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我之前給你開的幾副中藥一定要繼續煎服。”3月22日,已懷孕八個月的平塘縣甲茶鎮興榮村鄉村醫生李永麗,在去醫院做產檢的路上,依然通過電話叮囑村里的李大爺要按時服藥。
20年來,誰家的老人有頸椎、腰椎病,誰家的媳婦何時到預產期,誰家的孩子何時該接種何種疫苗,李永麗的心里一直裝著一本清晰賬。
“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就要堅持下來,因為被人需要是一種幸福。”如今,回憶起20年的從業經歷,李永麗感慨萬千。
興榮村地處大山深處,交通閉塞。過去,“小病扛,大病頂,實在不行請巫師”是當地群眾缺醫少藥的真實寫照。
李永麗小時候經常目睹村民生病因路途遙遠而延誤病情致死的事情,那時她便立志要當一名醫生,解除村民病苦。
1996年,李永麗從衛校畢業后,回到興榮村,背起藥箱走村串寨,毅然當起了一名鄉村醫生。那時候沒有衛生室,李永麗四處找親戚朋友籌集資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到山上砍木料、搬石塊,搭建起了一間簡易的衛生室。
從醫第一天起,李永麗就自己定了規矩:不收取一分出診費。她相信淳樸的鄉親,拖欠的醫藥費從不記賬。但由于沒有資金周轉,藥柜空了,衛生室也曾經歷了幾次關門風波。
不過,她也因為這個職業收獲了許多驚喜。2013年冬天,李永麗給鄰村73歲老人楊昌學治病,考慮老人家庭貧困便沒有收取治療費。隨后,老人在外務工的兒子楊順海過年回到家中得知此事后,堅持要把醫藥費給她。兩人因此結緣并于2014年2月喜結連理。
今年初,平塘縣衛生局考慮到村里的醫療衛生情況及李永麗的從醫條件相對艱苦,決定拆除原來的村衛生室,出資擴建一個近200平方米的新衛生室。
李永麗指著正在修建的新衛生室告訴記者:“以前的衛生室還在時,門一直都是開著的。因為開著門,病人來了就知道我沒有走遠,就會在里面等我。衛生室里的東西從來沒有少過,反而只會多。因為村民們會經常送來自家種的蔬菜、大米,還有雞蛋、臘肉等,以表謝意。”
跟著李永麗串戶的路上,不論是老人還是孩子都會親熱的和她打招呼。李永麗笑著說:“我生在興榮村,長在興榮村,是興榮村的女兒,大家一直對我都像親人。”
為了能醫救更多病患,李永麗不斷學習,通過研讀醫書和外出培訓,近幾年來她還學會了針灸、按摩、中醫推拿等技術,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針灸師。
盡管現在農村交通有改善,很多村民選擇到縣城就醫,但李永麗還是繼續堅守在村里。“能夠救死扶傷是件很幸福的事。”李永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