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楊家埠木版年畫和高密撲灰年畫作為中國民間美術的瑰寶,在2006年被確認為我國首批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之一。本文將通過構圖、造型兩個方面對楊家埠木版年畫與高密撲灰年畫進行比較分析,挖掘其藝術價值內涵,探討其文化傳承的意義。
關鍵詞:楊家埠木版年畫;密撲灰年畫;構圖;造型
一、楊家埠木版年畫與高密撲灰年畫之構圖比較
楊家埠木版年畫與高密撲灰年畫在構圖上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楊家埠木版年畫構圖飽滿,富有裝飾性,畫面呈現出一種歡樂熱鬧的氛圍,然高密撲灰年畫則用簡單明了的畫面構成,給欣賞者帶來一種全新的體驗
(一)楊家埠木版年畫以滿和分組連續營造熱鬧場面
民間年畫,一方面是為裝飾環境用,因此在造型和構圖上都必須滿足農民的什么心理,對構圖、形象、色彩都十分講究。另一方面它是農民愿望的寄托和表達,在表現手法上也需要合乎農民的接受能力。
楊家埠木板年畫的一個特點就是“滿”,它在一個平面內密密麻麻塞滿人物或其他象征吉祥之類的形象。這種“滿”的形象既是滿足了年畫裝飾性的需要,同時也營造了一種充實、熱鬧的氛圍。與文人畫不同,它不講究空靈、意境,也不需要欣賞者通過聯想才能完成欣賞過程。它在咫尺的畫面中,盡可能多的排滿各種形象,帶給欣賞者的感官感受是直接而醒目的。
分組連續是楊家埠畫面結構的另一個特點,這種構圖方式與唐代的《韓熙載夜宴圖》的構圖方式頗為相像。如楊家埠年畫《民子山》,描述了朱元璋成為皇帝的故事:“古佛寺朱洪武出世”,“眾牧童聚會,朝拜朱元璋裝皇帝”,“朱元璋殺犢而食,山神土地幫他欺主”,“劉伯溫出山保主”等。這些構圖根據故事情節的推進具有貫穿性,同時又分別構成獨立的畫面。年畫《三顧茅廬》、《郭瞹拜壽》都是此種類型的代表作。
(二)高密撲灰年畫以簡抒空靈之氣
高密撲灰年畫在構圖上與楊家埠木版年畫有明顯的區別,它更加注重空靈意境的表達。高密撲灰年畫的構圖安排是根據不同的題材區別對待的,因為繪制必須有一定速度,也會有意減少背景的描繪。它大部分撲灰年畫的構圖特點是簡潔空靈的,與文人畫的審美追求相似。尤其是“老抹畫”,以墨色為主,以立軸形式,有的詩書畫印俱備,題材多以儒家的“克己復禮、忠孝禮義”為主,體現了農耕社會傳統儒家文化對于普通老百姓的深刻影響。初期的撲灰年畫,不管是人物還是山,除了繪制方法的不同,繪畫效果與真正的人物山水畫布局和構圖非常相似。
通過上述比較如果說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畫面主要是營造一種熱鬧的年味,那么高密撲灰年畫便跟現代人心中的傳統的年畫意識不相符,這也是撲灰年畫的初期作品的特點。雖后期在色彩上引入楊柳青的色彩,在色彩上有所鮮麗,但構圖上始終呈現出留白較多文人畫的影響。
二、楊家埠木版年畫與高密撲灰年畫之造型比較
(一)楊家埠木版年畫大膽取舍,造型夸張
楊家埠年畫大膽地夸張,大膽地舍棄,與主題無關的情節拋棄,象征吉慶的內容夸張突出,畫面表現的主題開門見山,沒有任何的掩飾。
在門神年畫《神荼郁壘》中,畫面背景被完全割舍,唯剩一個頂盔摜甲的將軍,民間藝人將那粗壯的形象進一步夸張,身高不及四個頭長,使畫面構成長方形,雖與正常人比例相差甚遠,但是畫面毫無違和感,反而增添了畫面的力量感、震懾力。
民間藝人流傳的人物造型的畫訣更為具體:“年畫要好,頭大身子小。眉眼清楚,頭臉俊俏。……男子漢,四方臉。姑娘媳婦,瓜子臉。兒童娃娃,大圓臉。老頭老婆,福笑臉。戲曲人物,化妝臉。青壯年,螞蚱眼。姑娘媳婦,含情眼。老人要畫丹鳳眼。”畫兒童要做到“粗胳膊、粗腿,大腦殼,小鼻子大眼不要脖,五官緊要向里湊,千萬別把骨頭露。”從這些民間藝人總結的經驗當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到年畫創作時需要注意的造型方法,比例特點,更能體味到廣大農民的審美趣味。
(二)高密撲灰年畫造型逸筆草草,執著傳神
高密撲灰年畫中以人物造型為主的題材占大多數,自宋代梁措發端減筆人物,創立意筆人物的審美追求,“描寫飄逸”、“草草”的“減筆”風格”。在其作品《李白行吟圖》中重視人物的精神狀態,“全然是一派縱逸的行發,人物從頭臉到足下幾乎是一氣呵成”,而背景全然忽略,不著一物,給人以禪意空靈之感和無盡的想象空間。文人畫中這些意筆人物的美學思想同樣在高密撲灰年畫中顯現出來,雖然不一定是藝人們自覺的產物,但是對于文人畫的追慕肯定會使他們吸收并應用于年畫的創作。
撲灰起稿就帶有原始的審美情趣,以碳代筆揮灑自如,無拘無束,并且可以一撲數張。寥寥數筆的畫面線條起筆,代表了一種意境,一種心態。隨之勾線著色,雖不如寫意畫那樣灑脫飄動,水墨淋漓,但也帶有寫意性。《鐵拐李》雖是早期作品,但是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寫意的風采。
此外,高密撲灰年畫在人物衣服的造型上采用咸菜磕花的手法,咸菜磕花這種裝飾手段一定有它的創作靈感,這就是北方地區的飲食文化,山東盛產蘿卜,幾乎家家戶戶腌咸菜。蘿卜成了生活必需品,所以人們將其利用在藝術創作上也不奇怪。藝術與勞動創造有著密切的關系,生活實踐在藝術中的展現使藝術具有了生活氣息也具有了生命力。咸菜磕花這種塑造手法,極盡靈活簡單,如同蓋印一樣,是民間藝人的智慧結晶。這也是高密撲灰年畫與楊家埠木版年畫所不同的,獨樹一幟的畫風。
三、結語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年畫的創作經過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素養體現著創作主體的世代傳承,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天上人間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物,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美好理想和精神追求。通過對楊家埠跟高密年畫的比較,深入挖掘其構圖、造型的不同,將對兩種年畫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馮翼才.中國木版年畫集成·高密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中國年畫珍品·楊家埠木版年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王樹村.中國民間美術史[M].廣州: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4.
[4]沈泓.尋找逝去的年畫:高密年畫之旅[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房浩楠(1989.9-),女,漢,山東濰坊,云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中外美術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