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要:漢語是富有情感色彩的,其內涵及張力更加深邃,在文學品性上的優勢也是強勁的。然而,近代以來,漢語文學的品性由于受到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其文學品性并未得到充分展現,與漢語本身的地位及成就不相稱。當代文學作為漢語品性的自我表現,應該發揮漢語的語言潛能,應該從西方文化、民間文化、古典文化中來擷取光華,提升漢語的語言自信。
關鍵詞:漢語;詩性化;語言張力;當代文學;語言品格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之家”,語言對于人來說意義是重大的。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的語言性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上,并從語言的表達中來體系文學的品性。漢語作為一種極富文化張力和內涵的語言,其詩性化特點、無疑成為文學的基本品性。
一、漢語的文化張力
作為一種強大的語言,漢語也是最文學化的語言。不僅在文學創作中擁有燦爛的文化溯源,也在文學潛質中流露著深邃的思想內涵。據了解,當前世界上的語言有近五千種,而70%的語言缺乏相應的文字,即便是在文字語言里,多數情況下是簡單的,以滿足日常生活交流為主,而在情感表達、思想傳達,以及歷史、文化、文學的概念界定上,很多語言黯然失色。然而,漢語,僅漢字本身就十分復雜。我們從《說文解字》中來看,許慎收錄了9353個字,而到了晚晴漢字總數多達8萬個。漢字的復雜性不僅與其對應更多的物質名詞有關,也與中國文字與古人對自然的認識和區分有關。特別是中國的古代,漢字在文學、歷史、藝術、教育、哲學、道德、宗教等領域都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與讓中國文明成為世界文明的重要峰巔。漢語不僅作為一種語言符號,滿足日常生活需要,還作為精神層面的思維方式,創造和發展了思想文化。從現代漢語來看,盡管漢字字數大大減少,但在漢字的靈活性上卻遠超古代漢語,尤其是在思想層面上,現代漢語的歷史傳承性、兼容性、多元化,使其更具文化張力。近代以來,隨著西方術語、概念的傳入,漢語也由傳統的字化逐漸向詞化過渡,也促進了漢語范疇的進一步拓寬。外來詞匯并非是以“外語”方式直接輸入,而是以翻譯方式來轉換。作家阿來提出“漢語在被迫全球化的進程中,翻譯體的語言有助于對漢語的重建”。如生活中,大量外語典籍被翻譯成漢語,在傳播西方文明的同時,這些譯文本身也成為漢語新生力的重要表現,促進了現代漢語更趨多元化的發展。
二、漢語的品性
對于漢語的品性,與其文化張力一樣,都具有詩性特征。美國語言學家在對漢字的概括上提出“漢字是充滿動感的,不像西方語言的詞匯、語法等規則所限制;漢字在結構上具有與生活真實的聯系;漢字具有生命的邏輯性,接近生活與自然”。我們從漢語的詩性本質來看,文學運動的發展,最初是建立在語言個性與思想文化的表達差異上。如西方的語言在內涵、范疇及表達上非常明確,且具有較嚴格的限定。因此在西方理性思維主導下,產生了數學、物理學、化學、哲學等自然學科,而漢語,由于其詩性化特征,在長期的發展中其詩性特征仍被傳承。一方面,對于漢字所構成的語言多與情感表達有關。在漢語里,無論是單義詞還是多義詞,其意義并非嚴格限定,且具有模糊性;同時,在漢字本身構成上,以漢語表達的模糊性而充滿了歧義。我們在漢語文學作品中,經常看到某一個字或詞所構成的句子,其意義具有多重性,而對于很多詞匯、句子組成的文章,所表達的意義更具多重性。不同的人可以對相同的文字產生不同的理解,或者不同的人對于相同的文學作品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王蒙提出“古人侃侃而談,硬是把既缺少實證又沒有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的觀點講得頭頭是道、雍容華貴,文章的論點實際上是經不住嚴密的推敲,用現代邏輯或是實證的觀點它經不住推敲”。然而,漢語文學也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中國文學作品更具感染力。
另一方面,對于現代漢語寫作來說極富創造性。中國的漢語是世界上最豐富的語言,漢字的創造體現了東方人的思維與情感。我們說漢語是文字思維的過程,在用漢語來表達思想情感過程中,不僅需要用字、詞來表達,也需要輔以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透過文字背后來挖掘更多的文化故事。如在“自相矛盾”這個詞義表達中,既可以理解為前后不一致,也可以理解為古代“矛盾”所體現的故事,其意蘊是豐富的。從語言構成上來看,漢語不同于西方語言中的“語素”,每一個漢字既是漢語的基本詞匯,又是獨立的、具有相對意義的詞。所以,在漢語文學作品中,漢字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且在不同領域的運用中充滿了奧妙和創造性。再者,從漢語表達的韻律和節奏上,漢語的發音講究平仄規律,從而使得語言表達上具有獨特的節律性特征。如古代詩詞中的抑揚頓挫,在閱讀方式上具有詩性化特征。與之相關的是,除了韻律外,漢語在修辭上也更趨復雜,如排比、頂針、對偶、雙關、反語、比喻、擬人、反問、夸張、借代等等,其龐雜的修辭系統更加增強了漢語在情感表達中的微妙特色。我們從外國人學習漢語實踐來看,認識漢字很快、表達漢語也很快,但要從文學性上來表達文化意味則非常難,尤其是漢語文學中的修辭手法,往往是最難理解的東西。
三、當代文學的的失語與自信
當代文學在世界文化中的失語,一方面與漢字、漢語自身的復雜性、辨識難有關,另一方面與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關。長期以來,中國社會在遭遇變革中,其語言文學也受到排斥,特別是在西方霸權主義擴張下,漢語被認為是落后的語言,當代文學被認為是落后的文學。中國文學在國際地位上的失語,受到西方文化偏見的影響是深刻的。然而,伴隨著新中國的崛起,特別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漢語及漢語文學越來越被世界所認同。正如阿來所言“漢語這個偉大的語言,在全球化和被全球化進程中,其表現力一直處于迅速的擴展當中”。中國當代文學近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已經成為漢語文學強大的根本保證,也逐漸形成了自我特色。
【參考文獻】
[1]陳傳才.構建以審美為中介的文學價值系統——兼論文學理論批評怎樣應對多元化的文學格局[J].汕頭大學學報,2004(05)
[2]高玉.論中西比較詩學的“超越”意識[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4)
[3]劉紹峰.論文化自覺與新文學的主體性[J].湖南社會科學,2012(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