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典
摘要:我國于二十世紀初,在民族戲曲,說唱音樂,民歌的基礎上,在建國前,形成了我們自己的民族新歌劇。在新秧歌運動中,所產生的秧歌劇的基礎上,于1944年創作的歌劇《白毛女》,并于1945年首演于延安,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繼《白毛女》后,又出現了《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江姐》等具有民族特點的中國歌劇。一方面繼承了我國戲曲藝術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汲取了地方戲曲,風俗,民歌的精華,確立了具有鮮明民族特點的藝術風格。這些優秀的新歌劇猶如中華大地上一朵絢麗的奇葩,成為中國人民勇往直前。
關鍵詞:中國新歌劇;音樂劇;民族歌劇;形式單一
音樂劇在中國還處于創作償試和探索階段,起初是中國歌劇院自己創作并上演音樂劇《現在的年輕人》,差不多同時,上海歌劇院創作演出了《風流年華》。引進國外音樂劇,始于80年代中期,1987年5月,由中央歌劇院首演百老匯著名音樂劇《樂器推銷員》和《異想天開》,上海戲劇學院也曾在此時間上演《窈窕淑女》,沈陽上演《搭錯車》。此后十余年間,全國各地公演了數十部有一定影響的音樂劇,且絕大多數系創作。從以上看來,音樂劇在中國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就是始一創作嘗試和探索,同時也注意引進。
一、新歌劇的形成與發展概述
談到新歌劇的形成的發展,首先應弄清什么是歌劇?歌劇就是以唱歌為主,把戲劇、詩歌、音樂、舞蹈和美術結合在一起的一種綜合藝術,人們常把它稱之為戲劇的音樂形式或音樂的戲劇形式。
中國歌劇藝術萌芽于“五四”運動后黎錦暉創作的一批兒童歌舞劇。到抗日戰爭時期,已有了相當的發展。但新歌劇的真正確立,是在新秧歌運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五幕歌劇《白毛女》。該劇采了河北、山西、陜西等地的民歌與地方戲的曲調,并加以改造,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樂形象。
繼《白毛女》之后,一些作曲家又創作了一批新歌劇,如《劉胡蘭》、《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紅珊瑚》、《江姐》、《洪湖赤衛隊》等等與政治生活、思想運動有關的新歌劇。
二、中國新歌劇的音樂素材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回顧新歌劇中優秀的經典的歌劇,不難發現他們的音樂素材來源都是與民族文化緊密相連的。比如說《我要活》在音樂上先是以民歌為素材的簡練的歌曲風格的唱段,后吸收了秦腔的哭腔手法,再吸收河北梆子的音樂素材,將唱腔發展到更加高亢悲憤的境界,從而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小二黑結婚》和《劉胡蘭》兩劇則以山西民歌和山西梆子作為歌劇音樂的基調,而《草原之歌》雖借鑒了西洋歌劇的表現形式,但音樂基調卻采用的是藏族的山歌和舞蹈。《洪湖赤衛隊》主要從湖北花鼓戲和天門、潛江一帶的民間音樂素材中汲取最富于生命力的音樂而創作的。《紅珊瑚》的音樂主要基于各地地方戲曲音樂進行創作的。
三、目前中國民族歌劇的形式單一及不景氣的現象
第一,政治歷史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在“延安誕生”的歌劇,不自覺的以歌劇服務政治,使歌劇政治化、工具化,在這一時期,出現過優秀的新歌劇,但是,自覺不自覺中歌劇應有的美的創造湮沒在政治實用主義的激情之中。
第二,中國真正的文化精華在于老百姓,倘若不深入群眾,就無法產生優等的具有特色的歌劇。眾所周知,曾有的民族歌劇輝煌時期的優等作品,無不真誠的尊重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新生人民群眾的審美理念,審美需求,貼近人民大眾的歌劇才會有光輝的前途。
