開鄉愁,更離不開我們每個人貢獻力量。
(作者系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