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好書
?
服務鄉村,先送“軟資產”
蔣好書

RCR由一群有志于推動鄉村文化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者共同發起。
2013年5月,受北京光華設計基金會理事長張琦老師之邀,我作為一名志愿者,參與策劃了2015年世界綠色設計論壇揚州峰會中的首屆“世界鄉村設計(rural design)分論壇”公益活動。在那場以綠色設計為主題的峰會主會場上,我們那個以“農村范兒”為標志的分會場,前來參會的中外嘉賓出乎意料的多,討論也格外熱烈?!班l村設計”這個主題,因為切題及時、學術視野寬闊、外延豐富和“接地氣”的公益視角,還獲得了包括十一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路甬祥等領導和專家在內的諸多知名人士的關注和鼓勵。
當時,我們邀請了一批長期從事中外鄉村研究和設計的專家與會,如來自美國的Dewey Thorbeck、來自臺灣的謝英俊和來自內地的張安蒙、孫君等。這些老師不約而同談到了傳統鄉土社會的現代化轉型,談到了鄉愁,談到了生態保護,更談到了中國鄉村發展之路上的諸多困惑與挑戰。
在很多專家看來,“鄉村問題”不是小問題,盡管現代化改善了大部分中國城鄉居民的生活,但中國鄉村文化特色以及與之相關的記憶的消失,就像生物多樣性消失一樣,一旦失去就將難以恢復。而由于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對于鄉村的看法和期待都不一樣,在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鄉村之美注定不會被所有人所理解和認知。而任何一個人要了解鄉村、服務鄉村,必須有知行合一的決心,跨學科交流的視野,甚至產學研上下游打通的能耐,要“上得了廳堂、下得了泥塘”,回到鄉村去改變這一切。
鄉村發展到底還需要什么呢?作為一個曾經在鄉村度過美好童年、對鄉村抱有難以割舍情懷的“鄉愁者”,我也被這次活動深深打動,陷入了思考。中國很多鄉村在衛生和居住條件上為什么難以改善?鄉村的污染該怎么治理?為什么鄉村產業常常十分脆弱、收入微薄?為什么鄉親們常常是自卑、沉默、難以自我表達?鄉村的傳統文化到底還有沒有生命力?傳統社區關系改變后將如何實現有效的自我治理?那些面臨轉型時期無所適從的老人們,以及那些漂泊打工的農二代,他們的未來到底在哪里?
于是,我向張老師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發起一個志愿行動,與更多在城市發展的青年知識分子一起,努力從世界鄉村發展的優秀經驗中汲取養分,知行合一、身體力行,回頭反哺自己的家鄉、幫助更多中國鄉村和鄉親們過上更加有尊嚴有品質、不亞于歐美日韓的現代鄉村生活?能不能通過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好參與、有成果、能運用的鄉村文化志愿服務之路?
說起志愿者來,人們并不陌生。以我本人為例,在2014年前,我也做過很多“次”的志愿者,有養老助學的、有捐款捐物的、有大型賽事的、有培訓講課的,甚至還有很多到村里去“調研”,也就是“寫感想”的。但很多志愿服務卻是走馬觀花,并沒有真正觸到基層社會的本質。而這一次想到鄉村志愿者時,我卻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也給自己下了一個任務,那就是:鄉村文化志愿服務不同于以上任何一種,它要求的素質必須是“專業”,而且,鄉村文化志愿者的核心價值就在于“造血”,其服務不僅僅需要有“次數”的衡量,更應該有“程度”、“深度”、“價值”、“貢獻”的衡量。只有像專業人士那樣,和真正的專家一起,認真地研究、思考、關注、參與鄉村建設,并且扎扎實實地探索鄉村發展的內在規律,把自己的知識結構調整到符合鄉村需求的目標上,才能真正從老百姓角度出發,為鄉村帶來專業化的、按需提供的資源,為鄉村自我發展帶來機會。從某種意義上說,鄉村志愿服務,完全可以成為一個人的“第二職業”。
