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華 西安市大慶路小學 四年級
?
鄉下生活
李瑋華 西安市大慶路小學 四年級
上周末,爸爸為了讓我體驗一下鄉下生活,決定帶我到奶奶家玩。那天天空湛藍湛藍的,汽車在路上飛馳著,而我一想到鄉下的粗茶淡飯、無網生活,就覺得天都暗了下來。唉!為什么要去那里啊!
終于,在傍晚時分,汽車駛近了奶奶家的村子。剛剛進村,我就看到冉冉升起的縷縷炊煙,夕陽下獨行的老牛,還有那天邊最后的一抹晚霞。這畫一般的美景使我的眼前一亮。
踏入奶奶的家門,簡單的寒暄之后,我就飛快的上了小床,兩眼望著窗外,心里想著燈火斑斕的城市,想著那里的家。這時淡淡的月光透過木窗灑進了屋里,一切都顯的朦朦朧朧。大地仿佛都沉睡了,除了偶爾的幾聲狗叫外,寂靜極了。我很快便沉沉地睡著了。
清晨,雄雞的啼聲打破了鄉村的寧靜,也喚醒了我。打開房門,一股新鮮的空氣撲面而來。我不禁深吸了幾口,真是直沁肺腑。走出院子,太陽才剛剛升起,層層的薄霧正漸漸消去。這時,樹枝上、草葉上、花瓣上都沾滿了晶瑩的露珠。我輕輕用手一碰,露珠便滾到手上。給我帶來一絲清涼。抬起頭,只見勤勞的人們已經陸陸續續走出家門,走向田野,開始一天的勞作。不一會兒,孩子們也多了起來。一群皮膚黝黑的孩子在村頭的古樹下摔泥巴、打畫片、抓石子。陣陣笑聲吸引我走到他們身邊。他們熱情地邀請我加入了游戲。一種從未有過的歡樂讓我開心的大笑起來……
不知不覺地到了正午時分,家家戶戶都飄出了一股股飯香。大家都不約而同的走向各自的家門。不一會兒,大家就又端著飯碗聚集在了樹下。你嘗嘗我的,我品品你的,所有人仿佛都生活在一個和睦的大家庭里,幸福和滿足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鄉下的生活不論什么時候都是那樣令人陶醉。那個短短的周末,我便愛上了這獨特、自由、迷人的鄉下生活。

3月27日,知名演員李晨被北京市環保局聘任為第四屆北京環保公益大使。此后,他將積極履行大使職責,利用自身影響力帶動更多市民踐行綠色生活,為美麗北京加油。
北京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聘任環保公益大使就是希望通過發揮榜樣的引領示范作用,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踐行綠色生活。作為一名演員,李晨一直身體力行各類公益活動,尤其是環境保護方面。僅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李晨代言了旨在抵御全球氣候變暖,保護北極熊生存環境的公益活動,參與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微公益共同發起的“挑戰兩個地球”行動,熱情投身相關公益事業。在本次環保公益大使聘任儀式現場,李晨表示,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不僅要從自身做起,自覺踐行綠色生活,還要帶動影響自己的影迷以及社會各界的朋友,共同關注環保、參與環保,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為美麗北京加油。
據了解,作為北京環保公益大使,李晨將會拍攝大氣污染防治公益廣告,并參與相關的公益活動,積極履行大使職責,宣傳環保公益活動,為首都環保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鄧佳)
3月19日,在上海半島灣時尚創意產業園,“再見吧灰霾”大型公益攝影展揭幕。
據介紹,該展覽系全國巡展上海站,是由中華環保聯合會、西安同大主辦,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國內多家公益組織支持的首個全國性的關于大氣污染與治理的大型公益攝影展覽活動。展出有荷賽、華賽、金鏡頭獎、國展、國內部分攝影家記錄和創作的、關于我國大氣污染的優秀攝影作品。本次共展出了176幅圖片,突出了科教宣傳、治理行動。展覽主要分為灰霾現狀、城市灰霾、治理行動、環境觀念攝影、美好河山等五大部分,希望通過影像的力量加速推進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步伐,推動全社會樹立“同呼吸、共奮斗”的行為準則,早日實現空氣優良常態化的美好愿景。
3月23~24日,由國際非營利機構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在京舉辦“2016全球清潔技術峰會”,峰會正式啟動“加速器100”——聚焦國內外100項清潔技術,旨在夯實合作并促進其在中國融資和落地,加速推進中國的綠色發展進程。峰會為期兩天, 匯聚了來自中國、歐洲、北美、亞洲、澳洲以及其他市場的投資者、工業企業、清潔技術公司、地方政府決策者、政策制定者和專家等超過300位從業者。
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在主題演講中指出:“堅持創新發展,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是貫穿十三五規劃的核心所在。中國的能源轉型與世界同步,清潔能源利用和化石能源清潔化技術都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期。我國在節能減排、實現新能源革命還有很大的空間,其中清潔技術的市場化應用將成為綠色創新發展的推動力,這也是我國對內結構轉型、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

