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放, 姚漪穎, 劉艷艷, 劉毅華, 吳嘉欣
廣州市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動態變化研究
吳大放1, 姚漪穎*, 劉艷艷, 劉毅華, 吳嘉欣
廣州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廣州, 510006
耕地生態安全與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息息相關, 以廣州市番禺區為例, 從耕地生態安全壓力、狀態和響應三方面結合自然、社會和經濟等多角度選取了12個典型指標來構建廣州市番禺區耕地生態指標體系, 采用客觀賦權法、綜合分析法等方法對耕地生態安全進行動態分析以及安全等級劃分。研究結果表明: 2008—2013年廣州市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壓力值和響應值都呈上升態勢, 總體生態安全程度相對偏低, 呈現“敏感-風險-敏感”發展水平。其中2008年的耕地生態安全處于敏感水平, 2009—2011年處于風險水平, 2012—2013年耕地生態安全等級有所上升, 但仍處于敏感水平。建議今后需要通過保護耕地數量和質量安全, 加強耕地生態恢復和重建工作以及建立耕地生態安全預警系統等措施加大對耕地資源的保護力度, 促進耕地利用可持續發展。
耕地資源; 生態安全; 評價指標體系; 安全等級; 番禺區
生態安全一般是指國家或者地區擁有能夠持續滿足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生態資源且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較少受到生態環境制約的環境[1]。近些年來,隨著人口不斷增加, 環境不斷惡化, 資源不斷減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不斷增加[2–3]。因此,生態安全的研究日益成為當今社會的關注熱點以及研究的前沿問題, 是當今資源環境科學和生態學的研究重點[4–6]。許多專家和學者對此作出了有益探索,如郭永杰等[7]基于PSR模型對寧夏市生態安全進行動態評價和預測; 王耕等[8]在全面分析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基于能值-生態足跡模型計算了遼河流域的生態承載力; 余健等[9]通過物元分析法和熵權法對皖江地區9個市土地生態安全進行評價。
耕地是土地資源的精華, 是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物質基礎, 保護耕地生態安全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隨著工業化不斷深入和城鎮化快速發展, 耕地的數量不斷減少, 耕地的質量不斷下降, 耕地生態安全狀況不容樂觀。因此, 如何協調經濟發展和耕地生態安全的關系, 如何保護耕地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了土地資源研究的重點問題[10]。朱紅波[11]對我國耕地資源安全保障體系進行分析并且對耕地資源安全的空間分異規律進行研究; 趙宏波[12]根據東北糧食主要產區的耕地生態安全現狀, 基于PSR-EES模型對吉林省耕地生態安全時空格局進行分析; 王芳[13]對大城市郊區的耕地資源通過遺傳算法投影尋蹤(RAGA-PP)模型進行生態安全評價; 郜紅娟[14]研究了2000—2010年貴州省的耕地生態安全狀況進行判定和分析。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 主要集中在生態安全的整體研究而較少針對耕地生態安全進行研究, 同時在對耕地生態安全的研究中多為靜態的大尺度研究, 而缺乏中小尺度和動態變化分析。本研究以廣州市番禺區為例對耕地生態安全進行動態評價, 對廣州市合理利用耕地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可為其他城市和地區提供借鑒作用, 有利于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1研究區概況
番禺區地處廣州市中南部, 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珠江三角洲的中心腹地, 北與廣州市中心區相接,南與南沙區相連, 東與東莞市隔江相望, 西與中山、順德相鄰。全區總面積786.15 km2, 轄9鎮10街, 戶籍人口83.6 萬人, 外來人口119 萬人, 圖1為2010年番禺區行政區劃圖(2012年行政區劃調整將欖核鎮、東涌鎮、大崗鎮劃入南沙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 番禺區經濟飛速發展, 人口急速增加[15],對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的壓力不斷加大[16]。以廣州市番禺區耕地資源作為研究對象, 從中尺度動態化的角度對耕地生態安全進行分析和研究, 對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的綜合判定和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以期為廣州市耕地生態安全的綜合評定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論支持。
2.2數據來源

圖1 番禺區行政區劃圖Fig. 1 Panyu District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map