我的這些理念,很快得到了張琦老師的認可,于是,在朋友們的幫助下,2014年4月23日,在北京中科院圖書館會議廳,我和張琦老師,與一群同樣有志于推動鄉村文化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老師、朋友、青年志愿者們一起,共同發起了RCR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志愿行動(Rural Culture Renewal,鄉村文化的修復、傳承、振興與再生,簡稱RCR),并向社會發出了一份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倡議書。隨后,很多朋友紛紛加入,而借助這些朋友,我們又驚喜地發現,在全國各地正在悄然興起的“返鄉新農人”、“鄉村設計師”們,仿佛涓涓細流,也開始從四面八方向我們靠近。
任何一個人要了解鄉村、服務鄉村,必須有知行合一的決心,跨學科交流的視野,甚至產學研上下游打通的能耐,要“上得了廳堂、下得了泥塘”,回到鄉村去改變這一切。
RCR志愿者行動在2014年4月發起后,在各界老師、專家、朋友支持下,很快形成了一批學術、活動、項目公益策劃團隊,推出了“鄉村文化人”公眾號和“鄉村360”網站,開始組織每月一期的知識沙龍及鄉建培訓,以及多期下鄉實踐服務活動。愿意扶持鄉村“創客”發展的中關村創業機構“洋蔥投”為志愿行動籌集了下鄉服務和日常工作的基本經費,幾位愿意參與此項工作的專職骨干也加入進來。
在學術策劃上,來自北大的考古學博士候選人楊兆凱、來自《建筑技藝》雜志的編輯楊永悅、以及后來的社科院宗教學博士陳進國等,不遺余力地為構建一個跨學科的鄉村文化視野奔走,推動了RCRA(北京志愿者聯合會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志愿者協會,簡稱RCRA)每月一期的學術沙龍先后在中科院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落地,形成了一系列的學術研究成果,并于2015年10月促成了世界綠色設計組織鄉村發展專業委員會(WRDC)的成立及首屆“世界鄉村發展論壇”的舉辦。 目前該委員會由中國三農“名家”溫鐵軍老師任主任,陣容包括了國內諸多重點高校的環境、鄉村相關學科資深專家,已成為世界鄉村跨學科研究對話的一個良好平臺。
“鄉建”或“扶貧”如果調研優先、人才優先、文化優先,先從“輕資產”進去,人心齊了,事情反而更好做。
在RCR志愿行動的初期,如何具體為鄉村提供有用的服務呢?理論和方法的梳理極為重要,在短短的兩年之內,在眾多專家的引導下,RCR鄉村文化志愿者們也形成了比較系統的一套工作原則,這一套原則主要包括志愿服務“以人為本、文化先行、因地制宜、務實持續”的原則,公益服務流程“六步走”方法、鄉村發展“六主體”分析、鄉村潛力“四資源”分析方法等。
RCR鄉村志愿服務“以人為本、文化先行、因地制宜、務實持續”的原則,是區別于一般意義上人們提到“鄉建”或“扶貧”時容易直接搞物資捐贈和硬件設施建設的做法,因為那樣反而容易撕裂鄉村社區,導致鄉村地區不團結、民心浮動,工作更難做。而如果調研優先、人才優先、文化優先,先從“輕資產”進去,人心齊了,事情反而更好做。
RCR鄉村公益服務的“六步走”,指的是公益咨詢、實地調研(資源梳理)、文藝創作(品牌推廣)、文化培訓(社區建設)、鄉村設計、產業扶持這六步。這六步的時間邏輯一般是從外到內,從遠到近,一步步接近鄉村發展的核心,當然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有所側重。
第一步公益咨詢和線上沙龍(包括未來可能在北京組織的線下沙龍),可以最快邀請基層干部參與到一個專業人士較多的平臺上進行交流,提出他們的發展理念和需求,請大家結合各地經驗進行分析,目前RCR已舉辦了包括甘肅、安徽、湖南等多個村莊的線上沙龍,為志愿者參與服務打下了基礎;
第二步實地調研與資源梳理,可以最精準地匹配熟悉相關地域的知識專家對該地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及優劣勢進行調研和分析,為未來鄉村發展指明道路,避免彎路;
第三步文藝創作和品牌推廣,可以組織最熱愛相關文化的藝術家(包括本地藝術家)作為志愿者對該地文化藝術資源進行創作,使之傳播力更強,從而提升本地人對自身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提升其自我創新的動力,也為其核心品牌尋找靈感;
第四步文化培訓和社區建設,由核心志愿者(包括村官等)為當地組織管理好服務群、鄉友群、創業群等社交平臺,有條件時推動當地文化協會和合作社的建設,以使鄉村人才協作更加順暢,自我管理能力增強;
第五步鄉村設計和“樣板間”改造,組織設計師等專業人士為村民改善環境、居住、景觀條件普及意識、打下基礎;
