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地指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堅持政府主導,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文化館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承擔著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實現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讓群眾文化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任務。文化館面向群眾主要以“提高群眾的藝術鑒賞能力,增強群眾的藝術創作興趣,提供群眾學習的機會”為理念。以開展各種藝術類的培訓(如:舞蹈、美術、攝影、音樂、戲曲等)、組織文藝演出、各種文化活動比賽等為方式。為了適應新形勢、新發展賦予的新任務,不斷創新文化館的管理模式,提高文化館的服務水平,滿足廣大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一種新型的文化館的服務方式——數字化文化館應運而生,成為當今網絡時代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產生了巨大變化。經過調研我發現當下文化館服務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單一性
文化館的服務方式大多為舉辦幾場群眾性的文藝演出,舉辦幾期藝術培訓班,開辦幾場講座,放幾場公益電影,條件差點的地方甚至常年不開展活動。大大降低了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滯后性
隨著網絡和數字技術的發展,群眾的文化消費方式和習慣也越來越多地倚靠網絡和數字媒介,虛擬空間的影響越來越明顯。
(三)封閉性
由于場地和上課時間的固定性,使很多離文化館較遠地方的群眾不能參與到活動中來。
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深入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消除盲點、提高標準、完善服務、改進管理”;“發揮各類信息網絡設施的傳播作用,實現互聯互通、有序進行”。《文化部關于加強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也對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公益性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出了部署。
數字化文化館的公共文化服務是依托互聯網這個廣闊的網絡平臺而構建的,其創新的服務方式相對于文化館傳統服務表現在網絡化、數字化,它可突破時空和區域限制,達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全覆蓋。具有不可替代的先進性、開放性和高效性,是當下文化服務的重要手段。
數字化文化館主要具有以下服務特質:
(一)公益性
文化館是開展社會宣傳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組織輔導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綜合性文化事業單位和活動場所。
(二)創新性
數字化文化館是對文化館陣地服務、流動服務的全覆蓋。通過網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計算機服務網絡平臺、數字化服務室、電子閱覽室等服務項目,將文化館職能的所有服務內容外延,并突破服務時空、場館、受眾的局限,增加資源的無限次使用率,是當下創新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
(三)便利性
數字化文化館的文化服務模式比任何一種傳播方式都更快、更直觀、更有效、更便利地提供信息服務。人們可以在個人電腦、數字電視、移動電視以及手機等新興媒體獲得在線服務。
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主要包括文化藝術鑒賞、文化活動的參與、文化技能的學習、文化藝術的創作等四個方面,這也是數字化文化館服務的基本方面。不同的是,基于網絡虛擬空間不受時空和地域限制的優勢,數字化文化館可在服務類上作更廣泛的擴展。
(一)在線培訓服務
這是數字化文化館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可根據群眾的基本需求,分門別類對課程作合理設置,提供豐富多彩、覆蓋各個藝術門類的課程選擇。其主要包括音樂、舞蹈、美術、攝影的基本課程,按照不同程度班別設計各種音視頻及文本課件,在網絡上讓廣大群眾共享,并通過授課老師開設的博客或QQ群在線進行輔導,增加有效互動。
(二)在線展覽服務
開設網上演播廳播報各類專題文化活動;開辦網上展覽廳,展示各種藝術門類的優秀作品、以及文化館的歷史資料、成長步伐、階段成果等,供社會公共進行欣賞和了解;設置文化館內部資料出版物欄目,制作、展示本館網絡雜志,進一步擴大宣傳和覆蓋,促進文化信息交流。
(三)在線活動服務
包括陣地服務、流動服務,這就是前文提到的全覆蓋的意義所在,即是數字化文化館覆蓋著陣地服務和流動服務的內容,利用網絡平臺,結合傳統的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同時,進行在線群眾文化活動,強化文化活動主題,擴大文化服務受眾面。同時,在線展示日常的陣地服務、流動服務、豐富群眾對文化活動資訊的獲取。
(四)遠程指導服務
文化館應成為全區域群眾文化活動的指導中心。數字化文化館利用網絡平臺,根據各種專題文化活動、重大節慶藝術活動進行策劃,給出不同活動的操作規范、活動內容、安排專家在線指導,提高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理論及藝術水平。
(五)區域聯動服務
這是數字化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的重要突破。它打破館際壁壘,實現區域聯動,加大資源整合,實行全城一館制,統一服務標準,規范服務行為;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和協調機制,降低服務成本,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打造數字化文化館的超級服務聯盟,為群眾文化提供豐富的、便利的、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
總之,隨著互聯網的不斷高速發展,數字文化館通過文化與科技的結合,吸引更多的群眾、更年輕的群眾到文化館來。利用這種互動體驗的方式,即提升了民眾參與的積極性,又在娛樂中提高了民眾的藝術鑒賞能力。數字化文化館服務具有廣闊的設計前景和操作空間,必將在日益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脫穎而出,發揮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李俊潔,女,山東省煙臺市,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群眾文化美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