本研究以2008年和2013年Landsat-TM影像作為數據源, 把廣州市土地利用現狀分類統計表, 廣州市統計年鑒(2008—2014年)、番禺區統計年鑒(2008—2014年)、番禺區土地利用規劃圖、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報告以及相關的研究數據作為輔助資料, 人文、社會、經濟等資料主要源于《廣東省統計年鑒》(2008—2014年)、《廣州市統計年鑒》(2008—2014年) 以及番禺區統計資料(2008—2014年)和相應的統計公報。結合廣州市的區域特點并與根據遙感影像的清晰程度, 本文采用目視解譯和部分實地調查數據等輔助資料建立了判讀標志。輔助數據主要包括Google Earth提供的番禺區遙感圖、1︰5 萬廣州市地形圖, 1︰25 萬的中國矢量圖以及相關的研究資料。數據處理軟件為ArcInfo10.1、GIS10.1、ERDAS9.2、Excel2003。
3.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耕地生態安全可以理解為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尺度內, 耕地資源能夠保持自身運行的正常狀態并且在保證資源、生態與社會經濟各方面協調作用情況下, 能夠穩定的、充裕的和可持續的滿足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在充分考慮廣州市番禺區實際情況以及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基礎上[17–20], 從自然、經濟和社會三方面建立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體系[21], 其中耕地生態安全評價為目標層; 準則層從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三方面進行選擇并分為耕地生態壓力、耕地生態狀態和耕地生態響應; 體系選取了12個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并構成了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表1)。
3.2評價方法
對初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達到消除不同量綱對結果影響的目的, 使得數據更有可比性和合理性。評價指標有正向和逆向指標兩種, 正向指標是屬性值越大代表耕地生態安全越安全的指標(公式1所示); 相反, 逆向指標是屬性值越小相對而言是越好[22](公式2所示)。式中: Xij代表是標準化后的數值, xij代表的是標準化前的原始數值; xmin為標準化后最小的數值; xmax為標準化后最大的數值。
正向指標公式:


本研究采用客觀賦權(熵值法)的方法確定廣州市番禺區耕地的指標權重, 使得指標權重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實際, 更科學地進行耕地生態安全的評價[23]。根據熵權法公式3和公式4來計算出各評價指標的熵和熵權如表1。式中: k=1/1nm ; Yij為標準化的矩陣; Wi代表的是熵權的值; Hi代表的是通過計算得到的信息熵。

表1 耕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Tab.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security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為了更好地進行番禺耕地生態安全的分析, 綜合全面地考慮耕地生態安全各個因素, 本研究采用綜合評價模型(公式5)進行耕地生態安全的計算。公式中: F為耕地生態安全指數; Wi為第i項指標綜合權重; Xij為指標標準化的值。

通過建立耕地生態安全指標體系, 計算各指標的權重和指標值并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最后通過加權評分對耕地生態安全進行多因素綜合評價。表2為2008—2013年廣州市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的綜合評價參數表, 通過對耕地相關數據計算和分析,得出耕地生態安全狀況, 以期更好地促進番禺區耕地資源向可持續方向發展, 協調社會, 經濟和耕地生態安全之間的關系。
4.1土地類型面積變化
根據2008年和2013年番禺區土地覆被景觀類型圖可得(圖2), 從2008到2013年耕地總體呈遞減的趨勢。所有土地利用類型中耕地減少幅度最大,共減少了50.57 km2。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 建設用地不斷擴張, 在保持相對一致土地面積的基礎上, 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情況較為突出,從圖2可以看到番禺區的建設用地和交通用地呈現不斷增加趨勢; 另一方面是對于耕地保護力度不夠,耕地數量急劇減少, 質量不斷下降, 耕地生態環境惡化。番禺區南部和東北部為耕地主要集中區域,從中可以看到番禺南部大塊耕地以及東北部耕地隨著時間的推遲而日益破碎, 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耕地狀況不容樂觀。因此, 我們有必要分析番禺區耕地現狀并且對耕地生態安全進行更加深入的評價和分析。

表2 綜合評價參數表Tab. 2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parameter table

