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頓吏治歷來是各王朝統治的中心,但晚清甘肅官場并沒有因為皇帝的重視而改變。相反,丑態百出,具體表現在權奸當道,吏治敗壞、貪污腐化,賄賂公行,窮奢極欲和軍紀敗壞、營制廢弛等幾個方面。巨大的社會危機使晚清封建王朝處在崩潰的邊緣。
關鍵詞:晚清;甘肅官場;腐敗
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開始,整頓吏治,肅清官場不良風氣成為各個王朝統治的重心,但是官場風氣并沒有因為歷朝歷代皇帝的重視而日趨清明,其內部問題反而層出不窮。晚清甘肅官場更是丑態百出,《道咸宦海見聞錄》反映了很多道光、咸豐、同治年間甘肅吏治黑暗的情況,筆者從社會史的視角淺析,以期能夠更好地理解當時的社會現狀,并能為后世提供些許借鑒。
清時的甘肅地域遼闊,“廣二千一百二十里,表一千四百一十里”,不僅包括今天的甘肅一省,而且還包括寧夏和青海的西寧地區、新疆的鎮西府(巴里坤地區)和迪化州(烏魯木齊地區)。咸同年間,甘肅吏治腐敗呈現出常態化、普遍化的狀態。縱觀形形色色的吏治案件,大致分類,首先是官吏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張集馨載“甘肅清查案,上年(1849)辦理未能核實。劣募高下起手,一事兩歧者甚多”。劣募在官場之中大顯其手,左右政務,這與其特殊的社會地位有密切的聯系。
清時,由于地方官員變動頻繁,而幕友流動性不強,熟知當地事務,即官有封建而吏無封建。同時,明清時以八股文考選官員,存在很大弊端。新科進士被派到基層州縣為官時,通常對實際政事毫不知情,需要幕友的幫助。即“錢谷刑名一切資之幕友,主人惟坐嘯畫諾”,則“州縣官如琉璃屏,觸手便碎”。雖一定程度上受幕友牽制,官員的道德素養和職業品質仍是影響官場風氣的主導因素,但很多時候州縣官與幕友則是沆瀣一氣。清光緒間舉人徐珂曾嘆道:“明朝與宰相、太監共天下,本朝則與胥吏共天下耳”。
晚清時期由于特殊的捐納制度,所選官員,本身的綜合素養不高,“不知政治軍事為何物,他們只知道弄錢耍樂”,缺少為國為民的思想。道光皇帝也曾感慨:“我最不放心者是捐班,他們素不讀書,將本求利,廉之一字,誠有難言。”這類“捐班”官員到任之后,唯利是圖,極盡斂財之能事。
比如咸豐六年(1856)至咸豐十一年(1861)擔任過陜甘總督的樂斌就是腐化墮落的典型。“樂斌者,鑲紅旗人,年二十五歲猶閑散。旗人殺虎口副將某無子,愛而為嗣,副將死,即襲其佐領,在京營當差。……與刑部門皂禁卒往來,遇有倉場及旗人官事交部訊問,樂斌與司書禁卒關說照應,打聽消息,預為之地。被訟人所出資財,樂斌與禁卒分潤,日積月累,進款增多,得以獻媚上司,結納僚屬,遂得盛京副都統,奉旨赴西藏迎呼畢勒罕,轉眼而得成都將軍,又署總督,遂得肆其所為”。這段材料,就是對樂斌其人的高度概括,此人主甘五六年,情形是可以想見的。
當時主持甘肅軍務的提鎮將官有穆圖善,初在多隆阿部下任職,鎮壓過太平天國革命。此人“與戰陣攻取,全不了然,多隆阿視之為奴隸,穆圖善尊之如父兄,言語囁嚅,進退越趑趄,有忍人之所不能忍者。所帶各勇,自為隊伍,三五十成群,淫搶無所不至”“一路如火燎原,甚于盜賊”。
固原提督雷正綰,“即困于煙”,“兼迷于色”。軍隊全無紀律。“將領頗有思去者”。嗜吸鴉片,每日需膏二兩。不管行軍打仗,一旦癮發,“則須覓一間僻處所過癮,精神日短,身體日衰”。所帶兵丁“軍律廢弛”,涂炭生靈,無所不為。如此,省內清兵,形同匪盜。腐敗日甚,已成不可挽回之勢,靠這樣的軍隊,要鎮壓如火如荼的回民起義,談何容易!同治六年(1862)爆發了大規模陜甘回民起義,與西北人民受著嚴重的剝削壓迫和殘酷的統治是分不開的,回漢發生糾紛,州縣官并不能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去查明事非曲直,卻向來偏袒漢民,回民心中滋生仇恨,造成了大規模的回民起義。
究其原因,道咸同時期甘肅官場腐敗現象的滋長,很大程度上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道咸年間內憂外患的局面,官場中官員基于利益和道義的不同,各執己見,黨派林立,斗爭激烈,加速了政局的腐敗和王朝的衰落。
同時,清朝的職官俸祿也是導致腐敗的一個原因。據清《戶部則例》卷七所記,清代一品官每年薪俸180兩,二品官155兩,三品官130兩,七品官每年得到的俸給只有45兩,八品官40兩。這樣的薪資標準,對于當時的州縣官員來說,很難養活老小,周轉屬吏隨從的開餉以及衙門的辦公費用。清政府曾采取高薪養廉的方法,使官員的薪俸狀況有了改善,但官員間送禮動輒千金,助長了奢靡之風,因此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官員貪污腐敗問題。
道光朝吏治的敗壞,官員腐敗的惡性發展,與統治者在整飭吏治過程中實行的一系列錯誤方針分不開的。道光道光二十七年,他對行將上任的四川按察使張集馨說:“汝此去,諸事整頓,我亦說不了許多,譬如人家一所大房子,年深月久,不是東邊倒塌,即是西邊剝落,住房人隨時粘補修理,自然一律整齊,若任聽破壞,必至要動大工。此語雖小,可以喻大,即曲突徒薪之論也,汝當思之。”這表明,道光此時只想維持現狀,小修小補,只求表面“一律整齊”。對存在問題,他實際主張敷衍了事,他的方法就是殺雞嚇猴,治標不治本。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官員腐敗問題必然難以真正觸動。
社會問題總是環環相扣的,吏治失范,又進一步加重了平民與特權階層的矛盾。道咸時期,人民貧困,游民(脫離了生產資料的農民)激增,不堪的生存環境,加上特殊的社會矛盾,成了民變頻生的助推力。自嘉慶年間的白蓮教起義和天理教暴動后,不但民間秘密宗教活動仍綿延不斷,民眾聚眾滋事也增多,目的是逃荒抗糧,反對高額地租和橫征暴斂。社會矛盾不斷加劇,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因為巨大而深刻的社會危機使得不管是基層州縣官還是統治階級,無法做出合理有效的調整,小修小補已經無力改變社會現狀,封建帝國的機制想要自我調整自我完善已舉步維艱。須得經過徹底的社會內部變革,對根深蒂固、千瘡百孔的封建帝國形成強烈的沖擊,甚至作為推手,使其向前發展,擺脫停滯不前的窘境。
不僅甘肅一省,整個中國亦面臨著極大的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統治基礎已經開始潰散,統治階級的思想和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形勢,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在所難免。
【參考文獻】
[1]清史稿·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6.
[2]賀長齡輯.皇清經世文編(卷十四)[M].臺北:文海出版社,2006.
[3]汪輝祖纂.學治臆說.[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徐珂輯.清稗類鈔·胥役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作者簡介:李雪玲,女,漢族,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3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