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紅 黃換桂 郭鳳媚
廣東省東莞市中醫院內四科脾胃病,廣東 東莞 523000
?
早期腸內營養對39例急性重癥胰腺炎腸源性感染的影響
梁丹紅黃換桂郭鳳媚
廣東省東莞市中醫院內四科脾胃病,廣東東莞523000
【摘要】目的:觀察早期腸內營養在急性重癥胰腺炎腸源性感染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急性重癥胰腺炎腸源性感染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9例。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行腸外營養,觀察組則行早期腸內營養,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腸源性感染指標變化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腸源性感染相關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7d血清IL-6、CRP、內毒素及白細胞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82%,對照組為25.64%,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腸內營養能有效緩解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腸源性感染癥狀,促進相關指標恢復,以減少不良反應發生。
【關鍵詞】急性重癥胰腺炎;腸源性感染;腸內營養
急性重癥胰腺炎具有較高發生率,該癥起病急、發展快、病情復雜,若未及時進行治療,可導致患者死亡,危險性極高。營養支持在急性重癥胰腺炎保守治療中較為關鍵,對癥狀緩解,預后改善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發現[1],腸外營養支持可能導致腸道特殊營養物質缺乏,并使腸道黏膜萎縮。近年來,腸內營養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并得到普遍認可,而多數學者表示[2],在發病早期實施腸內營養,可有效控制腸源性感染,促進癥狀改善。本文通過對比研究,觀察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7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癥胰腺炎腸源性感染患者78例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45.3±3.2)歲,病程2~64h,平均病程(30.2±3.7)h。對照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4.6±3.4)歲,病程1~59h,平均病程(31.0±3.5)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疾病診斷標準[3](①Ranson評分≥3分,APACHE-Ⅱ評分≥8分;②局部存在胰腺膿腫、壞死和假性囊腫等并發癥;③血清淀粉酶水平高出正常值3倍以上,上腹疼痛;④影像學檢查顯示有急性胰腺炎變化);病程<72h。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有過敏史;妊娠期、哺乳期婦女。1. 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常規治療,禁食并給予生命體征監測,通過靜脈輸液補足血容量,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并行抗菌、止痛及抑酸等治療,患者出現明顯腹脹感時,需給予胃腸減壓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行早期腸內營養,在胃鏡或X線指導下留置鼻空腸管,保證管末端在屈氏韌帶下15~20cm位置,置管后24h內,經加溫器將腸內營養制劑均勻滴注,開始以500ml/d劑量,20~30ml/h速度滴注,在3~5d后逐步將劑量過渡至1500~2000ml/d,滴速90~120ml/h,營養制劑為百普力(紐迪希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010285)。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行腸外營養,患者血流動力學及心肺功能穩定后,通過深靜脈置管,輸注靜脈營養液,營養液成分包括蛋白質(按氮量0.2~0.25g/kg·d)、脂肪(1.0~2.0g/kg·d))、脂溶性維生素注射液(10ml/d)、葡萄糖(3~6g/kg·d))和微量元素注射液(10ml/d)。
1.3觀察指標對治療前及治療后7d的IL-6(白介素-6)、CRP(C反應蛋白)、內毒素及白細胞水平進行檢測,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離心后分離血清,IL-6以雙抗夾心ELISA法測定,CRP及白細胞以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內毒素以凝膠法進行測定,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同時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結果
2.1腸源性感染指標變化治療前兩組患者腸源性感染相關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有改善,觀察組治療后7d血清IL-6、CRP、內毒素及白細胞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和表2。
表1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7d IL-6、CRP水平比較


組別例數 IL-6/μg/L CRP/mg/L 治療前治療后7d治療前治療后7d觀察組3996.51±12.8147.13±7.36*143.42±25.4245.14±13.56*對照組3995.62±11.9761.46±6.98140.53±26.1575.31±16.78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7d 內毒素、白細胞水平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82%,對照組為25.64%,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急性重癥胰腺炎屬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發病后,在胰酶活化,炎癥因子釋放及氧自由基大量產生的共同影響下,可出現腸源性感染[4]。腸源性感染可導致患者腸黏膜受損,使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嚴重危害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研究發現[5],早期進行腸內營養能夠有效減少細菌移位,抑制體內炎癥介質的釋放,從而促進癥狀改善。有學者指出[6],早期腸內營養,能夠刺激腸道蠕動,采用鼻空腸管輸入營養液,可保障腸黏膜營養物質的供應,減少內毒素移位的發生。相比于腸外營養,腸內營養可有效保護患者腸黏膜完整性,防止黏膜功能受損。另有研究指出[7],腸內營養還能對急性胰腺炎引起的營養異常代謝進行糾正,改善血供,有效促進上皮組織修復,維持正常腸道功能。
有文獻表明[8],腸源性感染發生后,腸道內部毒素及寄居菌群出現移位,進入血液后引起炎性反應,同時使白細胞表達升高,因此,血清內毒素及白細胞水平對腸源性感染的發生與發展有重要診斷價值。當機體受到感染時,血漿中CRP水平會急劇上升,從而激活補體并加強吞噬細胞作用,其能夠作為急性炎癥或組織壞死的標志物[9]。IL-6作為一種促炎因子,在腸源性感染中可反映感染嚴重程度。IL-6、CRP、內毒素及白細胞是重要的腸源性感染指標,對其進行檢測,在評價治療效果,判斷預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上述指標水平明顯低于對照(P<0.05),提示早期腸內營養可有效控制感染,促進腸道功能恢復,具有顯著療效。且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早期腸內營養可改善預后,減少患者痛苦。有學者[10]對不同時間段實施腸內營養進行對比后發現,越早實施腸內營養,患者感染控制情況越好,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及時實施腸內營養。
綜上所述,早期腸內營養可有效改善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腸源性感染情況,促進腸道功能恢復,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譚崇友,曹丹丹,覃雪蓮,等.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不同時期腸內營養對腸源性感染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1):5205-5207.
[2]徐昉,汪飛,周發春,等.早期腸內營養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臨床預后的隨機對照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4):801-803.
[3]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4)[J].中華外科雜志,2015,53(1):50-53.
[4]伏文勝,崔玉靜.不同時間早期腸內營養對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0,10(3):536-538.
[5]張鳴杰,張國雷,魏云海,等.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腹內壓的影響[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2,24(6):455-458.
[6]楊寧梅,申艷玲,王麗,等.早期腸內營養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機體綜合狀態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3,24(24):3616-3618.
[7]劉龍飛,肖帥,李峰,等.重癥急性胰腺炎病人不同時機早期腸內營養治療效果研究[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1,18(5):263-265.
[8]何友釗,顧元龍,翟年寬,等.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對重癥急性胰腺炎自然病程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1,51(20):69-70.
[9]王玉,張泓.早期腸內營養對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療效[J].中國急救醫學,2013,33(3):250-253.
[10]肖帥,劉龍飛,孫鑫國,等.不同時機腸內營養對重癥急性胰腺炎腸源性感染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45-47.
(收稿日期:2016.01.30)
【中圖分類號】R657.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7-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