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佳琪
摘要:公益廣告的重要社會功能之一是道德教化。從歷史倫理來看,道德是文化的主體,文化則通過媒介傳播,從而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當下這個全球一體、新媒介不斷推陳出新、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對人的道德倫理觀念進行重塑,顯然是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一環。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諸如公益廣告片《爸爸的謊言》《媽媽的等待》《打包篇》《筷子篇》《回家篇》等典型中國風格的公益廣告,之所以能實現“讓人眼前一亮,進而眼睛發熱,心頭一緊,有淚無聲”的傳播效果,其主題的創意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血脈,并升華為普世倫理價值觀。
關鍵詞:公益廣告;中國;社會影響
一、公益廣告在中國的興起
公益廣告是為倡導公共利益而進行的一種廣告宣傳,面向社會的,一種不以贏利為目的的特殊廣告,也稱公共廣告。公益廣告一般不同于商業廣告,它通過某種觀念的傳達,呼吁關注社會問題,以合乎社會公益的準則去規范自己的行為,支持或倡導某種社會事業和社會風尚。
公益廣告最早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在當時工業革命高速發展的時代,出現了一些嚴重的社會問題,公益廣告作為一種宣傳、啟示和勸誡應運而生,并逐漸傳人歐洲、亞洲,甚至全世界,其影響力不可估量。電視公益廣告最早出現于美國、法國等全國性大型電視網絡,之后歐美一些跨國企業和機構也紛紛加入公益廣告的制作和發布。
一些大企業更是在發布商業廣告的同時,不遺余力地制作公益廣告,如IBM的《四海一家篇》,通用電氣的《照亮人生篇》等。這些大公司敏銳地看到公益廣告雖然不直接宣傳自身產品,但可以突出強調企業的社會職責、意識和愛心,樹立企業高尚的社會形象,所以實際上在倡導社會時尚的同時,也起到了極好的自身宣傳的作用。這些公司將商業廣告和公益廣告完美結合,雙管齊下,牢牢占據著世界廣告的領先位置,可謂物質精神雙豐收。
中國的公益廣告源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市場意識的覺醒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公益廣告開始浮出水面,首先是從電視類公益廣告開始的。1986年貴陽電視臺首次播出了以“節約用水”為主題的公益廣告;1987年10月中央電視臺開創先河,首次在黃金時段推出《廣而告之》欄目,專門播放公益廣告,這個被稱之為“公益廣告”的廣告新門類開始走入大眾的生活。隨后,公益廣告開始從電視媒體蔓延到其他的各種媒體形式中,戶外公益廣告、雜志平面類公益廣告、社區海報平面類公益廣告開始迅速增加,特別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一大批反映中華傳統道德價值觀、文明風尚,形式多樣風格各異的公益廣告出現在各大媒體上,在全國掀起了公益廣告宣傳的熱潮。
公益廣告在中國這二十多年的發展,經歷了從萌芽到發展、繁榮的過程,一些耳熟能詳的公益廣告至今還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公益廣告作為一種高層次的廣告形式,自有它不可估量的特殊的社會價值,它發揮著規范社會行為、改善社會風氣、創造良好社會環境的作用。
二、中國式公益廣告的形成與特點
公益廣告這種特殊的廣告類型進入到中國以后,開始逐漸與中國本土文化不斷融合,形成了特有的中國范式。
(一)植根于傳統文化的中國公益廣告范式。在西方國家,公益廣告最重要的一個目的是喚醒公眾對突出的社會問題的了解、關注和反思,影響他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和態度,改變他們的行為和做法,從而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或緩解。其中一類是公共廣告(Public Advertising),是由社會公共機構如綠色和平組織,動物保護協會等社會團體針對他們所關心的社會問題發布的各類廣告。另一類是意見廣告(Opinion Advertising),這多是企業集團針對各類社會現象,闡述企業的態度。這是一種企業形象廣告的外延,表明了企業在社會中的個性。
而中國范式的公益廣告則主要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根植于其所屬的民族文化而存在。當前,公益廣告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追求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在不斷傳承和發揚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是公益廣告的文化根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公益廣告的制作和發展,在公益廣告制作中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更容易引起受眾情感共鳴,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因此,公益廣告和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在制作公益廣告時創造性地運用傳統文化元素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這方面,央視可以稱得上是是中國影響力最大的權威媒體,該臺播出的公益廣告在傳播效果以及在其制作過程中所運用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例如央視在2013年和2014年春節期間推出的“讓愛回家”春節系列公益廣告,在各頻道陸續播出后,感動了無數觀眾的同時也向全社會傳遞了濃濃的親情觀念和正能量。
公益廣告在中國的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強烈的內在聯系,從愛國主義文化、家庭文化、孝道文化、職業道德文化、誠信文化、禮儀文化幾個方面切入。
(二)成長于創新發展的中國公益廣告范式。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中,中國的公益廣告又兼具國際化因素與中國特色結合的特征,先后經歷了公益理念啟蒙、公益行動探索、普及社會共識等階段,濃縮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公益發展歷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式公益理念正在激蕩中成型。
從視覺設計中使用的元素到故事創意的表現手法,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不再只是守舊的表現,完全可以嫁接到新時代、新風尚的外衣中,形成更多讓人喜聞樂見的廣告內容和設計。
三、公益廣告參與主體兩級分化
公益廣告的參與主體主要有政府、媒體、企業、廣告公司、社會團體等。現代公益廣告在我國的起步較晚,作為一項公益事業,公益廣告的參與主體還是過于單一,還是以電視媒體及政府為主,企業和社會團體或因資金、技術、資源等方面的局限,參與不到公益廣告的制作與傳播中來。而一些專業的廣告公司通常則是以代理或與政府合作的形式來參與實踐,其能發揮的功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相比之下,底子薄、資金少的廣告公司不僅在商業廣告市場被極端地“邊緣化”,也因其資源和資金的匱乏無力甚至無意參與公益廣告,加之我國廣告從業人員結構仍處于調整期,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仍有待提高,其對中國元素和公益廣告的認知、實踐能力以及所擁有的社會、文化資源與媒體相比相去甚遠,造成了廣告公司在中國元素公益廣告中作用的缺失。
對于企業而言,公益廣告宣傳是其實現商業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可多得的良機,但由于并未形成廣泛認可的企業參與公益廣告的合理模式,企業借“公益廣告之名,行商業廣告之實”遭到強烈的質疑,重大活動中以塑造與傳播國家、民族整體形象的中國元素公益廣告大多繞開企業參與,以防公益廣告成為變相的商業廣告。
【參考文獻】
[1]曹華.公益廣告中商業性信息的隱性訴求[J].新 聞 愛 好 者,2009.
[2]段新灑.中國公益廣告二十年歷程回顧與未來展望[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
[3]黃升民.“中國公益廣告”問題之辨析[D].廣告大觀綜合版,2007(5).
[4]趙民,李東.公益廣告的現狀及其發展的幾點建議[J].新聞大學,1997.
[5]倪寧.廣告新天地[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