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年全國兩會已落下帷幕。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敏爾指出,學習好、貫徹好全國兩會精神,對于我省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決勝“十三五”、同步奔小康,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來自貴州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來說,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助力脫貧攻堅,是他們的職責所在。本刊選取四位基層代表,從他們回鄉之后說起。
張國英:脫貧攻堅“不能掉隊”
3月18日,沿河自治縣黑水鎮新群村熱鬧非凡,雨過天晴后,新群村漫山遍野的李花吸引各方游客。
院壩里,村民們聚在一起,聽全國人大代表張國英傳達和分享兩會精神。張國英印象深刻的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承諾,今年要完成1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任務。
“這顯示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讓一個人掉隊的決心和信心,我很感動,也很振奮。”張國英說,貴州近年來在精準扶貧上已經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很多農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去北京參會之前,她曾召集群眾開會,征集群眾意見。“群眾過去幾年總是提各種意見,但是今年他們最想表達的是扶貧工作給農村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
新群村過去是一個貧困村,雖然有大片平坦的土地,卻因干旱缺水只能栽種土豆玉米等傳統農作物。
1995年,張國英提出栽果樹的想法,很多村民卻認為是異想天開,就算結出果子也賣不出去。她率先而為,拿一片荒山坡做試驗,一個人開荒挖土,用兩年時間栽了幾十畝的李子樹。
后來見果樹長勢很好,1999年,她又貸款承包了大片荒山,到湖南購進8000株金秋李、1000株布朗李和1000株水蜜桃優質果苗。
不會技術,她就向農牧局技術人員請教,自學打藥、嫁接、施肥、剪枝等技術。2002年,這片果園就創收3萬元。
獲得較好收益后,張國英再次動員村民種植果樹,得到積極響應,她則免費提供果樹苗、教授剪枝等技術,新群村有30多戶村民在她的帶動下成了種植專業戶。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持續幫扶下,新群村的果園面積迅速擴大到2000余畝,水泥路也通到了果園。如今,站在山腰俯瞰整個村子,平地有村落,山坡有果樹,一幅田園風光,令人沉醉。
新群村還依靠每年的花開和果熟兩個季節發展鄉村旅游。張國英在村里開設了一家農家山莊,吸納附近村寨十多位殘疾人就業。
對于新群村的發展變化,張國英的感受是,群眾的觀念和志氣非常重要。“國家的政策有了,致富帶頭人也有了,但是如果群眾自己沒有吃苦耐勞、積極向上的精神,也是發展不起來的。”
這讓張國英想到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容錯糾錯機制”的提法:“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讓廣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不光是領導干部,就是我們普通農民,不可能任何事都一帆風順,都是在失敗中成長的,我自己的創業致富經歷就是很好的詮釋。”張國英認為,容錯糾錯機制可以營造一個寬松、寬容、和諧的干事創業環境。
今年已61歲的張國英接下來有一個計劃,要成立水果專業合作社,動員周邊鄉鎮村民種植果樹,以此留住更多的年輕人,減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同時,她還想辦一個民間福利院,讓附近老人在她的農業休閑觀光園里安度晚年……
花全:共同致富需要“多業并舉”
陽春三月,走進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王崗村,極具布依民族特色的庭院依山傍水,雪白的梨花、粉紅的櫻花在漫山遍野間悄然綻放,道路兩旁鋪滿了金燦燦的油菜花,令人賞心悅目。
“總理的報告大篇幅提到三農問題,中央對農村農業的支持持續加強,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鼓勵。”3月20日,記者見到全國人大代表、王崗村村支書花全時,他正在向村民傳達2016年全國兩會精神。
