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環保產業前瞻與趨勢
當前,環保產業在經濟轉型升級發展中呈現了新形態。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落實《政府工作報告》責任分工,確保實現全年發展主要目標任務,確定今年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為促發展惠民生防風險提供保障,部署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負。CNSphoto供圖
一是并購整合風起云涌。借助環保需求的升級及環境資本市場火熱的助力,環保行業一方面縱向整合及延伸環保產業鏈,培育出具有環境咨詢、環保設備、工程設計及運維等綜合能力的大型環境集團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一方面橫向聯合,實現規模化發展及精細化管理。據統計,2015年國內環保行業并購案例約120起,涉及交易金額超400億元。其中,大型環境集團并購事件最引人關注。總體來看,行業競爭加劇,產業集中度提高,企業規模擴大,業務整合加速。具備技術集成、工程建設、設施運營及投融資能力的綜合性環境集團將成為國內環境產業的中流砥柱。
二是大型國企進軍環保行業。大批國企因業務轉型需要,借助資本優勢競相涌入環保行業,加速了產業格局的調整。葛洲壩集團、中國石化、中冶集團、徐工集團等開始跨界戰略布局環保市場。國有企業以其雄厚資本進入環境領域,可以填補治理資金的巨大缺口,彌補財政投入不足。
三是環境產業鏈拉長。垃圾處理行業從末端焚燒業務延伸至前端廢棄物收集及環衛運營,污水處理行業由末端減排處理向管網收集業務拓展,并逐漸衍生了海綿城市、城市管廊等新理念,治理手段從點源治理逐漸落實到面源控制的具體行動中。同時,傳統環保產業集成并結合互聯網技術應用,在其基礎上創新出了智慧城市等新型環保產業的雛形脈絡框架。環境產業鏈的延伸伴隨著智能化、綜合化及技術服務升級,成為跨界企業突破的風口。
四是新型商業模式應用。近幾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力推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及PPP模式,尤其在大氣、污水及垃圾污染治理設施的投融資、工程建設,以及運營維護過程中,應用了BOT、TOT、運營維護外包或設備租賃等多種PPP模式,也有采用環境績效合同服務等方式開展綜合環境服務,通過區域打包方式進行整體式設計、模塊化建設及一體化運營,帶動了各地環境治理設施的快速建設及社會資本的廣泛介入。各地招標項目結構日益復雜,根據項目邊界條件及融資情況設計了多樣化的模式。比如水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包含河道整治、截污、生態、沿岸景觀、污水廠、海綿城市示范工程和信息監控工程等多個項目,城市垃圾處理從生活垃圾擴展到餐廚廢物項目。
在經濟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環保行業以長期穩定的現金回報成為資本追逐的投資對象。伴隨資金涌入的還有技術、運營、管理、商業模式的創新和集成。當然,在環保行業跨越式快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諸多問題。
一是價格問題。近十年環境污染得到控制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環境成本內部化,征收污水處理費及實行脫硫脫硝除塵環保電價促進了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也應注意到污水處理服務費還未覆蓋污泥處理處置成本,垃圾焚燒處理費也沒有彌補滲濾液及飛灰處理成本,甚至出現了低于業內成本價格的現象。低價中標項目未來長期持續穩定達標運營的環境風險飆升。此外,市場定價的工業產品價格無法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按照環保達標排放要求的鋼鐵水泥生產企業計入環保支出后,與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在終端價格競爭中將不具有成本優勢,只有通過環境稅征收加強行業剛性約束。
二是支付問題。地方政府財政預算不足或財政收入有限,對于環境服務費用的支付意愿不足,缺乏契約精神。我國財政資金支出傾向于購買可量化為固定資產的設備,或是與工程建設等相關的工程招標建設服務等,而對于保障環境基礎設施正常運行的環境服務年度支出存在延遲支付或不足額支付現象。此外,環境服務企業普遍需要輾轉奔波于地方政府的多個部門才能取得應收賬款。更有甚者,部分公司需要專門安排人員以應對項目頻繁催款業務。
三是融資問題。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存在初始投資大和建設周期長的特點,前期融資需求迫切。除了國企及上市環保公司外,多數環保企業相對其它傳統行業規模小,抵押擔保能力不足,大多股份制銀行還以收取財務顧問費、手續費等形式上浮利率,較難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低成本貸款,申請信貸審批流程較長且條件嚴苛,難以滿足長期及流動資金的貸款需求。
四是產業過熱問題。單純的資本財務型投資不利于環境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需求,大量資本進入易形成產業過熱的局面。在風能、太陽能行業的前車之鑒下,需要警惕投資供給大于實際需求引起結構性的產能過剩。當前,中國環境產業已進入了專業化的戰略合作時期。為適應環境產業的分工細化,基于完善及延伸產業鏈的長期戰略投資才能真正促進環保行業的健康發展。
“十三五”期間,國家經濟發展做出新的改革部署,提出綠色發展的新定位,環保產業規模、產業結構、技術水平和市場化程度都會有較大提升,預期環境市場將呈現幾個趨勢:
一是國家經濟實行“供給側改革”,將推動環保需求更加專業化、精細化。國家強調的“供給側改革”內涵豐富,將降低傳統工業占比,提升第三產業占比,促進新興產業發展。伴隨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上的深刻變革,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將會減少高污染的增量,甚至隨著改革深入,存量也會出現減少。同時,現有的高污染存量將需要更為專業化、精細化的環境服務。