圖2 番禺區的土地覆被景觀類型Fig. 2 The landscape patterns of land use in Panyu
4.2土地利用的空間變化
土地利用的轉化情況可以通過馬爾可夫轉移矩陣來描述[24]。它反映了在特定的時間間隔里, 一個亞穩態由一個T時刻到另一T+1時刻轉化的系列過程, 要求的T+1時刻狀態只跟T時刻相關。馬爾可夫轉移矩陣的分析可以反映土地利用類型之間的變化和轉化情況, 進而更好了解該區域土地利用情況和時空演變規律。
把番禺區2008—2013年土地利用圖件進行疊加,得到了番禺區的土地利用轉移矩陣, 通過轉化率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各類用地間的轉化方向和轉化速度[25], 以期揭示番禺區在這個時期的各類土地利用類型之間相互轉化的時空變化, 為番禺區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及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通過計算可知, 2008—2013年番禺區耕地、林地、園地和灌草地呈減少趨勢, 建設用地則是呈現呈增加趨勢。從耕地變化情況來分析, 耕地變化主要流向建設用地和綠化用地, 耕地轉出主要集中在建設用地和水體, 其中向建設用地轉出了18.12 km2, 轉出率達到了9.88%, 以及向水體轉出了17.65 km2, 其轉出率達到了9.25%。城鎮用地轉入使得建設用地增加,增加來源主要由于耕地和綠化用地的減少, 耕地轉入面積為16.78 km2和綠地轉入面積為43.29 km2。說明了建設用地是城市土地覆被類型的主要土地類型, 土地利用類型變化是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演變之間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 人類活動對耕地生態安全造成了較為強烈的干擾, 耕地被占用的現象頻發, 生態環境破壞嚴重[26], 需要更好規范引導和對耕地資源合理保護。
總體來說, 番禺區依附于廣州, 屬于珠三角腹地中心, 隨著“南拓、北優、東進、西聯、中調”戰略提出, 番禺區經濟發展速度大大加快, 使得建設用地急速增加。耕地向其他地類轉化以建設用地為主, 而城鎮用地迅速增加來源以耕地、園地以及綠地轉入為主。從增減總面積占全區土地利用變化面積比重進行分析, 各用地之間土地利用增減面積比重大小順序依次為: 耕地>建設用地>水體>交通用地>綠色用地>園地>林地>灌草地。
5.1番禺區耕地資源生態安全動態變化規律
通過基于P-S-R模型從耕地壓力-狀態-響應這三方面對廣州市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 可以看到在2008—2013年番禺區耕地壓力值在波動中呈上升的趨勢(如圖3所示); 耕地狀態值總體趨于平衡并有下降趨勢; 耕地生態響應值總體上升。基于耕地壓力-狀態-響應情況, 可以看到廣州市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值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耕地生態安全的狀況與社會經濟發展、人口增長以及政策措施等各方面的因素息息相關, 本文綜合考慮耕地生態安全各影響因素, 通過較為全面科學的方式對廣州市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進行動態分析和研究。
由表3可得, 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總體呈現波動中上升趨勢, 從2008年耕地生態安全值為0.6032上升到2013年的0.6833, 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狀況有好轉趨勢。但是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 耕地與經濟和人口之間矛盾不斷加大, 人多地少矛盾增加。同時, 加上對于耕地保護力度和強度仍然不能滿足現實需求, 導致了耕地生態安全水平不斷下降,耕地生態環境快速惡化, 使得番禺區耕地生態壓力值呈快速上升趨勢, 由2008年的0.22急速上升到2013年的0.30。因此, 必須加大對耕地保護力度, 促進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發展。從2008年到2013年耕地生態狀態值總體為下降的趨勢, 其主要原因是耕地資源仍然處于粗放型開發經營狀態, 不科學開發土地資源、隨意占用耕地、圍湖造田等一系列不合理的人類行為和活動造成了土地資源破壞尤其是耕地資源的破壞日益嚴重[27]。同時, 隨著社會進步和發展, 越來越多農藥化肥投入到耕地開發和種植上。大量的農藥、化肥等化學物質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發展, 但也給土地資源帶來了破壞。耕地土壤殘留的化學物質數量已經遠遠超過土地自身凈化能力, 使得土地肥力降低, 耕地資源質量下降,耕地生態環境受到較為嚴重的破壞, 在眾多因素共同作用下, 耕地生態安全狀態值總體呈現了下降趨勢。人們也漸漸意識到保護耕地的重要性并且積極行動, 通過各種措施保護耕地資源, 緩解耕地生態安全與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之間壓力。通過調整耕地種植結構, 引進新技術和保護耕地措施來保護耕地資源。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耕地資源政策和措施, 隨著廣州市城市戰略的實施, 番禺區更加重視土地利用可持續發展戰略, 積極協調耕地資源與建設用地之間矛盾, 通過市場引入制度、科學管理手段等方式提高耕地數量和耕地質量安全。通過對耕地保護外部性及其經濟補償的研究更好保護耕地資源。在耕地質量提高和耕地生態安全保護上, 加大了對退化耕地的修復, 通過大力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 不斷提高基本農田的質量和改善耕地生態環境, 加大對耕地生態安全的研究和分析, 促進耕地資源走科學發展的道路[28]。