第六步通過鄉村創業項目的扶持、培育、市場對接和策劃引導,讓村民創業激情和才能得以發揮,形成“供給側改革”,讓鄉村有能力和資本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為其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在鄉村資源調研方面,則主要包括“四資源”,即生態資源(生物多樣性普查及拍攝)、社會資源(社會學調研與社會治理優勢分析)、特產資源(主要特產,包括村民習以為常但對于其他人具有潛在品牌優勢的本地特產、美食、手工、節慶、旅游、已有企業以及本地走出去的“能人”等),和文化資源調研(文化故事及外化的文藝表達形式及器物,包括“傳奇故事”和“家鄉故事”兩種,可組織專家聯合創作,以促進鄉村記憶代代相傳)。
RCR鄉村“六主體”,指的是影響任何一個鄉村或小鎮未來發展的六個主體,因為六個主體的訴求和期許時有不同,必須加以詳細分析,以確保決策的前瞻性與可行性,避免不必要的沖突和退步。這六個主體分別是:
一、政府主體。主要包括村兩委、鄉鎮、縣三級政府,以及各政府部門(如水利、住建、農業、林業等)。盡管同為政府部門,各級各部門的思路也會有所不同,新一屆和老一屆也會不同,會導致鄉村發展政策經常變動,需要納入考慮。
第二個主體是企業。如果企業要投資鄉村,其投資目標是什么?訴求是什么?穩定性如何?如果縣、鄉鎮、村為外來企業建了平臺,此平臺是開放還是封閉?準入規范如何?退出機制如何?當企業利益和村民利益矛盾時,政府站在何等位置?如何讓企業有助于扶持真正“有料”的產業鏈,提供就業機會,幫助村民長期增值?
第三個主體是農一代。歲數在六十以上的農一代,一般很難實現思想、技能轉型,主要需要解決養老、家庭團圓等問題?,F在中國約有4600萬50歲以上的農民工,他們中有很多人想回到老家養老。農一代同時也往往是家族記憶、村史村志的活字典,是非遺傳承人,對村里的情況也很熟悉,在鄉村發展中應該得到更多尊重,并發揮重要作用。
第四個是農二代,也包括從本村出來、已在外地工作的人。他們現在不住在村里,不等于未來不住村里,不回來創業。他們有的人已經在縣里買房,但對村里的項目也有一定興趣,很多鄉建工作的成功標志,似乎就在于“倦鳥歸巢”。
第五個就是文藝青年和創客。越來越多的城里人人希望周末住在郊區,自己種菜,還有很多藝術家下鄉寫生,客觀上帶動了鄉村發展,這些人也是最希望把城市先進的環保理念帶到鄉村的人。但他們的“入村”能否帶動當地服務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還需要摸索。
第六個就是純消費者,目前也越來越細分。例如為了美食而消費鄉村產品的,為了休閑運動、旅游而來鄉村的,他們的需求、期待,也分為很多層次。他們的消費習慣也會改變鄉村文化,而村民的傳統文化和封閉社區的打破,利弊如何、怎樣引導等問題也需要分析解決。
有了以上的基本服務理念,RCRA才算形成了鄉村志愿服務的基本“套路”,盡管在現實生活中,各個鄉村服務需求不同,顯示出來的工作形態不同,但從志愿者內部來說,我們在哪里,要去哪兒,能做什么,怎么做,就比較清楚了。
作為一個志在打造可復制、可持續“志愿服務模式”的社團,RCRA以上這一整套服務體系的構建過程,也是RCRA組織志愿者到一批鄉村去做具體服務的探索過程。為了實現人人公益、接力公益、造血公益、長效公益的理想,RCR行動積極利用新媒體網絡等手段,積累出了一套既可復制推廣,又能因地制宜的鄉村志愿服務模式。
截止到2015年底,RCR行動已吸引了全國各地數千名熱愛鄉村、關心鄉村的公務員、學者、專家、設計師、志愿者和基層人士關注和參與。目前全國已有100多家機構、組織、高校、社團以及70多家媒體參與或關注RCR行動,RCR志愿者已走進1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基層鄉鎮。
在剛剛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里,推進農業現代化(第四篇)、改善生態環境(第十篇)和實施脫貧攻堅(第十三篇)三個部分十四個章節成為不可忽視的亮點,RCR作為一個年輕的志愿者社團將在鄉村建設、環境保護、精準扶貧與綠色發展領域繼續深耕,力爭圓一個許多中國人藏在心中的“田園鄉村夢”。

(作者系RCR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志愿行動聯合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