花全告訴記者,王崗村近年來開辦以“庖湯”為特色菜肴的農家樂,發展鄉村旅游,打造出一條春賞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吃庖湯的四季產業鏈,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節節攀升。
但是,花全也看到了村里產業的單一。“我們村共有231戶人家,經營農家樂的僅有35戶,單靠發展鄉村旅游業難以實現全村人共同致富,我們要調整產業結構,由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因時、因地、因戶、多業并舉發展。”花全說。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繼續把農村脫貧作為重點工作來部署,我們村還有繼續發展變好的希望。”花全同時提到,扶貧工作要和壯大集體經濟相結合,而壯大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就是吸引社會資金的參與。
現在國家完善對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如此一來,外來投資者到村里承包、流轉土地將有所保障,不僅擴大了村里吸附社會閑散資金的能力,也可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發展。
如何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發展?花全給出的答案是:“將觀光農業和采摘農業相結合,對于沒有開農家樂的農戶,我們鼓勵他們發展相關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并給以補助,再供給村里的農家樂。”
目前,結合發展實際,王崗村規劃以“庖湯第一村”為品牌引領,發展鄉村旅游為主要支撐,搶抓機遇,鼓勵、提倡貧困戶與到村發展的龍頭企業、能人大戶捆綁經營收入,借助已經成型的農家樂載體,讓村民通過種植生態草莓、蔬菜等找到致富路徑。
花全指著村里正在建設的招商引資項目“水上樂園”說,“這是今年通過招商引資建設的鄉村旅游項目,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融入更多的社會資金,不僅讓村里荒蕪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形成山地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同時還有效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壯大了村集體經濟規模。”
此外,村里還要以鄉村旅游作為第一產業,成立旅游服務公司。旅游服務公司主要是管理鄉村旅游的日常事務,針對農家樂菜肴如何改進,種植技術如何提升等問題,定期組織村民參加培訓,以此確保游客到王崗村享受更好的服務。
“王崗村將更加注重游客的農旅體驗,打造融入更多民族元素的項目,不僅漂亮還要有文化內涵。”花全說。
梁文同:依托交通線 發展種養業
3月22日,全國人大代表、從江縣洛香鎮大團村村民梁文同正在寫兩會心得。
“盡快修通廈蓉高速廣西段”“進一步扶持西部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進一步完善農村養老機制”,梁文同家中的書桌上,擺放著好幾份議案。
“作為從江縣唯一一名參加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我有責任和義務在家鄉為村民傳達中央精神。”梁文同說。
“‘十三五期間,希望國家能繼續加大對西部貧困縣種養殖業的扶持力度。”作為村里的致富能手,今年39歲的梁文同在第四次參加全國兩會時將關注點聚焦到了種養業的發展上。“無論是政策支持,還是資金補貼,國家加大扶持力度后,給予年輕人的機會自然會變多,那么大伙兒更愿意選擇留在家鄉搞種養殖產業。”
大團村距縣城50公里。過去,受群山阻隔,村民出行不便,當地的經濟十分落后。
隨著廈蓉高速貴州段的通車,這條交通線激活了當地人的發展欲望。在梁文同的引導下,村民們逐漸增強科學養殖意識,兩年中當地發展養殖業的農戶幾乎沒有任何損失。一時間,梁文同也從一名養殖專業戶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示范帶動戶。
“前期他給我提供魚苗,后期又對我進行技術支持,現在我家的養殖規模都快趕上他家的了。”村民梁仕丁一臉樂呵道,自打2010年發展養殖業,從最開始的瞎琢磨、撞南墻導致差點血本無歸,到現在通過科學養殖發家致富,這一切都多虧了梁文同。
如今村里的二三十戶養殖戶在梁文同的帶領下,已走上了規模化養殖致富路,周邊鄉鎮受他幫助的養殖戶更是達到近百戶。