表3 2008—2013年廣州市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值Tab. 3 Ecological security of cultivated land value in Panyu District during 2008-2013
5.2耕地生態安全等級評價
為了更好的對廣州市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合耕地生態安全值以及變化趨勢對耕地生態安全進行等級劃分和評價, 以達到促進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研究采用綜合評價法對耕地生態安全指標體系中的每項指標進行加權評分, 使之能夠更為全面科學的從不同側面評價耕地生態安全狀況, 以此為基礎為耕地生態安全保護和科學決策提供理論依據。通過計算得到廣州市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綜合指數F,把F值的取值范圍(0—1)劃分為5個安全等級區間,分別代表安全、較安全、敏感、風險和惡化。不同耕地生態安全等級代表著不同耕地狀態下的表現,以此把耕地生態安全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表4)。表5是對廣州市番禺區耕地安全等級進行劃分情況。

圖3 2008—2013年廣州市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值變化趨勢Fig. 3 Change trend of Farmland ecological safety value in Panyu District during 2008-2013
5.2.1 2008年之前耕地生態處于敏感等級
耕地與其他用地尤其是與建設用地之間的矛盾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而有所加大, 人類對耕地干擾程度有所加強, 耕地生態結構尚不完善, 但土地肥力仍較高, 總體處于生態敏感的狀態。城鎮化進程推進以及人口增加促進了建設用地的增加, 在一定土地資源前提下耕地資源數量不斷減少, 占用耕地的現象明顯。同時, 耕地化肥使用量和農藥使用量有所提高, 化肥供應量從2008年8879.7 噸到2013年10785.3 噸, 增幅為21.5%, 大量地使用化肥等化學物質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耕地肥力下降和土壤質量惡化。同時, 人們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耕地資源從而導致了耕地生態環境破壞和耕地壓力增加,使得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處于敏感階段。

表5 2008-2013年廣州市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評價值Tab. 5 Evaluation for ecological secur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Guangzhou from 2000 to 2012
5.2.2 2009—2011年耕地生態安全處于風險等級
在2009—2011年番禺區耕地生態環境受到進一步破壞, 耕地生態安全處于風險狀態, 急需解決耕地生態安全問題。一方面耕地數量急劇減少, 人均耕地面積從2009年的0.01881 hm2到2010年的0.018594 hm2, 再到2011年的0.018203 hm2, 人均的耕地面積逐年下降。同時耕地生態壓力也持續上升,耕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使得耕地質量不斷下降和生態災害嚴重, 急需得到政府和人們的重視和改善。在這個時期里, 大部分農民都加大對耕地資源的投入, 但是不合理開發和利用以及過量使用耕地資源使得原本處于敏感等級的耕地資源進一步受到破壞。重開發輕保護的耕地利用模式使得耕地質量問題突出, 耕地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耕地質量不斷退化。同時, 番禺區人口密度從2009年1271.06 人·km–2上升到2011年1291.94 人·km–2, 人地矛盾進一步加大。另一方面, 番禺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尤其是耕地資源與建設用地之間的沖突。在經濟利益杠桿的帶動下, 許多農民趨向于把耕地開發成為其他土地用途以提高收入[29]。在盲目開發下造成了大量的耕地變成了其他用地, 必須嚴格控制耕地資源的數量, 嚴格控制耕地生態紅線, 以保障糧食安全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5.2.3 2012—2013年耕地生態安全處于敏感等級
