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一良
幸福就是“孩子上學,不用我送”
——“幸福中國”八大創建要素之國家安全篇
文/單一良
如果你問一個生活在中國北京或上海的孩子,以及生活在敘利亞阿勒頗或伊拉克巴格達的孩子“什么是幸福”時,他們的回答一定大相徑庭:北京、上海的孩子或許會說是“生日收到禮物”“爸爸媽媽的吻”“一次有意思的郊游”,而身處炮火當中的阿勒頗、巴格達的孩子則或許說“一頓飽飯”“聽不到槍聲”“回到家中爸爸媽媽還在”。兩者相異的“幸福觀”都基于一個因素,那就是“國家安全”。
經歷過世界大戰的老一輩在看到晚輩們不珍惜當前幸福生活時,往往會向他們講述戰爭的殘酷,那個時代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的悲慘情景,而晚輩們這時候也往往會撇撇嘴,并不把它當回事。于年輕一輩而言,戰爭的殘酷場景向來只會出現在周末的電影和電視劇中,槍炮對射的隆隆余音和天崩地裂般的特效畫面,有時給他們帶來的僅僅是感官刺激。
畢竟,最近那次影響全世界人民的大戰爭也已經過去70多年了,不間斷發生局部戰爭的地區也在距離你我萬里之外的中東北非,眼前的煩惱不過是親人間因為瑣事的爭吵,朋友間對于出游的不同意見,同事間對于問題的處理分歧,再大點可能就是小區里有了竊賊,街道上撞車了,火災、洪水和地震恐怕就是我們所遭遇的最大災難了。確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幾乎沒有卷進任何國際性的大戰中去,人們在國泰民安的氛圍中不斷追求著自己的人生夢想。
縱觀中國近代史,從鴉片戰爭國門被打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列強蜂擁而至,肆無忌憚地瓜分中國,八國聯軍、日本強盜一度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泱泱大國被折騰得奄奄一息,簽訂屈辱條約,被迫割地賠款,人民身處水深火熱當中。如今,中國國力不斷增強,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都位居世界強國之林。但當今世界仍不太平,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這些國家在外部力量的介入下內戰不斷,恐怖組織勢力借機長大。同時,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企業已經走向世界,于是在中國利益增加以及利益對外擴展的情況下,安全問題便越來越多、越來越突出,而美國等西方國家把中國的和平崛起當作“威脅”,不斷在東海、南海等中國周邊制造事端,各種軍事力量也齊聚中國家門口,國際性沖突一觸即發。同時,伴隨著中國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走出去、請進來”已然成為中國社會的常態。于是,無論在世界任何地方,新聞中一播發發生重大交通事故、自然災害的報道時,我們馬上擔憂是否會有中國人傷亡。這些年來,赴海外旅游、留學、探親、經商、打工的中國人越來越多,遍布世界上安定的或不安定的國家和地區。走出去的人多了,發生危險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如何保障海外公民安全,也是近年來國人最為關注的話題。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要在和平年代學會繃緊安全之弦、凝聚安全共識。居安思危是治國理政的重大原則,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國家安全問題并不是遠在天邊的“外交問題”,也不只是政府和軍隊關心的大問題,它恰恰就是身邊“孩子上學,不用我送”的民生幸福問題。2016年4月14日,在4月15日首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國安委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國泰民安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要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動員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匯聚起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力量,夯實國家安全的社會基礎,防范化解各類安全風險,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
“覆巢之下無完卵”——安全是生命的基石,安全是幸福的階梯,安全是發展的前提,安全是和諧的保障。國家是安全的守護神,沒有國家安全,一切將失去保障。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國內各種矛盾凸顯,國際各種敵對勢力的滲透,嚴重影響著我國的國家安全。因此,現在亟待加強對影響國家安全因素的處置力度,同時積極引導全民參與,共同維護國家安全。全民參與維護國家安全,就是堅決同破壞人民團結、影響國家安全的行為作斗爭,堅決打擊國內分裂勢力和國際敵對勢力,使國內影響國家安全的分裂勢力無生長的土壤,將國際上的敵對勢力消滅在國門之外。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國家安全是國家發展的最重要基石、人民福祉的最根本保障。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面臨復雜多變的安全和發展環境,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任務繁重艱巨,抓實抓好“頭等大事”關系發展全局、國家命運、人民幸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準確把握國家安全的新特點新趨勢,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重大戰略思想。2014年4月15日,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2015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通過,將每年4月15日確定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了總體國家安全觀五位一體的安全架構,即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的“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在五位一體的安全架構中,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核心,國家安全以人民為堅強后盾、力量之源。通過牢固樹立安全發展觀念,防范化解各類安全風險,就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為國家安全厚植社會土壤。新國家安全法第十六條規定:“國家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衛人民安全,創造良好生存發展條件和安定工作生活環境,保障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有專家認為,要將人民安全作為宗旨,就要求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幸福;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縮小分配收入差距,大幅減少扶貧對象,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產生;扎實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略,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大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的力度,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加強對人民群眾的國家安全教育,提高全民國家安全意識,最終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民族興旺繁榮。
維護國家安全需要人人參與,我國的新國家安全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人民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都有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和義務”,還規定“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分割。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是包括港澳同胞和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因此,即便是大的戰爭短期內似乎已經遠離我們,局部戰爭發生在萬里之外的異域他國,恐怖分子又襲擊了美國、法國、德國,但我們既不能幸災樂禍,也不能隔岸觀火,更不能安而忘危。實際上,法國小酒館的恐怖襲擊和你孩子上學路上的安全有著密切關系——恐怖襲擊并不存在國界,只有讓每一寸國土和每一個個體都成為國家安全的前沿陣地和防護網,“孩子上學,不用我送”的幸福理想才能真正實現!
“幸福中國”專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