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聰
?
淺析蘇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淚換一滴水》助讀系統
○王 聰
摘 要:蘇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以下簡稱《一滴》)的助讀系統在課文中十分重要,通過對專題導語、注釋、插圖和課后練習的分析來解讀課文的助讀系統和練習系統。
關鍵詞:助讀系統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
語文教科書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憑借和依據,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映教學內容的教學用書,由選文系統、知識系統、助讀系統和作業系統四部分組成。其中,助讀系統在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科書編者的意圖、提示教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無聲的指示牌和導游。顧黃初先生在《語文教材的編制與使用》一書中寫到:“助讀系統,又叫提示系統或導學系統,其實質性內容就是對學習的要求、重點和方法的提示。對某些疑難問題的詮釋、對相關資料的引述等等。”“這種提示、詮釋和引述,多半采用文字形式,也可以結合著配置一些圖表。”
小說教學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筆者選取的是蘇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淚換一滴水》,這篇小說選自經典名著《巴黎圣母院》中的一個場景,教師可以借助單元導語、注釋、插圖以及課后練習等在教會學生小說閱讀技巧的同時,帶領學生走進經典,感受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
(一)專題導語
專題導語是編者用來直接向教師和學生說明本專題指導思想和意圖的,學生從這些導語中,可以明白自己在教科書中將要學些什么、為什么要學這些……這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現代教育學和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讓學生了解學習的目的,了解學習內容的整體結構,將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一滴眼淚》所屬的專題是《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該專題又分為三個板塊:靈魂的對白、美與丑的看臺和人性的復蘇。首先,我們從專題和三個板塊的名稱可以得知這是一個著重書寫人性的專題,而《一滴眼淚》正是專題命名的中心,它是“美與丑的看臺”,是眼淚折射出的人性世界。編者在導語部分寫道:“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會演繹出多彩的故事,而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則是它反復呈現的主題。”學生在閱讀這篇課文時要著重把握小說“美與丑”“善與惡”的主題,而把握小說主題就要分析小說的人物、情節和環境。既教給學生學什么,也告訴學生為什么學。因此,教師帶領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專題十分必要,專題導語是助讀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注釋
中學語文教科書里,注釋的內容很廣泛,課文出處、作者簡歷、作品時代、課文中心、字音字義以及情況說明都有所涉及。我們可以把蘇教版《一滴眼淚換一滴水》的注釋分為兩類:
1.背景注釋
編者往往會在課文中添加一些背景材料,以便學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文章。這些背景注釋一般是課文的第一條注釋,對選文的出處、作者、寫作背景進行大致的介紹。《一滴》的第一條注釋介紹了選文的出處及版本:“選自《巴黎圣母院》第六卷,陳敬容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還簡介了作者雨果的生平,同時大手筆描述了小說的背景和與節選有關的情節:“加西莫多在克洛德德唆使下,攔路劫走愛斯梅拉達,被官兵抓住,判受鞭刑。”小說文本的閱讀有三要素:人物、環境和情節。由于《一滴》是《巴黎圣母院》中的節選,學生直接閱讀有一定的難度,想要理解小說“美與丑”“善與惡”的主題更是難上加難,所以通過注釋了解文本的人物和背景就相當必要了。因此,教師在教授該小說時有必要在導入后引導學生閱讀書下注釋,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對學生體會誰的眼淚“換”誰的水,又為什么“換”有不可替換的作用。
2.固有名詞
《一滴》是法語的譯文,總會出現一些國外固有名詞,比如說節日名、人物名和地名等,學生對國外文化不了解,更不要說理解這些詞語在小說中的作用,容易形成閱讀障礙。編者有選擇地添加固有名詞的注釋是為了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使他們更貼近文本,深刻理解小說主題。例如《一滴》中的幾個固有名詞注釋:[愚人王]“加西莫多在前一天的愚人節中被推選為愚人王”,同一個地點,加西莫多前一天還是勝利者,這一刻卻成了階下囚,角色身份轉換如此之快,表現了人物的荒誕可憐,對學生了解人物起到了一定的提示作用。“[甘果瓦]小說中的一個詩人,貧民詩人。誤入流浪人和乞丐的聚集地——‘奇跡王朝’,乞丐王羅班要將他處死。按照‘奇跡王朝’規定,只要有人愿意與他結婚,就可免于一死。愛斯梅拉達為保全甘果瓦性命,宣布與他結為夫妻。”“甘果瓦”在節選中的出現有兩個作用,一是渲染加西莫多的可悲命運,對于他前后兩天同一地點角色的轉換,文中寫道這是“甘果瓦同他的哲學也沒見過的場面”;二是通過注釋讓沒讀過完整小說的學生對故事情節有一定的了解,通過注釋的內容讓學生知道主人公愛斯梅拉達的善良可愛。“[阿斯杜里]西班牙舊省名”,這是國外的地點名詞,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因而在這里增加注釋是十分必要的,豐富了學生的閱讀經驗。
“她一言不發地走進那扭著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從胸前取出一只葫蘆,溫柔地舉到那可憐人干裂的嘴邊。
這時,人們看見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獨眼里,滾出了一大顆眼淚,沿著那長時間被失望弄皺了的難看的臉頰慢慢流下來。這也許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淚。”
朱紹禹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要有藝術性,不僅要‘文質兼美’,還要‘圖文并茂’。”《一滴眼淚》一文在插圖的選擇上,選取了建筑巴黎圣母院作為扉頁插圖,選取了陳敬容譯本里的插圖作為課文插圖,還選取了手繪人物作為專題的插圖。這三幅插圖,一幅展現了巴黎圣母院建筑的宏偉壯觀,它是小說的篇名,也是故事發生的場所;一幅是節選部分愛斯梅拉達喂水加西莫多的插圖,是美與丑對比的高潮;一幅用手繪人物直觀展示了“美與丑的看臺”。圖片與文字的表現方式不同。文字表現的事物是抽象間接的,而圖片展示的事物是形象直接的。學生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語言文字的含義就很難理解文本的主題,而借助插圖,學生則可以直觀的體驗到小說當時的情境,比理解語言文字要快得多。如《一滴眼淚》的專題插圖,加西莫多的丑陋和淚水,愛斯梅拉達的美麗,都是一目了然的,再聯系文本的語言描述,學生對小說主題“美與丑的對比”(加西莫多的外丑內美,加西莫多和愛斯梅拉達外貌的美與丑)感受更為深刻。毋庸置疑,生動傳神的插圖是課文內容的輔助和補充材料,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有必要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在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巧妙地利用插圖這一資源,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和領悟小說的主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業提示,顧名思義就是給學生做作業的提示。有的是為了提供某些知識,有的是為了指點解題的途徑,還有的是為了降低作業難度,等等。
學生做作業的過程是知識向實踐轉化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學生也許對知識理解不夠,這就需要在作業提示中闡明有關知識,給學生解題提供指導。編者在《一滴眼淚》的問題探討環節設置了三個問題,其中第二題想讓學生探討節選是怎樣表現美與丑的沖突的?這樣的變現方式又有什么樣的好處?對比是教師在教學本文時解讀的重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將對比這個知識點熟練地運用到閱讀中,編者在提出問題前寫道:“通過多角度的對比表現人物性格和主題,是《巴黎圣母院》的主要特色。”這一提示對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和主題有至關重要的幫助,使得學生在解題時既有跡可循,又全面。
助讀系統是小說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部分,更是語文教學課堂中不可或缺的指向牌。它可以直接揭示編者的編輯思想和編輯意圖,也可以加深師生對文本的理解,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王聰 江蘇揚州 揚州大學文學院 22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