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惠杰
摘要:創新,是社會主義新人的個性和能力特質,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時代的迫切需要。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創新人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徑。只有以創新為目標,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帶動學生學好知識、學活知識,全面發展各方面綜合能力。新《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學生智力的核心部分。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所謂創新意識是指一個人不愿墨守成規,渴求標新立異,自覺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徑,從超常規的獨特視角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態度和意愿。在創新活動中,有了創新意識,才能抓住創新時機,啟動創新思維,產生創新方法。因此,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成為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內容之一。教育學告訴我們“興趣是學生發展創新思維能力的巨大推動力”。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人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而且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自己也要有創新意識,要善于捕捉創新信息,發掘學生潛藏的創新誘因,把握創新教學。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一揭示題目,有個學生突然問道:“老師,為什么課題用‘毀滅,而課文大部分內容都是寫圓明園的輝煌景觀呢?”為了突出這一教學難點,我相機鼓勵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聯系自己平時所讀、所聞和自己課前收集到的材料,展開分析討論,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和探究問題的強烈欲望。從而培養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意識。接著,我抓住他們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評議辨析,學生越議越明。得出了寫圓明園的輝煌,更能激發大家對“毀滅”的不甘與惋惜,對英法聯軍恨之入骨,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這一正確答案。這樣一引導學生就能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多途徑地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創新思維空前活躍,創新意識得到了極大的保護和培養。
二、發掘潛能,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生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大腦發育正常的人都蘊藏著創新潛能。創新教育使命就是開發人的創新潛能,培養人的創新素質,發展人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創造性思維主要表現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思維的新與活。就是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時,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和自己內心的感受,不盲從他人觀點,不迷信權威,不人云亦云;在表達自己意見和思考問題時,有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真情實感。
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離不開創造想象能力的培養。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關鍵。因此,語文教師應該運用有效的機制和科學的方法,為學生提供表現創新的機會,發掘每一個學生的創新潛能。例如:教學《狐貍和烏鴉》一文時,我利用結尾悟空白,培養思維的創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寫“狐貍叼起肉,鉆到洞里去了。”我引導學生展開,從不同角度去考慮:鉆回洞的狐貍得意洋洋地夸自己聰明,笑烏鴉是個大笨蛋;有的說狐貍美美吃了一頓,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覺。我接著問:“當烏鴉眼睜睜地看著狐貍叼著肉鉆進洞時,烏鴉會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烏鴉很后悔,它明白了狐貍說自己歌唱得好聽,是為了騙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認為烏鴉會這樣說‘這下該怎么辦?孩子們還沒有飯吃呢?我真不是個好爸爸。我適時加以引導:以前我們還學過有關烏鴉的哪篇文章?話音未落,一個學生就叫起來:老師,我知道,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還學過《烏鴉喝水》這篇文章。這時我緊追不舍:它們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學生們各抒己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樣一問,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的思維引到了新的高潮。這種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去更新和創造,創新潛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以多媒體創設情境,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能
由于科技的進步,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應用越來越廣,以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以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而形象愈鮮明、具體、生動,就愈縮短學生感知的時間,從而激發學生認識的興趣,引起聯想想象,產生創新的“靈感”。例如,一年級的課文《鵝》是學生接觸的第一首古詩,他們對古詩的語言尚不熟悉,很難通過語言領略詩歌所展現的優美畫面。上這課時,教師及時展示多媒體課件中的動畫設計。碧波蕩漾,楊柳翩翩,幾只白鵝在池水中不時昂首鳴叫,白色的身體輕快地浮動在碧波上,在清澈的池水中紅色的腳掌悠然撥動著……詩句的朗誦又隨著畫面同步出現,聲音和圖象的結合演示著一種生動的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教師首先展示“曲項向天歌”的畫面,并對鵝的頸部進行特寫:一只鵝反復地伸縮脖頸,這樣重點詞語“曲項”的含義就迎刃而解了……學完古詩后,有的學生認為鵝“向天歌”是在招呼它的同伙,有的學生則認為這只鵝在表達自己的快樂之情,這些看法表現了一年級小學生可貴的創新意識,也表明了在教學中“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