在2012—2013年這個時期番禺區耕地生態系數較前段時期有所提高, 但是仍然處于生態安全敏感等級。耕地生態安全等級從風險到敏感階段的跨越是受到了多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是政府制定了相應政策以及積極開展了保護耕地專題整治活動, 使得經濟發展與保護耕地生態安全之間能夠協調統一。番禺區土地整治和耕地保護工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使得耕地生態壓力有所下降, 耕地生態安全響應有所提高, 耕地資源總體向好的方向發展。雖然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采取保護耕地的措施, 但是實施的效果仍有待加強, 需要綜合各方面因素以更好提高耕地生態安全系數。耕地生態安全壓力受到人口增加、城鎮化水平加快、建設用地擴張、單位面積耕地農藥和化肥使用量過大、土地污染等多方面影響, 導致了耕地負荷加重和耕地退化等后果。因此, 必須采取多種保護耕地措施, 保護耕地數量和質量, 穩定耕地產量, 提高耕地生態安全, 促進耕地生態安全與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協調統一發展,真正達到保護耕地資源的目的。
6.1結論
本文在總結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從中尺度動態化的角度對廣州市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進行分析。從耕地的壓力、狀態和響應這三方面選取指標構建指標體系, 通過客觀賦權法和綜合分析法等方法對番禺區2008—2013年耕地生態安全進行綜合評價, 為政府保護耕地資源和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通過研究表明: 該區耕地生態安全程度較低, 目前仍處于不穩定的敏感等級, 需要加大對耕地資源保護力度。通過對2008—2013年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進行綜合的評價, 可以得到期間的耕地生態安全水平處于“敏感-風險-敏感”的發展階段。其中, 在2008年耕地生態安全的評價值為0.6032,處于敏感的等級, 耕地生態結構有惡化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 耕地生態安全狀況持續下降, 自2009年之后連續三年耕地生態安全處于風險等級。耕地生態安全問題進一步惡化, 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特別體現在番禺區耕地數量不斷減少和質量不斷下降。2012年之后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加大對耕地生態安全的重視程度, 開展了保護耕地的土地整治行動,促進耕地資源合理利用。
6.2對策
本文從保護耕地生態安全, 加快耕地恢復和重建工作以及建立耕地生態安全預警系統這三大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一方面需要積極采取措施落實耕地保護內容, 嚴控耕地資源數量, 嚴懲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行為, 實現耕地保有量動態平衡; 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等化學物質, 減少耕地生態污染, 保持耕地生態健康; 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補償和恢復耕地生態功能, 建設耕地高效利用復合體系, 從源頭上保護耕地數量和提高耕地質量安全。另一方面需要加強耕地生態恢復和重建工作, 對不同等級耕地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措施以改善耕地生態安全。加強耕地基礎設施建設, 恢復耕地土壤肥力, 使得耕地以及耕地環境更好恢復和重建; 同時需要政府積極監督和管理, 有計劃的引導耕地生態恢復和重建, 確保廣州市番禺區耕地生態安全水平穩定健康發展。結合耕地生態安全的現狀和根據不同的生態安全等級建立耕地生態安全預警系統。對于處于安全和較為安全等級的耕地進行更加完善的保護和建設, 防止耕地資源惡化和受到人為性的破壞; 處于敏感等級的耕地資源, 需要進一步詳細分析和評估耕地生態安全狀況, 發現耕地生態安全問題并且有針對性的采取對應的措施加以改善和提高耕地生態安全水平; 對于處于風險和惡化等級的耕地資源,需要盡快采取措施對其進行恢復和重建, 加大對耕地生態安全的投入力度, 積極引導其向可持續方向發展。同時, 預警系統除了評估當前耕地生態安全水平外, 還需要對耕地生態安全未來發展進行合理預警, 為番禺區進一步落實保護耕地的政策以及規劃未來城市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30]。
耕地可持續發展對于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必須把保護耕地放在重要位置。以廣州市番禺區為例, 從中小尺度多因素動態的角度對耕地生態安全進行研究和分析, 彌補了大尺度過于宏觀和抽象的不足, 使得研究結果更加有現實性和可靠性, 為制定政策提供理論支持基礎。同時, 耕地生態安全是一個動態變化的復雜系統,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應繼續加強對耕地生態安全的長時間序列和典型案例耕地生態安全分析[4],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和對比, 協調統一耕地生態安全與其他社會經濟要素之間的關系, 促進耕地生態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
[1] 朱衛紅, 苗承玉, 鄭小軍, 等. 基于3S 技術的圖們江流域濕地生態安全評價與預警研究[J]. 生態學報, 2014, 34(6): 1379–1390.