3月19日,一年一度的“地球一小時”活動拉開大幕,晚上全球各地參與者熄燈一小時,倡導人們共同呵護美好家園。今年“地球一小時”中國區的主題是“為”藍生活,提醒人們為了共同的藍天,保護地球,讓霧霾不再。
2016“地球一小時”北京場在國子監舉行,李冰冰身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親善大使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推廣大使,連續八年亮相活動并發表環保宣言:直到80歲也要堅持環保,并呼吁公眾重視環境的惡化,推行環保健康生活方式。

3月19日,天津濱海新區濕地保護志愿者協會和讓候鳥飛基金會聯合舉辦了“天津樂鳥行”觀鳥活動,活動輾轉天津濱海新區濱海灘涂和北大港濕地兩地,吸引了天津、北京、廊坊三地的志愿者近70人參與。
在濱海新區濱海灘涂,包括遺鷗、翹鼻麻鴨、反嘴鷸、環頸鸻在內的數千只鳥在此覓食,由于時值滿潮,鳥類距離志愿者非常近,令大家非常興奮。據天津濱海新區濕地保護志愿者協會秘書長王建民介紹,遺鷗一經發現,就被認定為世界級瀕危鳥類,現為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天津北大港濕地,志愿者們看到近千只天鵝在水面嬉戲。
讓候鳥飛基金會負責人表示,觀鳥活動意在讓更多的人了解濱海濕地,了解候鳥,同時呼吁更多的人參與到濕地保護行動中來。(王勝林)

(攝影 王景和)
3月24日,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行的“環境社會治理論壇”上,合一綠學院發布了《中國民間水環境保護組織發展調查報告及案例訪談》全本。
本次調查研究歷時大半年,研究團隊對全國49個參與水環境保護的民間組織進行了問卷調查,并選取福建、山東、上海、浙江等十個省市的十家組織進行了案例訪談。
通過對民間環保組織基本信息、服務內容、人員結構、資金狀況、組織制度、工作模式和組織發展七個方面的定量調查和案例研究發現:關注水環境的環保組織處于成長發展階段,總量超過110家。大批新的民間組織介入到水資源保護當中,形成了一線行動組織與提供科學、法律、信息、能力建設支持的水保護組織相互協作的生態系統,而其他議題環保組織的生態系統多數尚待生成。
本次調查還發現,大部分水環境保護機構已走過起步階段,其中年籌資過百萬元的機構近10家,有機構甚至年籌資過500萬元,當然,仍有70%組織年籌資少于50萬。
另外,建構政府、企業、專家、媒體、社區等多方利益協作保護水環境成為趨勢,合作而非對抗來共同保護水環境。其中,很多機構與政府環保部門形成了有效協作。
在具體水環境議題的關注上,工業污水議題占到一半,且組織之間合作較多,而農業面源污染受關注較少,只有5%的組織關注于此。這是由于工業污染議題專業有效的路徑相對成熟,農業污染公眾參與的有效手段尚需探索。
目前,關注水環境的民間組織專業化趨勢非常明顯,一方面是緣于大量水環境專業人才加入,另一方面大量引入專業監測設備、無人機、車船等裝備,此外,環境信息公開、環評、公益訴訟等法律手段得到普遍應用,并開始探索綠色信貸和綠色供應鏈等專業推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