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一個和平、合作、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已然樹立起來。縱觀全球,許多國家正發生著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蘇,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著深度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
作為有擔當的大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的提出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充分體現出我國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更多責任和義務,愿意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一帶一路”建設為世界幾大經濟體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和機遇。如今,中國已具有明顯的產能、技術與資金優勢。放眼“一帶一路”沿線各地,歐盟諸國有成熟的市場和發達的技術,俄羅斯、中亞有豐富的能源,東南亞、南亞有豐富的制造業潛力,等等。只有國家與國家間、地區與地區間的力量聯合在一起,各取所長,優勢互補,形成合力,才會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實現新秩序下的全面振興。
從中歐關系看,中歐貿易快速、均衡發展,歐盟連續10多年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14年,中歐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6151億美元,占中國同期進出口總額的14.3%。中歐貿易額保持著每年20%以上的增速,其中90%以上的貿易通過海上運輸。“一帶一路”建設將更好地鞏固中歐雙邊貿易的安全和效率。
從中俄合作看,中國和俄羅斯在煉油廠、原油與天然氣、輸油管道等項目上有著深入的合作。俄羅斯同時還從中國進口大量的日用百貨、電子產品、汽車等商品。2014年,中俄貿易總量已突破950億美元。中國向北連接俄羅斯的鐵路建設將為雙方貿易提供極大的便利,為中俄2020年貿易達2000億美元的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中國與東盟關系看,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這讓東盟成員意識到國際間合作的重要性。隨著我國工業升級換代而來的優勢產能轉移,其未來規模之大,不是任何一個東南亞國家可以獨自承擔的。所以,積極投入到“一帶一路”的共建中應該成為東盟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是為國家、地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各國應合力協作,充分發揮各方優勢,開創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局面。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大國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教授、中國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責任編輯:田旭東endprint