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醫生,我這胸口一直悶悶的,好幾天了。”3月18日清晨,清鎮市衛城鎮黎明村的衛生所里,患者張愷說。
“不急,我先給你檢查下。” 61歲的鄉村醫生秦軍文在患者的詢問聲中開始了他新的一天。
張愷信任秦軍文,一直把他當恩人。2002年的一天,張愷在犁倭鄉鎮家中的父母煤氣中毒。“我父母平時有高血壓、糖尿病,遇到這種情況可把我急壞了。當時我正好在衛城辦事,就想著找秦醫生。”張愷回憶說。深夜1點,接到張愷的電話后,秦軍文立刻準備藥物,跟張愷一同去犁倭。
到了犁倭,他看到病人呼吸困難,臉色蒼白,已不省人事。秦軍文見狀趕緊打開窗戶通風,在發現病人缺氧而又沒有氧氣罩的情況下果斷采取針灸治療,隨后又注射葡萄糖。僅半小時便將病人搶救過來。
1973年在村里當“赤腳醫生”開始,這樣的例子很多。聊起當鄉村醫生的經歷,秦軍文覺得最應該感恩的是自己的岳父。
1974年,秦軍文和民間醫生陳清平的女兒結婚,并在岳父引導下走上了從醫路。那時,岳父常教導他說:“中醫難學,但是只要堅持,兩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二十年,總會學到的。”學習的時候,岳父經常拿《貴州本草》《本草綱目》等書測試他,秦軍文因此積累了一定的中醫知識。
由于當時交通不便,每天都要背著藥箱步行到村民家中治病,平均一天要走五六十里路。無論白天黑夜,只要村民需要,他便馬上出門……
但不管多忙,秦軍文唯一不間斷的就是騰出時間看書、學習。談及看書這一好習慣的養成,秦軍文至今仍記憶猶新:1978年,秦軍文無意間在藥書上看到一種名為“吳茱萸”的中藥可用于治療肝胃虛寒、高血壓及失眠等病癥,于是他到當地藥鋪采購但無所獲。為此,他專門坐車到貴陽購買此藥。
返家途中,秦軍文禁不住好奇打開裝好的50克吳茱萸查看時,令他大為驚嘆:這不就是我們當地俗稱的“臭辣子”,家對面的山上多的是呀。
秦軍文為此郁悶了許久:從乘車、購藥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不說,前前后后的花費將近20元錢。而當時,一個人辛苦勞作一天最多也就掙到一元錢。
如此“高昂的教訓”在秦軍文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記。此后,秦軍文開始把書籍知識與現實相結合,但凡書籍中所講述的藥材他都識了個遍,再也沒有出現過“知藥不識藥”的情況。
“學習無止境、溫故而知新,活到老就應該學到老”。多年來,秦軍文堅持每天翻閱醫書,汲取新知識。
如今,已年屆花甲的秦軍文,每天依舊起早貪黑地為行醫而忙碌著。秦軍文說:“能為別人解除痛苦是一種滿足,再苦再累也不退休。”(責任編輯/鄧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