[2] 林佳, 宋戈, 宋思銘. 景觀結構動態變化及其土地利用生態安全——以建三江墾區為例[J]. 生態學報, 2011, 31(20): 5918–5927.
[3] 許國平. 中國土地資源安全評價研究進展及展望[J]. 水土保持研究, 2012, 19(2): 276–284.
[4] 吳大放, 劉艷艷, 劉毅華, 等. 耕地生態安全評價研究展望[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15, 23(3): 257–267.
[5] 吳大放, 梁達維, 姚漪穎, 等. 中尺度地域耕地生態安全評價分析——以珠海市為例[C]. 劉彥隨, 方相林主編,中國土地資源開發整治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 新華出版社, 2015: 516–523.
[6] 金相燦, 王圣瑞, 席海燕. 湖泊生態安全及其評估方法框架[J]. 環境科學研究, 2012, 25(4): 357–362.
[7] 郭永杰, 米文寶, 趙瑩. 寧夏市域生態安全動態評價及預測[J]. 水土保持研究, 2014, 21(2): 205–210.
[8] 王耕, 王嘉麗, 王彥雙. 基于能值-生態足跡模型的遼河流域生態安全演變趨勢[J].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14, 33(1): 122–128.
[9] 余健, 房莉, 倉定幫, 等. 熵權模糊物元模型在土地生態安全評價中的應用[J]. 農業工程學報, 2012, 28(5): 260–266.
[10] BEESLEY K B, RAMSEY D. Argicultural Land Preser-vation[J]. International Encyclopdia of Human Geography, 2009, 25(6): 65–69.
[11] 朱紅波. 論我國耕地資源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J].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 2012, 29(5): 101–108.
[12] 趙宏波, 馬延吉. 東北糧食主產區耕地生態安全的時空格局及障礙因子——以吉林省為例[J]. 應用生態學報, 2014, 25(2): 515–524.
[13] 王芳, 馮艷芬, 卓莉, 等. 基于改進遺傳算法投影尋蹤的大城市郊區耕地安全綜合評價[J]. 熱帶地理, 2013, 33(4): 373–406.
[14] 郜紅娟, 蔡廣鵬, 曾凡棠, 等. 基于能值分析的貴州省2000-2010年耕地生態安全預警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6): 307–310.
[15] 李凱, 曾凡棠. 番禺近30年土地利用變化及驅動因素分析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4, 24(3): 127–130.
[16] 馮艷芬, 王芳, 劉毅華. 基于農戶調查的經濟發達地區城郊農地流轉——以廣州市番禺區為例[J]. 熱帶地理, 2013, 33(3): 282–290.
[17] 鄭敬剛, 許淑娜, 喻錚錚, 等. 中原經濟區核心區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J]. 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3): 273–277.
[18] DI P F. Assessing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land-use in the Central Pyrenees at the field and landscape level[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1, 86: 93–103.
