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畫片作品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它本身,還有它是一種廣泛的文化,對民族文化的宣傳發揚、國家形象的塑造和提升,以及向其他產業領域進軍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的文化積淀非常深厚,但是汲取文化而生的動畫產業卻不如美國成功。我們要不斷創新,要充分意識到動畫是面向市場的文化產品,加強技術和內容上的創新,促進我國動畫電影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動畫片;優缺點;發展
一、簡述中國動畫發展歷程
當代中國動畫業正在不斷的步入一個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期,動畫產業的發展是需要相應的動畫理論給予支持、推促與引導的。縱觀我國這幾十年的動畫發展歷史,便會發現動畫理論建設在中國動畫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意義。
1926年,萬氏三兄弟成功的拍攝了《大鬧畫室》,是我國動畫史上真正意義的開山之作。1930年他們制作完成《紙人搗亂記》,這部作品和此前的《大鬧畫室》一樣都是仿效當時歐美動畫片的風格和樣式,采用真人與動畫相結合的方法制作的。隨后他們又一鼓作氣拍攝了13部動畫影片,有抗日愛國宣傳片,有反侵略、反封建的題材,有小動物為題材的寓言故事等。其中的《駱駝獻舞》是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影片。1941年9月,萬氏兄弟制做了中國、也是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一《鐵扇公主》。此作品在上海市的大上海、新光、滬光三家影院同時放映,達一個多月之久,激起了人們的熱情,盛況空前。
中國動畫誕生后,就是在戰火紛飛中成長起來的。1946年10月1日,中國第一個人民電影制片廠一東北電影制片廠成立,并建立了動畫組。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成立,中國動畫電影很快進入了興盛繁榮時期。但是在1966-1976 年,是我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使中國動畫遭受毀滅性的打擊。中國動畫前進的速度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這十年里雖然一批有才華的中國動畫家還是制作出具有國際頂尖水平的動畫短片,并在國際上屢屢獲獎,但在光芒的背后,中國動畫并沒有被引導向產業化方向。
二、國內目前動畫的現狀以及優缺點
以中國動畫《藍貓淘氣三千問》為例,作為一部面向青少年并以科普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動畫,它的確成功地吸引了許多的少年兒童,但它卻被大部分的成年人所詬病。之所以這樣,除了畫面粗糙以外,還有其內容錯誤頻出的原因。對于尚處于學習知識階段的兒童來說他們正處于學習吸收知識的時候,自然會對其中的知識全部接受,但隨著認知的增加,一定會發現其中的問題與自己所學知識的矛盾,而如果他們沒有發現不妥之處仍然接受錯誤的信息,那么中國動畫《藍貓淘氣三千問》就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后果——對兒童的誤導。
日本有名的國民動畫之一《哆啦A夢》在這一問題上處理得比較好。動畫的主人公之一哆啦A夢的身高被設定為129.3cm,這是當時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同時,創作者把它的體重、彈跳高度(遇見老鼠時)、奔跑時(遇見老鼠時)和腰圍都設為129.3。這樣的設定,很容易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哆啦A夢給人以平易近人之感。而《哆啦A夢》可以成為國民動畫,是因為它的觀眾不僅僅是兒童,還包括許多青年人和成年人。它從1969年誕生至今,已經走過了44年,動畫主人公野比大雄被戲稱為“萬年小學生”,因此,它是一部陪伴著日本兒童一代又一代的國民級動畫,是一部經得起推敲、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動畫。
從這樣的兩部動畫中我們不難發現,雖同樣地以“孩子是觀眾”為前提,但顯然中國動畫的做法并不成功。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中國動畫所想要表現的東西,并不是少年兒童內心世界或現實生活的反映,而更多的是成年人單方面的希望兒童擁有的東西(包括知識、品格等)。這樣做出來的作品從內容到人物塑造都會嚴重的失真,是很難得到除幼兒以外的其他年齡段的觀眾的認可的。同時,如前所述,一旦幼兒日漸長大,這樣的作品只會被摒棄而不會對其日后的成長產生更大的影響及更深遠的意義。要想制作真正孩子愛看的中國動畫,應該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看世界,去發現題材,關注他們的感受。在很多的時候,中國動畫作品的技術水平可能并不高,但其優秀的故事內容仍可打動成千上萬的觀眾。要知道,并不是每個看動畫的人都是對動畫技術有著極深研究的,他們當中更多的是對動畫制作一竅不通的“門外漢”。因此,制作方在一部動畫作品中到底運用了什么繪制手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講述的故事是否能打動他們。由吉卜力工作室創始人之一高田勛所制作的《鄰居家的山田君》并沒有什么宏大的場面,畫面就如小學生的水彩畫那樣簡單,但就是這樣簡單的畫面,將山田家的生活瑣事用獨特的方式成功表現出來,贏得多方的贊譽。
三、結合現有社會及政策環境,分析中國動畫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動畫現在正飛速發展,但是也需要改革。要建立在汲取以往經驗和別國經驗的基礎之上,保持我們自己民族風格和美學品格。
動畫電影本身就是綜合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融合了畫面、色彩、音樂、造型等多種元素。我國動畫在這些方面還停留在膚淺的層面上,反觀日本動畫,在人物造型、繪畫技巧、色彩搭配、情節內容、主題內涵和音樂方面都做得非常優秀。動畫需要的是創作與技術兼備的復合型人才,但目前我國動畫教育大多仍只定位在具有藝術性質的技能掌握上,缺乏創意、策劃、管理、營銷等專業的設置,培養模式單一;部分學校本科教育分工過細、限制過嚴,學生很難在大學階段兼修其他科目,造成藝術修養不足,實際操作能力差。在創意人才培養方面,我國受到專門創意培訓的人不足10萬,而日本至少有5000萬人,美國有4000人。而且我國動畫教育多數以美術為本位,缺乏文學藝術與電影方面的學習與訓練。隨著中國逐漸成為動畫來料加工大國,本土的動畫創作人才大量離開本行業和外流,更加劇了創意人才的匾乏。動畫的發展不僅需要創意人才,還需要創意和制作等方面資源的全面整合。
四、結語
國內動畫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要在保留現有的優點的同時,多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與模式,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時多吸收時代的特色,敢于創新,勇于突破。尤其是在年齡上,不能局限于幼兒年齡層段。動畫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深刻的認識與創意,而不是假大空的市場快餐式短片,要從根本上培養具有藝術性質的技術人才,這樣我國動畫才會有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鎮之.中國電視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11-13
[2]方建國.中外動畫史[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22-23
[3]陶雯.中國動畫創作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接受[J].文藝爭鳴, 2010(20)11-12
[4]劉麗穎.對中國動畫產業發展概況的思考[J].電影文學, 2009(21):15-16
作者簡介:李高昱昊,浙江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學歷: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