第三,失去了如歌旋律,由于當代作曲家出于院校,寫出的音樂立體感,交響性較強,不像過去時代的某些歌劇多是“旋律加伴奏”,毫無個性,失去了像馬可、劉熾、李劫夫這些旋律大師,只有對民間音樂有著深厚修養,以及獨到的改編功夫,才能使其旋律的創作猶如來自心靈深處的真誠歌唱并直達觀眾的心靈深處。切記旋律不但是中華音樂的靈魂,也是中國歌劇的靈魂。
第四,對歐洲歌劇的認識上的誤解,現在一些人一味的追求所謂的“陽春白雪”,認為西洋歌劇才是真正的,規范的歌劇,刻意的模仿使其失去民族本色。借鑒固然是好,但切莫忘了中國觀眾的思想歷史和審美意識是與西洋人不同的,中國人民長期受中國傳統戲曲及山歌、小調、勞動號子所感染,對于產生于王室貴族的西洋音樂所不同的,不能以那種中國人民群眾無法理解的嚴肅音樂來束縛和規定中國人民的愛好和審美。
四、中國歌劇必須堅持民族特色,迎新與繼承
歌劇史文學藝術的一個門類,屬于意識形態范疇,倘若我們追求與西洋歌劇接軌,就等于一個民族文化湮沒于另一種民族文化,等于要中國歌劇抹煞自己的民族特色,被中國歌劇完全喪失獨立的民族品格,喪失本國豐富多樣的民族音樂。在歌唱上,中國民族音樂的主要性為本國文化的一部分,要代表和體現中國音樂文化和鮮明民族特色,就要把握正確的方向,不能盲從,美聲唱法固然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發聲體系,但民族唱法回味唯美,所謂的發展必須基于中國傳統音樂基礎上,堅持民族性,不使其沉淪于民粹主義,而是廣納博收,發揚光大,繼承和創新民族音樂,豐富其表現形式,賦予其新的內涵。
五、音樂劇——中國新歌劇的發展形式
音樂劇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和中國音樂的結合將是中國新歌劇的未來發展新的形式。
音樂劇是一門把文學、戲劇、音樂、歌劇、舞蹈、美術、建筑等藝術元素熔為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這一藝術形式首先發生于西方。中世紀以后,音樂、文化上有再次打的變故,一次是以文藝復興時期文化的世俗化,再就是,二十世紀的音樂文化的通俗化。
西洋歌劇的興起正是隨著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音樂的世俗化而興起,到了二十世紀,西洋歌劇的發展異彩紛呈,出現了新品種,在“正歌劇”、“喜歌劇”、“輕歌劇”之外,出現了“音樂劇”、“合唱劇”等。誕生于二十世紀的美國音樂劇實際上是輕歌劇的發展與演進,它熔美國現代流行音樂、舞蹈、戲劇為一爐,體現著當代社會生活,但它不同于輕歌劇的“輕”和“小”,而常是大制作。
在美國,50年代,好萊塢音樂劇《俄克拉荷馬“、《七兄弟,七新娘》,同百老匯音樂一道,風靡美國舞臺。
在英國,60年代,帶搖滾歌曲風格的音樂劇《約瑟人》,《耶穌基督超級明呈》也隨之紅極一時。
音樂劇《悲慘世界》連演129年。《貓》在倫敦連演48年而不衰,創下了輝煌的記錄。
而音樂劇在中國的創作嘗試始于1982年的《現在的年輕人》,再到引進國內首個音樂劇《樂器推銷員》和《異想天開》,再到創作的《雁兒在樹梢》、《請與我同行》、《公寓十三》、《特區回旋曲》、《山野的游戲》、《人間自有真情在》等,都有非常積極向上發展的良好趨勢。
六、結語
我國民族眾多,其不同民族的優秀文化更是發出奇目的光輝,歌劇曾推動、見證了中國的一段歷史,并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經過殘酷摧殘的文化瑰寶,一朵奪目的奇葩,雖有短暫的恢復,如今還是被冷落,為振興中國民族歌劇,就要順應時代的變遷,根植于中國博大精深的變化,只有敢于創新,只有堅持探索,只有吸取本民族的精神,只有執著追求,才能使它復蘇,并走向繁榮,走出中國,走向世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只有帶著求實與探索的精神,以一種新的形式來繼承中國民族歌劇才能走出一片春天。
【參考文獻】
[1]夏滟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王鳳岐.歌劇藝術與欣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3]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李德勝.音樂知識手冊[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