[19] 陳印軍, 易小燕, 方琳娜, 等. 中國耕地資源及其糧食生產能力分析[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2, 33(6): 4–10.
[20] BEESLEY K B, RAMSEY D. Agricultural land preservatio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J]. Oxford Elsevier Press, 2009, 25(6): 65–69.
[21] 解雪峰, 吳濤, 肖翠. 基于PSR模型的東陽江流域生態安全評價[J]. 資源科學, 2014, 36(8): 1702–1711.
[22] 蔡太義, 馬守臣, 呂鵬. 基于PSR模型的土地生態安全評價研究——以焦作市為例[J]. 湖北農業科學, 2014, 56(6): 1460–1466.
[23] 張祥義, 許皞, 劉名沖. 基于熵權物元模型的耕地生態安全評價研究——以河北省肥鄉縣為例[J]. 土壤通報, 2014, 45(1): 18–23.
[24] 顧麗, 王新杰, 龔直文, 等. 北京濕地景觀監測與動態演變[J]. 地理科學進展, 2010, 29(7): 789–796.
[25] 鐘凱文, 孫彩歌, 解靚. 基于GS的廣州市土地利用遙感動態監測與變化分析[J]. 地理信息科學學報, 2009, 11(1): 111–116.
[26] 吳國璽, 殷學永, 申懷飛. 基于GIS的許昌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9, 16(3): 131–134.
[27] 陸耀邦, 黃嫦慧, 梁自力, 等. 廣西壯族自治區耕地利用現狀與糧食安全問題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4, 35(5): 66–72.
[28] 施開放, 刁承泰, 孫秀鋒, 等. 基于改進SPA法的耕地占補平衡生態安全評價[J]. 生態學報, 2013, 33(4): 1317–1325.
[29] 馮艷芬. 華南經濟發達地區農戶耕地價值認知及保護意愿——以廣州市番禺區為例[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3, 34(6): 51–57.
[30] 吳大放, 姚漪穎. 我國耕地生態安全研究發展動態——以廣州市耕地生態安全評價項目為例[J]. 土地科學動態, 2016 (1): 9–11.
Study on the dynamic changes for ecological secur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Panyu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
WU Dafang, YAO Yiying*, LIU Yanyan, LIU Yihua, WU Jiaxin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Gug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food secur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This paper takes Guangzhou Panyu District as example and study from three aspects of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safety pressure, state and response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social, economic and other aspects to select 12 typical indexes and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ecology. It used the objective weighting metho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 to perform dynamic analysis of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of Panyu District and divide the safety grad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2008-2013, pressure value and response value of ecological security of cultivated land were increased.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degree was relatively low in general and it presente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sensitive - risk -sensitive". The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was in a sensitive level in 2008;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at the level of risk in 2009-2011.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level had a certain increase during 2012-2013 but still in sensitive level. We need to protect the cultivated land quantity and quality, and strengthen farm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work as well as set up the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other measur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ivated land utilization.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safety grade; Panyu District
10.14108/j.cnki.1008-8873.2016.05.022
F301.21
A
1008-8873(2016)05-160-09
吳大放, 姚漪穎, 劉艷艷, 等. 耕地生態安全動態變化研究——以廣州市番禺區為例[J]. 生態科學, 2016, 35(5): 160-168.
WU Dafang, YAO Yiying, LIU Yanyan, et al. Study on the dynamic changes for ecological secur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Panyu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 [J]. Ecological Science, 2016, 35(5): 160-168.
2015-09-07;
2016-02-1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101078);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S2013010014526);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3BAJ13B01); 廣東省教育廳特色創新項目(2014KTSCX090); 廣州市屬高校科研計劃一般項目(2012A014); 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研究項目(2013JK134);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15Q28); 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12A037); 廣東省教育廳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201411078056, 201511078019, CX2015025)資助
吳大放(1981—), 男, 漢族, 湖南岳陽人, 博士, 講師, 研究方向為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 E-mail: wudaf2004@163.com
*通信作者: 姚漪穎(1993—), 女, 漢族, 廣東廣州人, 2012級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本科生, E-mail: familyyao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