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更好地發揮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要著力將美術教育提升為文化教育。本文立足美術課程人文性特征,旨在分析美術學科的人文內涵,以及如何在新的美術課程標準下提高美術教師的人文素養,體現美術課程的“人文性”。
關鍵詞:美術課程;教育;人文性;人文精神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德主要途徑。”這說明美術課程改革的顯著特點就是不再把它看作是一門單純教學美術知識、技能的技術課程,而將其定性為具有“人文”性質的學科。
一、對于“人文”一詞的理解
“人文”一詞是經常被提到,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文呢?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提出的人文主義理論來看,人文應該是一種高度重視人以及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度;而我國《辭海》一書指出,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然而,文化現象也有落后的、愚昧的,我們今天所說的人文、人文精神、或人文素養,一定是指人類文化中科學的、健康的部分,是指一種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在這些價值觀和規范中,包含著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等思想觀念,是人類文化中先進的、核心的部分。雖然東西方國家對“人文”的解釋有所差異,但總得來說,其基本內涵是相通的,都是指重視人的文化。
二、美術學科定性為人文性學科的意義
(一)將美術學科定性為人文學科,對美術課程實施的具體取向具有決定性作用
將美術學科定性為人文性學科,使美術教育從根本上轉變到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充分體現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走出了單一的技能訓練為主的美術教育誤區。也就是說,追求美術課程的“人文性”,實則是指通過美術教育將學生培養成既有藝術又有文化,且具有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獨立人格的人,而不是單純注重學生對美術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這對于美術課程實施的具體取向具有決定性作用。
(二)將美術學科定性為人文學科,對于幫助學生實現生命自我構建具有重要作用
人的一生,除了學習知識之外,還需要一些情感的感受和體驗來進行生命的自我構建,而這種情感或非智力因素就可以通過藝術教育來完成。具有了人文性的美術課程可以使美術學習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活潑輕松。美術課堂可以從“人文”的角度出發,自然地與語言、道德、倫理、技術等內容進行聯系,引導學生關注美術與人的情感、價值觀、生存態度等關系,學會關心人類的文化現象,對各種人文學科中蘊藏的美的因素進行挖掘提煉,并以美術學科的直觀形式展示出來。
三、對追求美術課程“人文性”的思考
(一)美術學科與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
在人類知識體系中,人文性的東西更多的通過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學科體現出來。藝術通常是由形式和內容兩部分組成的,人文性的東西就涵蓋在內容里了。對人以及人的價值、尊嚴、情感、道德、文化的關注等人文特征都內蘊于不同歷史、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表現出對人的精神的關注、人生的關注、對人與自然和社會和諧的關注。
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和中國傳統繪畫為例。歐洲文藝復興崇尚人性,主張以人性取代神性。無論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還是拉菲爾的《西斯庭圣母》,亦或是米開朗奇羅的《大衛》等曠世名作,無一不流露出藝術家的激情與人格寫照,無一不流淌著對人性的贊美和對人文精神的追求。相比與西方傳統繪畫,中國傳統繪畫更講究意象繪畫,畫家善于采用筆墨、比興、程式等表現手法充分表達其志向、思想感情和意趣。例如,最廣為人知“梅”、“蘭”、“菊”、“竹”四種植物,常常成為畫家用來表達自己對崇高的品質和道德精神的追求,梅蘭菊竹的人格化在文人畫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可見,美術學科是一門極富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的學科,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和人文素質教育內涵。學生在欣賞這些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藝術作品時,會對蘊含在作品中的藝術家的理想、道德、尊嚴、情感、真、善、美、個性、自由等人文精神產生共鳴,受到滋養,并獲得啟迪,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也會隨之得到提高。所以,美術課程可以說是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一條主要途徑。
(二)美術課程如何體現“人文性”
將美術課程定為人文性學科,這也意味著,如何突出美術課程的“人文性”,成為每一位美術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從教師的角度來看,能否培養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的學生,教師的人文素養是關鍵因素。由于專業原因,以往美術老師更注重專業技能上的訓練,而相對忽視自己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培養。因此,美術教師需要加強人文知識學習,不斷提升個人的人文素養。在教育服務中體現人文情懷,尊重、關心和愛護每一位學生,向學生傳遞一種“真”、“善”“美”。只有教師做出好的表率,才能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
其次,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應著力將美術教育提升為文化教育。例如,教師在進行美術欣賞課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從形式上認識美術作品的價值,而且要讓從內容上理解作品所表達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象;在進行寫生、工藝制作等美術課程教學時,盡可能將技能的學習與表達結合在一起,通過表達活動引導學生關注人文精神;在進行綜合探索性課程教學時,可以將美術學科與語文、歷史等其他文化學科緊密聯系起來,也可以將校園文化和民間文化融入美術課堂,在課堂上營造出一種人文氣氛來感染學生。但是,要避免過分綜合,將美術課上成文學課或歷史課,不能脫離美術,為了“人文而人文”。
四、結語
總而言之,要將美術課程打造成人文性課程,構建學生的精神世界,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斷高教師的人文素養,注重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傳播和養成。
【參考文獻】
[1]尹少淳. 美術課程的性質與特征 [J]課程.教材.教法,2015(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龍賽(1993.2—),女,漢族,籍貫:湖南省株洲市,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5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學理論 研究方向:美術教育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