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棟
構建軟硬結合的互聯網經濟自我規制機制
陳國棟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法律系副教授,法學博士
經營互聯網交易平臺的互聯網企業來說,今年在輿論場上可謂流年不利。先是餓了么網絡訂餐平臺被爆出其線下加盟商家存在著大量無證經營、衛生狀況低下的情形,后是滴滴等網絡約車平臺被爆出存在著大量加盟司機具有犯罪前科或是吸毒前科等情形,緊接著就是百度因為競價排名而被扯入魏則西事件成為大眾口誅筆伐的對象。網絡治理一時之間成為熱點話題,加強互聯網規制成為大眾心聲。
毫無疑問,為保障交易安全,維護公民權益,履行其法定監管職責,行政機關應當加強對互聯網經營的監管。但是,由行政機關通過登記、許可與處罰、禁止等方式進行的傳統監管顯然不能適應互聯網經營遍地開花的現實,已經超出了行政機關監管的能力,給行政機關帶來了不能承受之重。而且,在網絡經濟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網絡經濟與諸多生計緊密相連,而政府又在大力推行網絡經濟并將之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今天,一味由行政機關加強監管、一禁了之也不符合當前經濟發展形勢與政府對經濟創新的需要。因此,在這一背景下,既不能允許行政機關放棄其監管職責,也應該探索如何由網絡平臺企業建構有效的自我規制、對其成員或是使用其提供平臺的商戶進行細致規范與控制,來實現互聯網世界的繁榮有序。
究其本質而言,自我規制應當屬于軟法譜系。但實施自我規制并不僅僅歸于軟法范疇,因為這既是網絡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其面向監管行政機關所應承擔的公法義務。企業不能只享受互聯網的自由與國家對互聯網的放松管制所帶來的紅利卻不承擔責任。畢竟,沒有社會大眾的信賴,就沒有互聯網平臺企業的巨額利潤,因此他們不能在享受大眾給予的好處的同時卻不面向公眾承擔任何責任;沒有行政機關對其經營自由的承認與管制放松,就沒有互聯網經濟的蓬勃興起與壯大,可以說,互聯網平臺企業的更大自由空間是以行政機關放松管制并承受互聯網經濟負面外部性為代價的。為此,互聯網企業應當承擔自我規制義務,盡量減少自己經營行為的負外部性,減輕行政
對機關的監管負擔,保障社會大眾的利益?;ヂ摼W企業的自我規制是他律制約下的自律,是公法監管下的軟法規制,是軟法與硬法相協調的混合型規制體系中的自我規制。為此,對互聯網經濟的自我規制就應當按照如下幾方面進行。
第一,互聯網平臺企業應當制定具有合法性、民主性的自我規制規則。合法性意味著自我規制不能侵犯平臺商戶為法律所保障的權利,比如勞動權、生存權等,這些權利構成自我規制權的邊界;民主性則意味著這些規則應當是通過民主機制而達成的商戶與平臺企業的共識。為此,互聯網平臺企業應當通過諸如聽取商戶代表建議、召開商戶代表大會等方式來制定或修改相關規則,或是吸收一定比率的商戶代表加入規則制定機構,甚至賦予一定數量商戶啟動規則修改機制的權利。
第二,互聯網平臺企業應當建立相應的救濟機制。自我規制的軟法本質決定了體現國家強制性的司法救濟不能介入到軟法規制所引發的紛爭來,但這不意味著網絡公司可以憑借自我規制權力任意解釋、適用軟法規則去管制商戶,否則自我規制的民主性無從體現、自我規制所確立的規則將成為廢紙。為此,網絡公司也應該建立具有較為獨立的糾紛解決機制與軟法權利救濟機制。同樣,為了保障規制的公正性,也應當確立相應的商戶參與機制,使他們能夠參與到糾紛解決機制的運行過程中,從而避免規制機制變成了單方面的制裁機制。
第三,行政機關應當建立相應機制來規制自我規制。因為自我規制乃互聯網平臺企業的公法義務,因此,國家可以也應該通過相應機制來驅動網絡公司的自我規制,比如要求網絡公司建立相應的自我規制規則的立法機制、落實機制與糾紛解決機制,可以將這些規則的完備與實際運行情況作為檢查自我規制成效的標準,也可以要求網絡公司建立相應機制去回應消費者啟動自我規制機制的要求并檢查其運行機制與成效。如果網絡平臺企業沒有滿足上述要求,或是其自我規制的客觀效果不佳、引發公共事件,行政機關應當對其實施嚴厲監管乃至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