二是環境執法的進一步落實,將釋放更多環保治理需求。環保部門實行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有助于減弱地方政府對于環境執法的干預。在刑事處理及經濟處罰的雙重壓力下,將迫使違法排污及不達標企業主動落實環境污染治理責任。在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小型排污企業及村鎮工業集聚區,它們作為單個點源污染物排放量不高,但整體面源排污量大,有較大治理需求,是一個潛在的市場空間。
三是環境管理制度變革啟動環境服務市場。環保部門關聯的環評機構脫鉤,帶動環評監測等環境咨詢服務業充分市場化。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及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建立及推行,可能促使企業自主提高污染治理的環境績效。國家對環境執法的升級,需要建立更加精細、真實的環境大數據,環境監測的技術服務領域也將成為行業發展新熱點。
四是環境服務從單一化轉型為綜合化。隨著環境信息公開及環保物聯網監測的普及,以環境質量改善為出發點的全民環保時代到來。公眾對霧霾防治、城市黑臭水體、農村污染治理等領域的環境追求,促使政府環境政策導向轉變為區域面源的綜合防治,對環境公共服務的質量及環境績效要求進一步提高。
五是環保行業專業化加強。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的環境技術存在較高的門檻,電力行業的超低排放及多污染物協同脫除技術、化工行業的廢水處理技術、環境監測及大數據分析等都要求較強的環境技術研發及集成應用能力,一批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將成長為標桿示范型的龍頭企業。
六是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全面推動,海外業務將成為環保產業新的增長極。“一帶一路”將帶來中外企業大量的國際合作,形成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將伴生巨大的海外環保需求市場,中國環保企業需要將發展目光投向海外,在國際市場中打磨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升級我們的產業結構。
環境產業鏈的延伸伴隨著智能化、綜合化及技術服務升級,成為跨界企業突破的風口。
“十三五”期間,“綠色發展”是中國前進步伐的基調。隨著“土十條”的頒布,環境三大戰役將進入新階段,為了促進環保產業的健康發展,快速成長為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在國家層面及行業層面應推動建立新機制及新業態。
在國家層面建議:
一是環境產業應服務于環境質量改善的全局。當前國內環境惡化突出表現為霧霾、黑臭水體治理等環境問題,針對這些細分領域的環境服務應成為環保產業的新增長點。環保產業應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升級,并開展綜合環境整治。
二是完善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綠色稅收政策方面,針對環保行業進行結構性減稅,選擇特定稅種削減稅負水平,比如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等。同時實行結構性加稅,針對污染排放量大的重化工業開征環境稅,發揮綠色稅收的調節作用。綠色金融政策方面,推動建立綠色生態銀行及綠色投資基金等專業從事綠色貸款的機構,放寬綠色信貸審核及質押擔保條件。針對環保大型企業及中小型企業設立不同的低息貼息項目,在優惠條款及審批程序方面區別對待。鼓勵發行中長期綠色債券,允許免除投資者的利息稅或機構所得稅。
三是完善PPP及第三方治理模式。PPP雙方都要具有契約精神及合作精神。地方政府在授予企業特許經營權和轉移責任的同時,應履行按時足額支付環境服務費用的義務。同樣,企業也應恪守行業道德及遵守相關合同協議條款,保證項目達到預期環境目標。此外,金融機構應設計更加豐富的基金、保理、融資租賃、ABS等金融工具服務于PPP項目。
四是鼓勵環保產業創新。發展智慧環保,環保行業應充分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載體,開發及拓展多種功能應用。比如多個省市環保部門建設了環保物聯網監控平臺,監控污染源及實時監測區域環境質量。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開發的“蔚藍地圖”手機APP可監控全國9000多個污染企業,提供全國380個城市的空氣質量、河流水質信息。其次,創新交易模式,結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及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啟動,核算碳排放及污染排放份額,利用市場手段反映環境資源價格。
在行業層面建議:
一是抵制惡性競爭。規范環保市場的行業秩序,避免部分企業的個別行為透支環保行業及環境技術的良好信用。環境基礎設施項目應在提供達標環境服務的同等質量條件下追求優質低價,競價公開透明。環保企業應共同抵制部分企業的惡性低價競爭行為,重塑差異化的環保產業形態以創造共贏局面。
二是提升環境工程及產品服務質量。優化環保產業結構,推動關鍵技術設備的升級,提倡環境服務及產品優質優價,實現環境產品及服務的價值增值。
三是加快環保產業創新。環境企業開展技術、模式及理念的創新。圍繞水務企業的“污水概念廠”及國際學界的“NEWs”概念,固廢處理企業的“藍色垃圾焚燒廠”,大氣污染治理行業的“超低排放”等新理念基礎上,結合移動互聯網在環境監測及運營、支付方面的跨界整合應用,打造新型智慧環保產業。
“十三五”時期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窗口機遇期,將釋放出更大的環境市場空間,環保產業規模、產業結構、技術水平和市場化程度,有待行業的共同努力,在挑戰中實現飛躍。正如陳吉寧部長所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發展,首先要在發展中解決好環境問題,這樣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希望與政府部門、社會公眾共同努力,共建美麗中國!
(本文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供稿,文字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