作為一名產業致富帶頭人,梁文同一直是無條件給予想要發展養殖卻沒有資金、缺乏技術的貧困戶最大限度的支持。但凡遇村民提出資金困難,沒有技術又想要賒購魚苗時,他都是免費贈予,同時還毫不保留地傳授養殖經驗。
隨著產業越做越大,梁文同在漸漸拓寬魚塘面積的同時,又發展起養豬。如今梁文同的魚塘養殖面積已經達到21畝,養豬場的規模也有一千五百平方米。去年,梁文同一家六口的人均年收入將近2萬元,而他并未滿足。
“十三五”期間,從江縣規劃推進大健康示范產業園區的發展建設,大團村也被納入征地改造范圍。
考慮到今后養殖場將被拆除重建,梁文同開始籌備自己的扶貧計劃:將自家魚塘中的20余萬條能繁殖的魚苗送給從江縣西部的秀唐鄉等地勢較為高寒、經濟更為貧瘠地區的村民。
“既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這便是我最大的獲得感”,梁文同表示,他將竭盡所能為年輕人提供原料和技術,希望帶動和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發展養殖,讓他們在能照顧到家庭的同時也能為壯大當地的養殖業盡一份力。
“我很關心廈蓉高速廣西段的修建情況。”梁文同說,想要壯大種養殖業的發展規模,打通外地市場很關鍵,“只有交通便利了,我們的路子才會越走越寬廣。”
王菁:將“工匠精神”融入民族工藝設計
3月25日,全國人大代表、興義市布谷鳥民族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菁特意前往黔西南州冊亨縣威旁鄉大寨村,參與成立冊亨縣秧弄民族錦繡農民專業合作社,當天就吸納了50多名繡娘成為社員。
“貴州的少數民族村寨生態好、民俗濃,是一筆文化財富,我們要努力將資源轉化為資產,將文化優勢變為經濟優勢。”王菁說。
王菁告訴村民,合作社接下來將通過企業加強技能培訓、打造高端產品、聯通生產與銷售,在傳承與保護好民族文化的同時,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現場有的村民提出疑問:“有些村寨沒有旅游市場,那這些手工藝品如何賣出去?”王菁回答:“這個大家不用擔心,全省正在大力實施‘錦繡計劃,市場前景非常樂觀。”
身兼全國人大代表、民族企業家、布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多重身份,發掘、保護、傳承、創新民族手工藝,一直是王菁履職路上的大事兒。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讓王菁深受鼓舞。
“民族手工藝與工匠有著很密切的關系。”在王菁看來,“工匠精神”意味著一種專注執著、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理念,只有把這種精神融入民族手工藝產品設計、制作的每一個環節,才能實現質的突破。
“民族手工藝傳承與保護的核心是人,想把民族手工藝做大,如果沒有高技能的操作工和技術工,美好的愿景就落不到實處。”王菁說。
近年來,依托貴州實施的“錦繡計劃”,王菁一直致力于民族手工藝品牌的宣傳打造。“多彩的民族風,是貴州大旅游發展的點睛之魂。”王菁認為,民族文化會讓多彩貴州越發多彩。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代表團參加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王菁代表繡娘們給總書記送上了一條手工刺繡領帶,還即興唱了布依族民歌《好花紅》。總書記聽了很高興,并請王菁向鄉親們轉達良好祝愿和問候,祝鄉親們生活“好花紅”。
總書記還語重心長地告訴大家,要提高認識,重視保護、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堅定了她當好民族文化傳承人、致富帶頭人的底氣。
2015年的一天,王菁來到望謨縣調研,當地很多婦女依然保持著自己織布、蠟染的傳統手工藝,這讓她驚喜不已。但她也發現,受制于交通閉塞、信息不暢等各種原因,根本無法形成有規模的市場,自然無法帶來更多實惠。
惋惜之余,王菁也看到了希望。在貞豐縣,不少農戶從種植藍靛,到手工織布、染色,再到最后的成品銷售,已經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并具有相當規模的市場影響力,很多地方甚至已經成為當地民族手工藝品的交易市場。王菁了解到,一般情況下,農戶種植一畝藍靛可以收入上萬元。
“省外乃至國外的客人都特別喜歡我們的民族特色服飾、手工刺繡、土布紡織、純天然植物染……”王菁說,隨著貴州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旅游產業的開發推廣,越是原生態的文化產品,越能受到市場青睞,隨之而來的,就是百姓的增收致富。(責任編輯/郎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