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晉
摘要:黨校作為黨員干部培訓的主渠道、主陣地,肩負著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新時期建設性人才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教育的重任,特別是基層黨校,其工作的前沿性、與人民群眾聯系的緊密性和任務的艱巨性,決定了其特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但現實中因種種主客觀原因,基層黨校在黨員干部的培訓工作中還需進一步提高干部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基層黨校教學;針對性;實效性
黨校作為黨員干部培訓的主渠道、主陣地,肩負著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新時期建設性人才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教育的重任,具有其他院校不可代替的作用,特別是基層黨校,可謂是整個黨校系統的基礎,其工作的前沿性、與人民群眾聯系的緊密性和任務的艱巨性,決定了其特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但現實中因種種主客觀原因,基層黨校在黨員干部的培訓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與問題,需進一步努力,提高基層黨校黨員干部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當前基層黨校干部教育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邏輯性不強
近年來,黨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從學員需求出發,特別強調要對他們的需求進行調查和研究,這就使得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滿足學員的個體需求,往往只注重教學內容的廣博,并將此作為判斷自己授課成敗的標準,卻忽視了教學內容的理論深度和其內在邏輯性。另外,一些教師為了片面追求教學語言的優美流暢和教學氛圍的生動活潑而大量引用與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例證,導致教學理論與例證之間的邏輯性不強,甚至脫節。事實證明,以學員需求為導向強調的不僅僅是學員的個體需求,還應包括學員整體的組織需求,即夯實理論基礎、拓展世界眼光、培養戰略思維、加強黨性修養。因此,黨校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學員個體需求、整體的組織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以切實提高干部教育培訓的科學化水平。
(二)教學方式互動性較弱
近年來,雖然基層黨校也引入了像情景模擬、案例式分析、對策性研討等教學方法,加大了教學培訓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力度,但總體的課程安排還是以專題課為主,采取的教學方法多是課堂灌輸式。 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員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難以形成教師“教”與學員“學”的良性互動。
(三)教學團隊水平有待于提高。
當前,黨校教學的承擔者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即黨校的專職教師和校外的專家學者。黨校的專職教師隊伍比較薄弱,不僅人數少,職稱相對低,而且年齡結構往往不合理,很難形成老中青梯隊形教師團隊;校外的專家學者雖然大多具有高學歷、高職稱、高水平,在某一個專題上研究得比較深,見解比較獨到,但往往因為學術性太強而容易導致可操作性弱,依然不能滿足學員的需要。所以很多黨校的教學團隊沒有形成,即使形成了教學水平也較低,教師彼此之間的交流合作甚少,教師成長的速度也相對緩慢。黨校教學團隊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黨校專職教師數量少,不能形成有效的競爭環境,使得教師安于現狀、缺乏進取心,不利于教師自身的成長;二是黨校交流平臺少,黨校教師與同級或者上級黨校的同行之間的交流不多,使得他們的眼界比較狹窄;三是社會實踐的時間和機會少,使得與學員們的工作內容接觸得不多,因此備課內容很難做到因材施教。這樣一來,不僅教學者個人能力提高緩慢,教學團隊也會因缺乏交流而難以發揮力量。
二、增強基層黨校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路徑選擇
(一)加強需求調研,合理安排教學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只有了解黨員干部的需求,才能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計劃。黨校教育培訓需求包括組織需求、崗位需求和個人需求三個方面。 一般來說, 黨校對組織需求了解得比較透徹,但對于崗位需求和個人需求就不太清楚,這也是為什么基層黨校在教育培訓中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的原因所在。 針對這一問題,有些基層黨校創新工作思路,實施“菜單”式選學,通過學員“點”菜、學校“配”菜、教師“做”菜、學員“品”菜等有針對性的培訓形式,加強對黨員干部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走出了一條提高干部教育培訓效果的新途徑。
(二)改革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深化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是增強黨校教學實效性的路徑。首先,必須創新教學理念,就是要始終堅持以學員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學相長的理念和終身學習的理念。只有堅持以學員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才能實現課堂的互動,給課堂帶來生機和活力;只有堅持教學相長的理念,才能增進教師與學員之間的情感交流,為課堂組織環節掃清障礙;只有堅持終身學習的理念,才能使教師和學員在課堂上保持謙虛的態度,為問題的研究延伸到課外創造條件。其次,方法做到推陳出新,就是要實現互動式教學與灌輸式教學并舉。采用案例教學法,必須做到選取的案例有代表性同時又有時代色彩,有說服力才能引起學員的思考;采用情景模擬法,必須盡可能地創設環境同時又要貼近實際,脫離生活實際的模擬難以提出問題,更不可能尋找到解決的辦法;采用體驗式教學法,必須做到真實感受,真聽、真看、真做,并注意自我總結,才能實現教學目的。最后,創新教學手段,就是要做到教學手段的及時更新和合理運用。黨校的學員是各級領導干部,他們大多具有較高的學歷和開放的意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普遍較強。因此,教學手段必須隨著科技的進步而及時更新,從而增強教學的吸引力。但是,運用新的教學手段不意味著簡單的最新信息技術的疊加,而應該是合理布局,根據教學和學員的需要,合理選擇有效的教學手段,才能真切的表達教學意圖,讓學員直觀地感受到教學效果。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首先,制定人才規劃,在人才需求、配置、發展等方面做好調研和規劃,力爭形成在年齡、專業、特長、經歷等方面結構合理的基層黨校人才隊伍。 其次,拓寬基層黨校教師參加實踐鍛煉和外出學習的途徑和機會。
(四)改善教學評估機制,建立激勵機制
第一,增強教學實效性的外力因素。定期開展教學評估,有利于督促黨校教師認真備課,及時查找不足,保證教學質量。第二,建立激勵機制,是增強教學實效性的內在因素。不論是采用物質獎勵還是精神獎勵,都勢必會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局面,從而在黨校教師團隊中形成一種競爭向上的氛圍,從根本上調動教師的積極主動性,使他們愿意為創新教學謀思路。第三,教學評估必須有效,激勵機制必須合理。教學評估的方法必須和各級黨校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必須與輪訓培訓干部的層次相結合,才能有效地反映教學效果。
黨校是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基地,黨校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直接關系到干部教育培訓的質量。因此必須深入調查研究輪訓培訓干部的需求,必須圍繞黨校教學這一中心,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探索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團隊建設、效果評估的路徑,為增強黨校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而繼續努力、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潘國安,臧國忠.地方黨校要著力提高咨政能力[J].黨政論壇,2014(09)
[2]凌德政.新時期黨校黨性教育經驗、難題及破解[J].黨史博采(理論),2015(02)
[3]光艷華.改進黨校教育提高黨的執政能力[J]. 工會論壇 2012 (5)
[4]郭子華.創新工作機制提高教學水平——基層黨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黨史博采,2012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